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科举那些事:古代最严考试搜检 入场竟要排队十几小时


来源:凤凰国学

【导语】随着“史上最严高考”的到来,与考试相关的话题再度成为这个夏天热点中的热点。这既是不法考生绞尽脑汁,千方百计想办法夹带舞弊的结果,也与因为考场工作人员不严格执行搜检的规定,甚至徇私枉法直接相关。

推介阅读:

科举那些事:试卷咋保密?唐朝的方法竟沿用至今

科举那些事:慈禧的考试改革为何惹出一场闹剧

科举那些事:古代考生的座位为何建成“包厢”?

科举那些事:考生进场为啥像个搬运工?

科举那些事:古代竟然这么多免费的“高考房”?

【导语】随着“史上最严高考”的到来,与考试相关的话题再度成为这个夏天热点中的热点。今天的高考,与古代的科举考试相比,有哪些差别,又有哪些“似曾相识”的地方呢?凤凰网国学频道特邀著名科举史专家、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李兵教授开设“科举那些事”系列专栏,从备考、应试、阅卷、录取等系列环节,揭开古代“高考”的神秘面纱。本文为该系列第三篇,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16年是最严高考年,各地实行“无声入场”,即所有考生高考入场检查时,金属探测器不发出报警声响。要做到这一点,不但具有发送或接收信息功能的设备、电子存储记忆录放、扫描设备、手表等计时工具,各种文具,带有金属物品的服装,铁磁性物品例如公交卡、房卡等都不允许带进高考考场之外,对考生的服装也有严格的要求,有的家长甚至推出了能完全应付“无声入场”的标准“高考服”——没有图案的套头T恤,没有金属头的松紧运动裤,没有金属扣眼的老北京布鞋,女生则还需要没有金属扣的背心式文胸。应该说,这种检查的严格程度几乎是超过了目前所有安全检查,但是科举时代考生入场的搜检严格程度绝对不亚于此。

自科举创立以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制定了严格的入场检查措施,连少数民族政权也不例外,女真族建立的金朝不仅要求进场的考生都必须把盘结的头发松开,解开所有的衣服,而且还要掏耳朵和鼻子,防止考生在耳朵和鼻子里塞纸条,这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用金属探测器,来探测考生是否在耳朵里、嘴巴里等藏作弊工具。对于这种搜检方式,很多考生都感觉无法接受,他们纷纷表示抗议,认为对读书人非常不尊重。为解决这一问题,金朝统治者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要求所有考生入场前都在指定的场所去洗澡,然后穿上由官方提供统一衣服,再入场考试。这种做法与我们现在考生家长提供的“高考服”非常类似,只不过服装是由官方统一提供的。

科举考试作弊工具:麻布坎肩“夹带”(图片来源:《科举图录》)

到清朝,官方虽然再也没有提供统一的服装,但是对考生入场所穿的衣服有严格的规定。乾隆九年(1744),清廷规定,考生入场所穿的衣服,不论是帽子,还是衫、袍、褂,都必须是单层的,皮衣去面子,毡衣去掉里子,裤子不论绸、布、皮、毡都只许是单层,袜子用单层的,鞋子用薄底,这么要求的目的是防止考生在衣服、袜子和鞋子里藏用于舞弊的小抄。不仅对于衣服有严格的要求,对于考试用品也有严格的规定,坐垫用单层毡片,卷袋不能有里子,砚台不能太厚,毛笔笔管必须空心,装水的容器用陶瓷,用于烤火的木炭只准两寸长,烛台要求用锡做,并且只能是单盘的,烛台的柱子必须空心通底。考生带进考场的糕点等食物都要切开,以免在食物中夹带。字圈、风炉、茶铫等考试必需的用品,也要经过严格检查,才准带入贡院。装考试用品的考篮也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编成玲珑格眼,底面如一,以便搜检。有如此严格的要求还不够,考生入场搜检时,不但要解开头发,而且还要解开全部的衣服,包括内衣内裤,脱下鞋袜。完全可以说,这种搜检是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搜个遍,这与我们现在反复用金属探测器探测考生实质是完全相同的,只不过清代没有金属探测器,只好采用这种最普通的方法。

科举搜检场景(资料图)

不仅如此,考生入场时,还必须安排两名士兵先后、分别搜检每个考生。第一个考生在大门被前一名士兵按规定严格搜检之后,再进到考场的仪门,由第二名士兵再次按照搜检的规定,再严格搜检一遍。为了保证搜检的效果,两名搜检士兵之间是互相牵制的,如果一名考生,经过第一名士兵的搜检,没有查出问题。但是,第二名搜检士兵则搜出这名考生有夹带等舞弊行为,不但要处罚这名考生,还要处罚第一个搜检的士兵。对他们的处罚有多重呢?一般是把这一名士兵和舞弊的考生都押到考场外,带枷示众一个月。姑且不论带枷示众本来就是一种刑罚,即便是没有任何刑具,在外面站一个月,飞吹雨淋对他们也是一种非常严厉的惩罚。而后一名搜检的士兵则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清乾隆年间规定,为了提高搜检士兵的积极性,凡是搜得作弊者一人,搜检的士兵就可以得到一两银子的奖励。如果前一名搜检士兵没有搜出考生有夹带等舞弊行为,第二个搜检士兵搜检出来了,第二个士兵则可以得到3两银子的奖励。在清乾隆年间,一两银子大概可以买到80斤大米。如果按照现在大米每斤4元计算,80斤大米就相当于320元。这也就是说,搜检的士兵每查出一名夹带的考生就可以得到320元的奖金。如果第二名士兵搜检到前面没有搜检出来的舞弊嫌疑的考生,则可以得到奖金1000元的奖励。

科举考试作弊工具:布片“夹带”(图片来源:《科举图录》)

正因为这样,前一名士兵为了防止因为自己的疏漏,没有查出考生的舞弊行为而受到惩罚,他会对考生进行超乎寻常的严格搜检。而后一名士兵搜检的时候,他则会更严厉,因为搜检出有舞弊行为的考生,则可以得到一大笔奖金,他何乐而不为呢?他们这么互相牵制,比赛似的严厉搜检,只害苦了入场的考生们,他们真是叫苦不迭。有一首刻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的《文章游戏》二编的《浙江乡闱诗》中将考生“过堂”、搜检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闱屋磨人不自由,英雄便向彀中求。

一名科举三分幸,九日场期万种愁。

负凳提篮浑似丐,过堂唱号直如囚。

袜穿帽破全身旧,襟衣怀开遍体搜。

清嘉庆时有一位文人沈廷桂,摹仿《阿房宫赋》作了一篇骈文,形容了当时搜检之严和考生的心态:

八股立,三场设,秀才集,贡院塞。覆压九千余号,不见天日。行台北构而西折,直登文场。一位主司,各谨关防。头炮警众,二炮开阁,听点传呼,争先捷足。各抱考具,铺阵紧缚。挨挨焉,挤挤焉,凳脚篮头,猝不知为何人跌落。

袖珍书(图片来源:《科举图录》)

入场搜检确实给考生带来了诸多不便,其中最直接的是,由于入场考生人数众多,入口数量有限,搜检需要耗费很长时间,比如清朝道光年间江南乡试点名从初八日的寅时(凌晨3-5点)开始,一直延续初九日的丑时(凌晨1-3点)天才结束。有的考生需要等待十几个小时,“露处达旦,困惫极矣”,这对考生的身体和心理确实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甚至出现有考生因体力不支,掉进江南贡院大门右边的水池之中,“溺毙数人”。

尽管有如此严格的搜检制度,但历代科举都有夹带舞弊,夹带成为科举时代最常见的舞弊方式。这既是不法考生绞尽脑汁,千方百计想办法夹带舞弊的结果,也与因为考场工作人员不严格执行搜检的规定,甚至徇私枉法直接相关。

[责任编辑:石凌炜]

  • 笑抽
  • 泪奔
  • 惊呆
  • 无聊
  • 气炸

新闻图片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