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互动:高考改革如果丧失了公平 很难得到认可


来源:凤凰湖南

国学大典岳麓讲坛第一讲千年科举与中国传统文化(第四部分) 主讲人:刘海峰教授 主持人:非常感谢刘海峰教授的演讲,他是一个大师,用宏大的视野来看待中华历史上,也可能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科

 推荐阅读: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岳麓讲坛第一讲全文

主持人朱汉民院长:非常感谢刘海峰教授的演讲,他用宏大的视野来看待中华历史上,也可能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科举制度。他从历史的形成过程,就是为什么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会产生这样一个制度,这样一个独特的制度,我记得他在几个场合跟我说过,这是中华的第五大发明。我们常说中国有四大发明,特别是对欧洲的影响很大,但是他提出科举制度是第五大发明,我也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明,而且我认为这在历史上,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性,因为它绝对不是一个考试制度的问题,它涉及到一个广泛的文化价值观念,涉及到政治制度的设计,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一个追求的制度和一种文化。它是把官用文化、制度文化和社会文化融为一体的东西,它确实是为中国的历史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所以它能够在晚清废科举,看起来好像仅仅是一项选试制度的变革而已,但是它整个根本动摇了,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根本性的动摇。这确实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一个现象,所以刘先生带领我们穿越2000多年的文化史、文明史,来思考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我认为给了我们非常多的启发。

大家知道这个科举制度对于中国确实是有一个非常久远的贤能治国的传统,在中国的早期社会,过去所谓中华制度、封建制度,基本上都是以血缘来决定你的社会深度、社会制度,也决定了相应的文化。所谓上朝,特别是西代的制度,我们的社会由谁来管理,既然不是靠血缘,大家知道这是一个全世界文明都要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选拔什么人来作官,基于高层管理整个社会,后来中国有这样一个贤能的观念,然后通过一个什么制度,来保证选拔制度。在逐步地演变过程中,从鉴举制度到科举制度,而且通过科举制度,这样一个非常详密和严谨的制度,把我们举贤的制度结合起来,确实它是代表了我们中国,在文明史上的一个重大发明,西方的选拔制度都是社中国选拔制度的影响。

但是它另外一方面也暴露了一个问题,刘教授正好也是研究高考,当今社会谁能发明出一种比高考制度更好的制度出来,这种思考确实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带来一个很深入的思考。我自己的体会非常多,我今天也有幸跟大家一样,在刘海峰教授的引导下,对于科举制度产生的文化原因,对于科举制度产生之后对中国文化,对中国整个社会的深刻影响,包括他讲的经学、文学、书法各个方面的影响,以及废科举制度所带来中国制度的一个重大变革,。我们岳麓书院讲坛的第一讲,一起来思考这个制度,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而且会引起大家的兴趣,现在我把时间留给大家。我们仍然希望大家有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进一步向刘老师请教,我们留10到15分钟时间提问。

观众提问:我想问我们科举制度,包括现在国学的兴起,包括对于我们家庭和小孩,老板和员工在现在这个社会,时下如何更好地运用国学?想听听您的建议,谢谢。

刘海峰:现在读经运动风起云涌,国学运动在我们中国的势头很好,毕竟经济发展以后,在民族复兴、文化自觉的背景下,我们从哪里来,要向哪里去思考得更多,更有文化自信以后,对国学更为尊重,更为重视。所以现在读经,在不少地方开展得不错,当然在整个人群里面,整个人口里面其实还是非常小的比例,国学研究现在在很多大学也会开展起来,包括分别在我们湖南大学。虽然岳麓书院不叫国学研究院,但是比那些国学研究研究得更全面、更系统,我昨天来到长沙,就让我想起十几年前来论证湖南大学校址的时候,湖南大学要和传统学校接起来,而我们传统学校确实还需要更多的材料,如果真的是一脉相承,中间没有断,就像韩国有成均馆,他们可以举办620年校庆,如果我们真的能够接起来,为什么不能举办1000年校庆,如果我们真改名叫做岳麓书院大学,就真的可以接起来。韩国叫成均馆,岳麓书院虽然也会中断,成均馆大学也有中断,甚至企业也有不少人,对这个有兴趣,比如北大办的国学班,面对老总这些,当然有些学校的出发点是提高国学,提高国学的素养,不管怎么说,我认为国学对所有人都是有好处的,小孩子读经,他琅琅上口以后,很多道理等他大起来,可能就很有用,对成年人有什么用?我觉得肯定还是很有用,一个自身的人文素养提高了,因为读书可以变化气质,那腹有诗书气自华,他学了这些之后,可能一举手一投足透露出来的气质就比较高雅,另外国学中,尤其是儒家经典中,那么最主要的经典中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对我们做人、做事很有好处。我们整个社会要真的建立诚信的体系,能力与自信这些,包括孝道这些,都是我们国学的这些内容,比如百善孝为先,现在我们社会的孝道,其实是崩解得厉害,现在大家很多都在讲,我们传统伦理道德,都受到了很严重的冲击,但是新的伦理道德体系又没有建立起来,我们的精神家园、理论的支柱,除了有马克思主义。我们民族的根本的东西原来都很好,但是我们曾经把它唾弃了,包括刚才讲的儒学,包括对汉字在20世纪初,也有人要把它废弃。以往这些打翻在地的东西,其实就是我们民族的血脉,那对国学的研究者,我们当然很了解他的作用,但是你要对人家普及,说孩子读经有用,企业家读经有用,我想概括的说,就是增加知识、变化气质,还有即使国学里面,《孙子兵法》读书以后,对商战也有用,因为国学内容很丰富,不单单是儒学方面,当然对中国建立诚信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谢谢。

观众提问:有考试就有标准,有考试的内容,我想它的根本原因也是在于它的考试科目和我们的价值取向,现在的高考同样也面临着一个问题,大家的批评很多,我们现在的高考通过设置,当然理工科非常标准,它相对客观一些,像文科类的,有些实质性的标准答案,我提出来我们高考的改革方向问题,就是考试有标准答案,它是对人的思维模式有约束,或者是我们的应试教育是怎么来的,现在的中小学教育,特别是初中阶段,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它是异常难做的,我们现在的学生到了中学的时候,就没有时间去读课外书了,他就是在训练题海战术,就是在记住标准答案。

刘海峰:确实科举以前的教材评卷有标准答案,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最初像我们的填空题一样更加刻板,给你去去掉几个字,你要填回去,这一定是有标准的,但是有的是有标准的框架,但是具体到八股文,它只是有答题的一种要求,就像我们现在的作文,可是它没有具体答案,有些题型是没有具体答案,但是不管怎么说,总体上来讲,因为科举跟我们现在的高考一样,它是一种大规模的选拔考试,一旦是大规模选拔考试,就需要公平客观,具有可比性,要有可比性就要有标准,不像面试那样,一旦有标准就会压抑,比如朝廷有个标准的考试,你就得按这个标准来,如果不按这个标准来就不给分,当然考试是以提高文化水平,但是它就像压路机一样,把路给压平,它有天然的局限,包括我们现在的高考,有人其实说高考改革应该怎么改?能够考出学生的特性和特长,我跟他们讲,如果你要体现特长,不要通过高考,全国有1000万或者900多万人的情况下,他一定要有标准,如果没有标准,公平性会受到很大的障碍,要追求个性、特长,不要指望大规模考试的改革,有的省曾经改过,比如说巡考科目,但是最后实施不下,比如广东省是3加X加1,有的拼命挤到生物去,他因为考了不同科目,所以就不能调低,你的分数跟我的分数不同。

比如1994年,现在中国有一个典型的三南改革,湖南、海南、云南,分成4个科目,而不是文理两个大科目,4个科目组合了,我们湖南当时也算改革的先锋,但是改下去以后,有的科目组很容易,有的科目组比较难,没办法调细,有的细分度高,就没办法实行下去,科目组越多,就分得越细,这个是一大问题,如果高考要改革、要体现人的个性,就应该像现在的自主招生,我面试可以五花八门,这个题目可以很多样化,我们现在的高考改革,现在也想朝多样化、多元化方面发展,但是它还是受公平的制约,因为老百姓不管理论化、多元化,一般的家长、学生最关注的东西,你其他科学性,注重效率他不管,公平如果丧失的话,那很难得到群众的认可,我就简要回答这些。

主持人:这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问题,这是一个困境,如果把两者发挥出来,包括现在很多大学自主招生的专业,就是想弥补那些缺陷,其实我们在高校也经常面临这些问题。

观众提问:感谢朱院长和刘教授,提供这么宝贵的一个机会。我是一个书法爱好者,应该来说我也在教育系统,工作了十多年的时间,确实现在的这个大学生毕业以后,国学这一块的底蕴,包括写字,从简单的一个方面,就是汉字书写这一块,确实都出现了问题,我现在想请教咱们刘教授的就是,咱们作为书法爱好者,要增强自己的国学底蕴,有哪些书?想听听您的建议或者是意见。

刘海峰:这个问题没有难度,提高书法要读什么书,最直接当然是读法书,欧阳询楷书的字帖,颜真卿的字帖,这些书不是严格意义的这种书,它是广义的书,就读字帖,读这些书法家的文章、传记,你可以体会到他的这些成长、思考、人生态度等等,我觉得字帖以外的如果要读,最直接关联的就是书法家相关的书。

第二,提高你自身文化修养的书,有的学者不怎么练书法,到一定时候就觉得,感觉里面就有一种文气在,你感觉这个是有文化的学者写的书,我觉得提高文化素养的书,我认为还是读经典,包括《四书五经》,读完以后有很多道理在里面,提高了文化素养,它这个对于书法的无论是结构,还是框架、比例,我觉得理解起来会不一样,还有一个我觉得,还是要看美术方面的,因为书画之间是共通的,我们中国书法实际上是汉字、方块字,外国人不认识方块字,每一个汉字就像一副图画,所以他认汉字很难,我首先要记住3000幅图画,我觉得你的美术素养提高的话,对于欣赏书法和协作有好处。你前面提到的小孩子,包括现在大学生的书法,很多名以上还有书法课,但是实质上没有,其实我们中国人的书法,比日本人的书法要好,虽然钢笔字写得不多,但是日本的框架都很好,我们现在的框架一看就是没有结构的,这方面确实还需要提高,简要回答,谢谢。

观众提问:我也是一个国学粉丝,我想问有关教育的问题,目前我通过工作感觉,我们是重教轻育,教育的意思是栽培的意思,但是我们现在关于这方面,说教多,对学生育的方面比较少。我看了一个调查数据说,目前学生厌学比例40%左右,中学的比例可能更高,还有一个现象,我跟一个企业家有来往,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他们普遍觉得学生不好管,招进来的难得管,然后留不住,我想问问刘老师,你们是否在这方面也要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

刘海峰:实际上你这些讲起来,是德育的问题,就是不仅要学知识,还要重视素质,我们的教育部单单是教授知识,还有培育能力,关于做人怎么来提高。我们现在的应试,确实和高考有关系,基本上是考什么学什么,你看全世界学习的测试,上海连续几年获得第一,也就是说我们基础教育的水平很高,但是我们的时间学习是全世界最多的,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最重,在德育方面,现在我们理论上重视,但是实际上不太重视,这方面很欠缺。尤其跟古代的教育相比,古代的教育是在培养人怎么做的方面,其实在儒家的理论里面体现,而且大部分不是说教的,而是你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培养,为国为民,包括孝敬父母、师长,它是很浅显、很简单的。我们现在在这方面确实很缺乏,怎么在我们正规的教育体系里面,能够贯穿这种德育,德育不要太多大道理,虚无缥渺的空的,大家都知道很难做到,你讲一些实打实的,能够做到,应该做到的一些基础的东西,我们现在的基础方面这方面,基本的还是做得不错,但是德育方面还需要慢慢改,这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谢谢。

主持人:尽管今天大家还有很多问题,但是没有多少时间给大家,我想还是有机会,继续向大家请教,今天是我们国学大典系列活动的,岳麓书院讲坛的第一讲,我们请刘海峰教授讲千年科举、中国传统文化,那么这个系列,我们还将继续开展下去,请大家注意关注,另外的话就是我们的国学大典,还有很多活动,这是文化大餐一个接一个,在近一两个月之还会有很多,最后我要对刘老师表示感谢,因为他首先确实是在这个季节,我们请他过来,他马上就过来,而且他今天开场就讲了一个很重要的想法,他说岳麓书院是他的精神家园,我一直在讲,我长期在岳麓书院工作,我也把它当做我的重要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我也在跟很多文化人交流的时候,当他们知道我在岳麓书院工作的时候,他们也和刘老师一样,把岳麓书院看作自己的家园,我想这种家园的归属感,之所以我们今天要做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的原因,这也是我们敢提出这样一个,按道理就是我们这是一个小院子,你为什么要做这么大的事情,很多人也来问我,因为岳麓书院在历史的纵向上,是一千多年的延续,它就做了一千多年的国学。

刚才说废除科举、废除书院正好是一百周年,事实上在历史上有6000多所书院,但是现在作为一个古书院到今天为止,延续仍然在传播国学、研究国学、培养人才,做这个事情的真的只有岳麓书院,所以我们必须要承担这样一个文化的使命,不是说我个人,或者是岳麓书院的老师,就是说他本身具有这样一个身份,他要承担这样一个能量,特别是刚才刘老师还讲到一个问题,就是讲到千年学府的问题,讲到千年学府,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我们曾经请一个专家论证过,作为一个千年学府,当我们讲我们的校史有一千年的时候,要得到全国普遍学者的认可,要得到论证的,这个论证一个是实,一个是名,刚才刘老师已经讲了名和实,我在想我们今天在做国学这一块,至少在实这方面,我们是在传承一千年的血脉,这个血统。最后我利用这样一个机会,就是国学大典岳麓书院讲坛,来表达我们的一个期望,我们的冠名是全球华人,我们要寻找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要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寻找我们的精神家园,最后刘老师表示衷心感谢,也对大家来参与这次活动,也表示衷心感谢,圆满结束,谢谢大家。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谐]

标签:变化气质 作用 国学

人参与 评论

新闻图片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