屈原之精神,集中表现在两个层次:一个是他对君王忠心耿耿,对故土热爱留恋。这种精神如果浓缩为一个词,就是“忠诚”。一个人对于生他养他的一方山水,会有着一种天然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另一个层次,则是屈原追求完美的人格魅力,他坚守一种独立自主不移的价值观,珍惜自己心灵的纯净,绝不会因为生存的艰难而污染,也不会蝇营狗苟,唯唯诺诺。在此后的历史中,这种独立自主也被逐渐放大,被蒙上了一种理想主义的色彩,也成为对抗强权、反对压迫的一种精神。[详细]
中国文学史自从有了楚辞,特别到了汉代,得到汉高祖的提倡,可以说,整个中国文学都楚化了,因为它适用于整个民族的语调。要是没有屈原的作品,就不会有我们后代文学的这个发展,或者说我们后代文学的发展不会是我们现在走的这个路子。两千年来,所谓“读书人”几乎没有一个不读他的作品的,读了也没有一个不崇拜的。两千年来无数作家,没有一个不受屈原的影响的,没有一个不以屈原做模范的。所以扬雄以屈原比孔子,所以李白说屈原死了便“无堪与言”,所以苏轼说他终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只有一个屈原。[详细]
著名学者钱基博如是说: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以故风气锢塞,常不为中原人文所沾被。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人杰地灵,大德迭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宏识孤怀,涵今茹古,罔不有独立自由之思想,有坚强不磨之志节。湛深古学而能自辟蹊径,不为古学所囿。义以淑群,行必厉己,以开一代之风气,盖地理使之然也。[详细]
王夫之精通楚辞,其思想及文学艺术都深受屈原精神及楚辞的影响。他自谓生于屈子之乡,不仅与屈原有着相似的遭遇,而且“遘闵戢志,有过于屈者。”续楚辞作《九昭》,歌咏屈原,旷世同情,“以旌三闾(屈原)之志”。此外,他还汲取楚辞艺术,创作有《禊赋》、《章灵赋》、《惜余鬒赋》等抒怀之作。晚年,他抱亡国之痛,发愤著书,所作《楚辞通释》,为楚辞学中的名著。[详细]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曾国藩氏,将士百战凋零之际,也曾经悲从中来,吊屈原,伤古今。他写给郭嵩焘的名作《得郭筠仙书并诗却寄六首》中如是说:“大雅悲沦歇,斯文久不尊。至情宜倔强,吾道有篱藩。仰首呼虞舜,狂歌答屈原。自非君子性,兹意固难论。”在乱世之中,他渴望能够出现虞舜太平世界;在梦想破灭之后,只得像屈原一样怀绝望之心离开朝廷,自绝沉沦。此情此意何等沉重![详细]
谭嗣同生逢末世,亲历时艰,此时赋诗追怀屈原,他的境界也早已超越了元末郑所南和倪瓒的遗民之思。[详细]
王闿运一生崇拜屈宋,酷爱《楚辞》。他在所作诗中云:“我年十五读《离骚》,塾师掣卷飘秋叶。”[详细]
毛泽东作《七绝·屈原》:“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详细]
屈原以其卓越的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了后世无数的仁人志士。屈原由于其忧愤深广的 爱国情怀,尤其是他为了理想而顽强不屈地对现实进行批判的精神,早已突破了儒家明哲保身、温柔敦厚等处世原则,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培养 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这是屈原及其辞赋对民族精神的重大贡献。[详细]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古称重五,与九月九日称重九之意相同。又称“端五”或“端阳”。是我国民间传统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受到全国各地普遍的重视。端午节,最为人们所知晓的一段事迹,是为纪念2000多年前,我国伟大诗人屈原投江之死的。[详细]
汨罗江发源于湖南平江、湖北通城、江西修水三县交界的黄龙山,经平江入汨罗县境,流入南洞庭湖。全长二百五十三点二公里。它之所以闻名中外,并不是因为江水清澈见底,江岸如诗似画,而是因为我国最早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江岸度过了一段艰难岁月,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动情地说道: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详细]
公元前278年,屈原在汨罗江边听到一个外乡人说,秦军己经攻下了郢都,愤而投江,百姓抢救不及,自此之后,每逢端阳,汨罗江上都要举行盛大的龙船竞赛,再现当时抢救屈原的情景。[详细]
凤凰网湖南站出品,欢迎收藏
编辑:周凌峰 童声杨 王茜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