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胡子敬:是农民省下粮食养活知青的


来源:凤凰湖南

主持人:您的年纪正好是我父亲那一代,还包括我们家一些长辈都是“老三届”的,所以我们对“老三届”这个概念还是比较清楚,因为我们是70年代的,您是我们的父辈。胡总呢,请您介绍一下您是6几到…(什么时候当的

主持人:您的年纪正好是我父亲那一代,还包括我们家一些长辈都是“老三届”的,所以我们对“老三届”这个概念还是比较清楚,因为我们是70年代的,您是我们的父辈。胡总呢,请您介绍一下您是6几到…(什么时候当的知青)?

胡子敬:我是66届初三毕业。

主持人:也是老三届!

胡子敬:这是典型的“老三届”,老三届是66、67、68年初中毕业,这三年毕业的全都统称为老三届,所以刚刚聂老讲他是68届初中毕业,所以也在“老三届”之列。所以你刚刚谈到的这三拨人,第一拨人是因为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所以当时学校没有开课,工厂没有复工,而面对文化大革命基本上要,就是说年轻人基本上要从红卫兵这个队伍中退出来了。到1968年的时候,基本上停止了革命大串联,那么面临的就是这一大波人,1000多万人口究竟去哪?就是这么一个背景,但是在城市里面,工厂没有复工,武斗可能还在继续,学校也没开课,那么国家究竟把这些人放到哪里去?我觉得这是当时中央,毛主席、周总理最头痛的一个问题。所以这时候就想起了苏联,当时苏联也搞了一次这样的知青运动,把大批的人送到了西伯利亚,所以按这个模式,中央觉得暂时就把这批人放到农场去。因为当时中国的财政特别紧张了,那个时候我们在城市里的人吃饭要粮票,穿衣要布票,买火柴要火柴票。

主持人:烟票、酒票、肉票。

胡子敬:什么东西都要票。那么这些人把他们放在城市里面,第一他没有工作,也不能读书了,那么可能会给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就是财政也没办法承受,而且这些人不受到教育,在街上打流的话可能就把这一代人毁掉了。就我当时了解的这个时代的背景是,中央政策决定把这批人放到农村,因为农村当时毕竟是,公社、大队的形式,这些知青可以承载,因为它不需要国家的财政,那就是农民从口袋里省下的粮食,来养活你这些知青。实际上一个知青到生产队他干不了很多活,这些活农民可以干完的,但是凭空多了5、6个人,那么5、6个人要吃掉相应的粮食,这些粮食实际上是农民省出来的,而不要国家的行政负担。所以,我后来反复研究了毛泽东1968年的《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篇资料里从来就没说要扎根一辈子,因为将来中国社会经济一发展,需要的就是劳动力,实际上我们就是典型的好的劳动力,但是由于当时工厂没有开工,那么中国的经济一旦发展,你看1969年,为什么1969年就开始了第一批招工了,就因为1969年,我们一些重点的工程,一些大型的企业急需要工人,所以我们最早的,也就是68年下放的,像我们在沅江下放的,有一个我的同学,现在已经是省级领导了,他实际上下放是69年1月份下来,69年10月份就回去了,前后就10个月。因为那时候他出身比较好,工人出身,再加上城市里又要人,他就回去了(主持人:叫做知青返城),所以这是第一拨人。第二拨人呢,就到了1969年到1971年之间(主持人:所谓的“新五届”)“新五届”那一拨人,其实这一拨人呢,还是在延续,就是有时候已经开始招工了,但是留下的学生还是太多,因为工人没法到位,这批人又下来了。那么第三拨人,那就实际上是一个教育问题了,就是有序的让你到农村里去,而且会说“去两年你就回吧”,这样有序的受一种教育,然后回来。这并不是城市的一种压力,因为1975年小平同志也解放出来了,咱们经济也开始复苏了,到1976、77年高考也恢复了,这拨人,第三拨人实际上就是到农村受点教育,让年轻人见识一下,并没有受到当时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相关链接:

聂卫平:我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

聂卫平:生活在最底层 也曾极度绝望

胡子敬:半夜偷挖霉豆饼 马不吃我们吃

胡子敬:知青生活让我尝到人间最淳朴的爱

孟泽:质疑之前,我也给知青剧的女演员表白过

聂卫平:我很怀念老知青聚会

胡子敬:千万基金救助老知青

胡子敬:我希望老知青围棋赛能办成常规赛事

孟泽:知青命运有点像过山车

[责任编辑:周凌峰]

标签:知青 胡子敬 粮食

人参与 评论

新闻图片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