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科举那些事:考生进场为啥像个搬运工?(图)


来源:凤凰国学

【导语】随着“史上最严高考”的到来,与考试相关的话题再度成为这个夏天热点中的热点。尽管如此,考生应试生活中最艰辛的还是入场的繁琐和完成三场考试,真是“三场辛苦磨成鬼,功名两字误煞人”。

推介阅读:

科举那些事:试卷咋保密?唐朝的方法竟沿用至今

科举那些事:慈禧的考试改革为何惹出一场闹剧

科举那些事:古代考生的座位为何建成“包厢”?

科举那些事:古代最严考试搜检 入场竟要排队十几小时

科举那些事:古代竟然这么多免费的“高考房”?

【导语】随着“史上最严高考”的到来,与考试相关的话题再度成为这个夏天热点中的热点。今天的高考,与古代的科举考试相比,有哪些差别,又有哪些“似曾相识”的地方呢?凤凰网国学频道特邀著名科举史专家、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李兵教授开设“科举那些事”系列专栏,从备考、应试、阅卷、录取等系列环节,揭开古代“高考”的神秘面纱。本文为该系列第二篇,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资料图

现在每临近高考,就会出现全国总动员,全力保高考的现象。考生全家老少神经紧绷,忙前忙后,一切都以考生为中心,其他任何事情都可以暂时放在一边,甚至出现考生父母关系已经完全破裂,都不会在高考前表现出来,怕影响孩子的高考,直到孩子高考以后才去办离婚手续的现象。教育、交通、食品药品监督、环境、公安等部门会在高考期间发布多项规定,比如高考期间禁止夜间施工、禁止KTV晚上12点以后营业、考点交通管制等,并且动员各种力量保证这些规定得到落实,目的是为考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应试环境。同时,各种社会力量也会动员起来,组织各种助考活动,让考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各种媒体会把高考的新闻放在重要的位置加以报道。可以说,高考之前,全国上下都在全力备考。而在科举时代,考生入场考试之前,也要进行充分准备,考生家庭和社会可以说也是全体总动员。

明清时期,乡试分三场进行,每场考试考生从点名入场到交卷出场,一共需要在贡院内呆三天两晚。但贡院内仅仅提供热水,其余所有食品和物品都需要考生自带。因此,考生和家长在入场之前会进行充分的准备。除考试必需品——笔墨纸砚外,还要携带餐具、食品等。《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对主人公安骥进场前的准备有详细的描述:

及至拿了这个篮子来,便站在桌儿跟前揭开那个篮盖儿,把里头装的东西一件一件拿出来交付公子。金玉姊妹两个也过来帮着检点。只见里头放着的号顶、号围、号帘,合装米面饽饽的口袋,都洗得干净;卷袋、笔袋以至包菜包蜡的油纸,都收拾得妥贴,底下放着的便是饭碗、茶盅;又是一分匙箸筒儿,合铜锅、铫子、蜡签儿、蜡剪儿、风炉儿、板凳儿、钉子、锤子之类。——都经太太预先打点了个妥当。因向公子说道:“此外还有你自己使的纸笔墨砚,以至擦脸漱口的这分东西,我都告诉俩媳妇了。带的饽饽、菜,你舅母合你丈母娘给你张罗呢;米呀、茶叶呀、蜡呀,以至再带上点儿香药啊,临近了,都到上屋里来取。

考生入场时带进的灶具

不仅物品要准备齐全,考生衣着也要讲究,以示对参加科举的重视。安老爷说:

你进场这天,不必过于打扮的花鹁鸽儿似的。看天气,就穿你家常的那两件棉夹袄儿,上头套上那件旧石青卧龙袋。第一得戴上顶大帽子。你只想,朝廷开科取士,为国求贤,这是何等大典!赴考的士子倒随便戴个小帽头儿去应试,如何使得!

尽管这只是文学作品的描述,但也真实地反映出当时应试士子入场前准备的情形。《儒林外史》四十二回写到了考生进考场前买东西的情况。汤府的两位公子刚到考场外面住下来,就开始准备进考场要的东西,他们买了月饼、蜜橙糕、莲米、圆眼肉、人参、鬻米、酱瓜、生姜、板鸭。此外,还准备了备用的药品,两位公子还要“把贵州带来的阿魏带些进去”。阿魏是什么呢?阿魏是一种中药,它的根茎浆液可以用来消炎、助消化。当然,这些考生都是来自家庭富裕的公子爷,他们准备的物品是比较齐备的。对多数贫寒士子来说,他们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保障,根本不可能去购买很多考试用品之外的东西了。

考生进场之前,还有亲戚朋友来送行,他们送来的礼物多会以与及第相关的名词命名,如状元糕、太史饼、枣儿、桂圆等。考生们用于装物品带进贡院的用具称为考篮。《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对考篮的描述是:

不一刻,只见老爷从西屋里把自己当年下场的那个考篮,用一只手挎出来。看了看,那个荆条考篮经了三十余年的雨打风吹,烟熏火燎,都墨黄黯淡的看不出地儿来了。幸是那老年的东西还实在,那布带子还是当日太太亲自缠的缝的,依然完好。

考篮、卷袋与笔砚

考篮多用柳条编织,设计和制作都比较讲究。有的考篮不仅编织技巧非常高明,手工细致入微,还对考篮进行装饰,比如在考篮上面装饰镂花铜饰、在考篮的顶层表面绘有一幅雅致的山水画、考篮上方安装一把精致的铜锁等。有的还在考篮底下装上四个铁轮盘,可以用绳索拖着走,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大行李箱。这种考篮的容量比较大,可以装下很多东西,晚清秀才齐如山回忆说,这种大考篮可以装下包括饭碗、筷子、瓢羹、洋烛、洋火、茶叶、压字圈等生活必须品。

除了考篮之外,还有考箱。有的考箱的设计也相当精巧,有的考箱里面有三层,上下各一个大抽屉,中间一层设计了两个小抽屉,方便考生携带一些笔墨之类的用品。这种考箱比考篮要结实得多,考生如果需要休息,它完全能成为考生的凳子。

考箱

除了考篮、考箱之外,有的考生还会带一把小凳子,供考生在等待入场和在贡院号巷内休息时使用。为了能携带更多的物品入场,有的考凳也被制作为可以装东西的箱子,它的底和面都是木板,中间用竹条支撑起来,其中的一头有门,可以开关。在凳子里,可以放米、小菜、茶壶等物品,因此被称为“百宝凳”。

考生进场时,脖子上还会挂一个卷袋。顾名思义,卷袋是用来装试卷的布袋。卷袋虽然是布做的,但中间夹有油纸,可以防潮和防湿。考生通过点名程序之后,领到的答题纸即放进卷袋,以免试卷被淋湿或者弄脏。进入到号舍之后,考生们第一件事就是将卷袋钉到号舍的墙上去,高高悬挂起来。

乡试时间在八月,天气还比较热,考生们一般穿着短袖,肩上扛着一个大褡裢,脖子上挂一个卷袋,手里提着考篮和考凳,这使得他们活脱脱就似一个大街上的搬运工。考生入场时,需要从大门走到仪门,仪门再走到龙门,再到号舍,背着如此多行李进场确实很辛苦。为了能减轻考生的负担,贡院允许一些人进入到考场帮助搬运物品。由于他们人身着青色的衣服,被称为“青衣脚手”。

尽管如此,考生应试生活中最艰辛的还是入场的繁琐和完成三场考试,真是“三场辛苦磨成鬼,功名两字误煞人”。

[责任编辑:黄秋霞]

  • 笑抽
  • 泪奔
  • 惊呆
  • 无聊
  • 气炸

新闻图片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