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新化山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红网

(新化山歌) (新化山歌) (新化山歌) (新化山歌) (新化山歌) 古新化,是古梅山峒蛮的中心地带,特别在宋代以前,长期洞居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的苗瑶峒民,因为居地崇山峻岭,溪洞环列,交通闭

新化山歌的歌词具有两大特点,一是语言通俗凝练,二是具有即兴创作的意味。据有关史料记载,新化从春秋战国时代一直到宋朝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新归王化建县,从来没有对山歌进行过研究,县志和府志也没有记载。因而,只能从老百姓自己唱的山歌里对它来进行研究。山歌一般是口头创作,通俗、口语化是基本的创作特征,它直白朴素而不尚含蓄。而通俗又是群众文化的典型表现,既凝练概括又体现着集体的智慧。

新化山歌代表作品

《十二月望郎》

正月里一朵好花搭信无信叫郎来

姐呃,正月里要拜年

二月里发水种秧田

三月里清明挂白纸

四月里秧老要插田

我哪有闲工看姣莲

……

这首三十余行的情歌大意是:已是情窦初开的山村少女,从正月到十二月搭信给情郎,向心爱的人传递火辣辣的爱情信息,可是,爱调口味的情哥总是巧妙地回答:八月晒谷要回仓,我哪有工夫看姑娘。

这是个喜剧式的情歌,害相思的村姑大胆而热烈,勤劳的小伙子机智而幽默。这从劳动生活中所摄取的情境,抒发的民间爱情,像一幅展开的民俗生活画,给人无穷的遐想。

古典诗歌从《诗经》至唐诗、宋词,皆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但在创作过程中,生活的原型被反复锤炼和筛选,许多专业文人的作品虽已达到纯美的境地,却远离了生活的本真,因而曲高和寡。而作为口头文学的新化山歌也少不了乡村歌手的加工和提炼,而这种自由随意式的创作,依然凸现出生活的本真。他们所勾勒出的诗情画意,弥散山野的清香,更易于被民间所接受和喜爱。

《屋前屋后莫唱歌》

屋前屋后莫唱歌

恐怕大户人家子女多

老姐听见犹小可

小姐听见绫罗不织听山歌

娘骂女,贼婆情

绫罗不织听山歌

女骂娘,老莫严

山歌凡是古人传

山歌大意:古代乡村大户人家多子多女。威严的母亲,拘于传统礼节,以误了织绫罗为由,不许未婚的小女听有伤风化的山歌;可是,这位青春美丽的少女,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爱情,她巧妙的反驳:山歌本是古人传。这首山歌,善于从平常的家庭生活的矛盾冲突中剪材,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严母”和“巧妹子”两个乡村女性的形象。勇敢的爱情,最终会战胜善伪的礼教。这铺陈的诗化情节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凸现了世俗化的审美特征,更富有勃勃的生命力。《梽木叶子开花碎渣渣》

《梽木叶子开花碎渣渣》

恋姐还要恋十七、八

十七、八姑娘三股辫子压地扫

玉石金簪满脑插

满脑插,满脑插

插过全头樊梨花

……

这是一幅梅山村姑的工笔肖像画。十七、八的姑娘,长得象盛开的梽木叶子花;三股乌黑的长辫子落地扫,玉石金簪插满头,美得象古代的巾帼英雄樊梨花。“梽木叶子花”的意象是美的,姑娘妆扮成“樊梨花”的比喻是美的,这种追求改善物质条件而取悦于心上人的心理渴望,是美轮美奂的。正因为这种民俗特色和世俗化了的意象、比喻,才是新化山歌的艺术手法,推陈出新,醇香醉人。

《三根丝线两根青》

在新化山歌中,可俯首拾得新颖别致的比喻和意象,特别是反映粗野的世俗化生活的比喻和意象,更为出彩。

姐——

你十指尖尖是我郎的糖包饼

一对奶子是我郎的饼包糖

两手弯弯是我郎的龙凤枕

一身四体是我郎的竹花床

腿部弯弯是我郎的磨刀石

罗裙脚下牡丹花是我郎的耍花身

这是一首典型的陶情山歌,山歌的内容是否有伤风化暂且不论。不容置疑,它反映男欢女爱的比喻和意象——如:“糖包饼和饼包糖、龙凤枕和竹花床”等,既高度生活化,又鲜活生动,达到了较高的愉悦效果。由此看来,世俗化了的比喻和意象,最能体现民间歌手的天才。

“歌谣是民间性情之响”,情歌更能完美体现。古梅山人那种粗犷、骠悍、真率、朴实,在山歌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新化地区的方言,是梅山文化的基石,是汉、瑶、苗、侗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体,形成一种独特的“土、野、逗、俏”地域语言风格。这种民族化、世俗化的特色语言,更添新化山歌的野趣和神韵。

[责任编辑:向心雨]

标签:山歌 文化 物质

人参与 评论

新闻图片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