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科举那些事:慈禧的考试改革为何惹出一场闹剧


来源:凤凰国学

我们以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馆藏的光绪二十八年补行庚子辛丑恩正科江南乡试题目为例来说明。尽管如此,设立经济特科是清廷试图在传统的八股取士之外,通过科举选拔实用人才的尝试,说明以八股文取士的合理性彻底丧失。

推介阅读:

科举那些事:试卷咋保密?唐朝的方法竟沿用至今

科举那些事:古代考生的座位为何建成“包厢”?

科举那些事:古代最严考试搜检 入场竟要排队十几小时

科举那些事:考生进场为啥像个搬运工?

科举那些事:古代竟然这么多免费的“高考房”?

【导语】随着“史上最严高考”的到来,与考试相关的话题再度成为这个夏天热点中的热点。今天的高考,与古代的科举考试相比,有哪些差别,又有哪些“似曾相识”的地方呢?凤凰网国学频道特邀著名科举史专家、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李兵教授开设“科举那些事”系列专栏,从备考、应试、阅卷、录取等系列环节,揭开古代“高考”的神秘面纱。本文为该系列第八篇,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科举考试是考八股文的,只需要读《四书》、《五经》和一些八股文范文,能得个好成绩,运气好的话就可以考个举人、进士。对科举的批判也主要也在八股文取士的空疏与无用之上,甚至把以八股文取士做为废科举的主要原因。那么,八股文是一直被使用至清末科举废止吗?

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八国联军侵华之后,为救清廷于危亡,清廷被迫实施慈禧新政,改革科举是其重要内容,不但宣布改革科举考试内容,而且还设立选拔实用人才的经济特科。

光绪二十七年(1901)停用八股文上谕档

光绪二十七年(1901)七月十六日发布懿旨规定:从光绪二十八年开始,乡会试第一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第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篇,第三场考《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生童岁、科试,学政先考经古一场,正场考试内容为中国政治史事及各国政治艺学策论,并考《四书》义、《五经》义各一篇,强调以上一切考试均不准用八股文作答;进士朝考论疏、殿试策问,均以中国政治史事及各国政治艺学为命题内容。这一规定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科举考试中得到执行。

我们以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馆藏的光绪二十八年补行庚子辛丑恩正科江南乡试题目为例来说明。

光绪二十八年补行庚子辛丑恩正科江南乡试第一场题目

第一场:论题

汉文帝减租除税而物力充羡,汉武帝算舟车、榷盐铁、置均输,而财用不足论

唐杨绾疏,停明经进士,请令州县举考廉论。

宋神宗置太学三舍,厥后陈东率诸生伏阙上书,请起李纲即出自太学论。

元初遣速不台、拔都等西征,其兵力之盛,直至斡罗思以西论。

明以尚宝少卿徐贞明领垦田使,督治京畿水田论。

光绪二十八年补行庚子辛丑恩正科江南乡试第二场题目

第二场:策五道

中外刑律互有异同,自各口通商日繁,交涉应如何参酌损益?妥定章程,令收回治外法权策。

证明公法,他国能否干预内务之例,以慎邦交而维国炳策。

各国已改用金币始于何时?金价日增,其故安在?主之者何人?若中国偿款用金,亏损甚钜,拟亟筹抵制之方策。

农商之学,泰西讲求极精,其见诸著述不少,江南地大物博,易推行何者,当扩充仿办策。

欧洲格致多源出中国,宜精研绝学,以为富强之基策。

光绪二十八年补行庚子辛丑恩正科江南乡试第三场题目

第三场:《四书》义、《五经》义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此科江南乡试考题完全遵照慈禧太后所颁布的新政来实行,第一场涉及中国古代的经济、人才、军事、水利等经世致用之学,希望能为挽救时局提供应对之策。第二场五道策论题,通过考察对西方政治、经济等制度,来为中国的内政、外交服务。第三场是《四书》、《五经》义,虽然也是考察士子掌握儒家经典的水平,但是按照这份考题后所附的答题要求,明确规定《四书》、《五经》义均不准用八股文答题。这也就是说,从光绪二十八年起,由于慈禧太后的决定,八股文就真正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策、论、《四书》、《五经》义等,科举考试以实用知识为主。

慈禧太后关于开经济特科的懿旨

除此之外,慈禧新政还有一项最重要的改革就是实行经济特科,只是要求考生围绕当前的问题发表看法,而不要求考生写八股文。光绪二十七年(1901)四月十七日,慈禧太后发布懿旨,恢复被废止的经济特科,并要求各级官员保荐人才至京参加考试。至二十九年(1903),大臣们保荐的人数达370余人,依照政务处章程在保和殿举行殿试。考试分两场进行,第一场为正场,第二场为覆试,两场皆试论一篇,策一篇。只有在正场被录取之后才能参加覆试。闰五月十六日,考试在保和殿进行,参加考试的有186人,钦派张之洞、裕德、徐会沣、张英麟、戴鸿慈、李昭炜、张仁黼、熙瑛八人为阅卷大臣,录取梁士诒等四十八名为一等,桂坫等七十九名为二等,准予覆试。

二十七日在保和殿覆试,钦派荣庆、张之洞、葛宝华、张英麟、陈邦瑞、戴鸿慈、李昭炜、郭曾炘八人阅卷。录取袁嘉穀等九人为一等,冯善征等十八人为二等,正场录取者被淘汰了百人,其中正场列一等前五名仅录取了张一麟,而梁士诒、杨度、李熙、宋育仁都落榜了。

经济特科正场等第名单

至于梁士诒在覆试时被淘汰原因有两种传闻。第一种是梁士诒是广东三水人,光绪二十年(1894)已中进士,并通过朝考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甲午战争失败之后,梁士诒与三十余人联名上书,抨击李鸿章备战不力。后来,他回乡开展教育活动,获得两广总督张之洞的赏识,被保举参加经济特科。而张之洞正是这次经济特科的首席阅卷官。因此,当时有不少官员就认为,梁士诒被取为一等第一名是张之洞阅卷时徇私的结果。正因为这样,到覆试的时候,考官有意要淘汰他。

另一种传闻的杜撰痕迹就比较明显。正场考试结果出来之后,慈禧太后向心腹大臣瞿鸿禨了解这次考试录取考生的情况,而瞿鸿禨是张之洞的政敌,他看到张之洞保荐的考生名列第一名是梁士诒,顿时火冒三丈。于是,他对慈禧太后说:“梁士诒是梁启超的哥哥,而且是正在造反的革命党头目孙中山的同县老乡。不仅如此,梁士诒和康有为的字‘祖诒’的最后一个字相同,他是‘梁头康尾’。”听了瞿鸿禨的这些话,慈禧太后立即脸色大变,梁士诒被淘汰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当然,虽然这仅仅是传闻,但也反映出慈禧太后在经济特科上的矛盾心态:一方面,希望通过经济特科选拔掌握新学的人才,以拯救清廷几近覆亡的败局;另一方面,她又担心经济特科所选拔的人才是维新派或者革命党,反而会危及满族贵族的统治。尽管如此,设立经济特科是清廷试图在传统的八股取士之外,通过科举选拔实用人才的尝试,说明以八股文取士的合理性彻底丧失。

[责任编辑:黄秋霞]

  • 笑抽
  • 泪奔
  • 惊呆
  • 无聊
  • 气炸

新闻图片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