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理财正在上演:只要有人接盘博傻就好
2013年10月10日 12:37
来源:《金融理财》
作者:王庆武 时文 康建中
有人分析,山西购房者和温州购房团实际是代表了两种购房群体,温州购房团是典型的炒房者,山西购房者则偏重于高端置业和自住。无奈的是,然而,“中国大妈”的抢购行为并没有止住黄金价格的持续下行,中国大妈们也接二连三地被“套牢”。
艺术品:与“热爱”无关
任何中国艺术品,不论其本身是多么缺乏创造力,都能够激起拍场中中国人的激情。一度以来,中国的买家在拍场上势在必得,人们把它叫做“吸尘器原理”,他们吸空一切,除非他们受到强力的组织或者比较复杂的文化问题又或者他们能有更广泛的鉴定知识。
尽管目前中国藏家日趋理性,与西方人收藏艺术品多用于欣赏不同,中国藏家则多用来投资,艺术品对于他们来说更是一场升值潜力的赌博。中国人要面子的天性也在艺术品市场表现得淋漓尽致,拍卖场也即变成了与别人较劲。“中国式收藏”的要点许多人不在收藏,不在艺术品的本身,关键是如何在忽悠中圈钱,在击鼓传花中顺利脱手。
那些高净值藏家
当2013秋拍来袭,藏家们又开始沉溺于这场属于他们的狂欢。
无论过去是藏家或炒家,是投资或是投机,市场已反复论证,艺术品是可以变现、流通的,或者说俗一点,是可以赚钱的。
这一点对于中国买家而言弥足珍贵。缺乏替代性投资产品是高净值人群追逐艺术品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
“盛世兴收藏”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笃信的理财之道。考虑到中国充足的资金和在各类艺术品领域悠久的收藏史,这并不令人意外,收藏家们对此如是评价。蓬勃强劲的中国艺术品市场、高额的资金回报率吸引了大批艺术品收藏家、投资商,他们携带雄厚的资金,将目光渐而转向中国艺术品,掀起了艺术品在中国新一轮追捧热潮。
艺术品投资在世界历史上由来已久,不过,作为后起之秀,中国着实让世界惊叹。在全球艺术品交易市场上,中国的表现尤为突出,实现“超英赶美”。数据显示,21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品市场快速发展,市场交易规模已从10亿元飙升至1000亿元以上。全球艺术品销售情况的法国公司Artprice的报告显示,2008年至2011年,艺术品拍卖成交额从15亿美元上升至90亿美元。2011年全球艺术品交易额中,中国艺术品的国际交易额世界排名第一,占全球市场的41.4%,相当于美英总和。
而在艺术家成交总额排名前10位中,中国的艺术家就占据了6个席位,张大千当仁不让地占据了毕加索稳坐21年的霸主地位;同时,在全球艺术品市场前10大城市中,北京、香港、上海、杭州和济南又占据了半壁江山。但2012年,艺术品销售大幅降温,成交额下滑44%,至51亿美元。尽管如此,数据显示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品拍卖市场。
这场盛宴的背后,则是中国庞大的收藏群体——亿万收藏大军悄然升起。一时间,上至社会名流,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在收藏艺术品。电视台的鉴宝收藏类节目,越办越多,收视火爆。古物鉴定专家成了时尚大忙人,四处走穴。收藏、鉴宝类书籍纷纷登上了畅销榜单。
对于“激情”投资者来说,购买艺术品的同时,免费获得了其附带的经济收益之“美”。而对于财富投资者来说,视觉享受和收藏趣味之“美”,又是“意外”的收获了。
这种“优雅的投资”已日渐成为投资家们的首选。胡润。珠三角百富榜榜上有名的珠三角地区的富豪们,超过七成热衷于艺术品收藏,国内每年的艺术品拍卖会上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整个珠三角,一共有8000位亿万富豪、130000位千万富豪。富豪最青睐的主要投资为房地产、股票、另类投资,尤其是艺术品。70%的亿万富豪说自己是收藏家,平均6年前才开始真正涉足收藏,偏好收藏的有名表、名画、名酒、玉器、陶瓷、当代艺术等。
事实上,1990年代在北京拍卖场上最活跃的藏家要么是海外的收藏家、经纪人,要么是国内收藏界的“行内人”、“老玩家”,进入的企业家也称不上大富大贵。2003年前后,艺术市场随着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暴涨而变得格外引人注目,吸引来国内富豪阶层越多越多的关注。
对于这些有着强烈投资意识的新型收藏家来说,艺术品是一种投资品,他们在乎的是买进卖出可以获得利润。当然,艺术品的装饰作用也非常明显——这是高级品位的象征之一,就像昂贵的名车、别墅一样。
中国式收藏
2013年秋拍从藏品战、宣传战的不断升级,到公司专业和品牌“内功”的不断修炼,拍卖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当然,让人们更为期待的是新买家新藏家这股劲旅。
每年都会有新的藏家进入艺术品市场。他们为这个市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让这个市场持续发展带来原动力。2013年春拍,业内人士一个共同的看法是,拍场上出现了不少新面孔,新买家涌现再次成为推动市场前进的生力军。有人统计,每季的新买家大概占所有买家的25%,甚至有拍卖公司粗略统计,新进场买家购买额占据总成交额四成以上。
事实上,近年来国际拍场上的天价中国艺术品十有八九是被中国人买走的。中国艺术品突然蹿红国际拍场,并且竞拍者中的华人面孔越来越多,一反过去由西方买家主导的现象。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同场竞价,一些中国买家出价比欧美买家高上30%。
接二连三的圆明园兽首天价拍卖令很多人记忆犹新:2000年,于香港苏富比[微博]拍卖行上拍的圆明园虎首曾引发爱国华人不惜血本的举牌竞买,被某中国企业抬升至1544万港元成交;2007年,于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上拍的圆明园马首更是被澳门富豪何鸿燊抬升至6910万港元成交。2005年,于纽约朵尔拍卖行上拍的一只元青花四系海水云龙纹扁瓶从80万美元的起拍价跳至583.15万美元成交,创下当时中国瓷器拍卖纪录,而买家则为一位香港藏家。2011年,于法国上拍的一方乾隆玉玺以1240万欧元成交,刷新当时印章类拍品的世界纪录,清朝宫廷画《乾隆大阅图》第四卷《行阵》以2205万欧元成交,刷新当时亚洲艺术品在法国的拍卖纪录,而两件拍品的买家都是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人。
纽约、伦敦和香港正进行的拍卖会,中国艺术品的纪录被不断打破。
年轻的中国买主钟情于现代和当代亚洲艺术品,而富有和年龄较大的买主则愿购买中国传统艺术品,比如玉,只有很少的人还会购买西方“蓝筹”艺术家的作品,比如雷诺阿和毕加索。当他们国家的珍宝出现在拍卖会时,中国收藏家的竞拍异常激烈。一些中国收藏家愿意支付和梵高画作一样的高价来购买一只清代瓷瓶,也会愿意为有300年历史的笔筒和砚台支付天价。人们甚至相信,“总有一天中国水墨画会超过毕加索的画,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在拍场市场火爆的前几年,不断有资本大鳄杀入拍场,他们的入场冲击着原本是行家主导的收藏市场,正如收藏大家马未对此现象的调侃:“收藏界的小江小湖闯进了大鳄,风生水起,许多鱼虾四处逃窜,景象惨烈但也算是一道风景。直到大鳄吃得不消化了,江湖才恢复了平静。”
尽管存在着不少盲目甚至是疯狂的成分,不可否认,艺术品市场正根据中国人的喜好而发生变化。在资本无孔不入的年代,新买家有一天终也会变成旧藏家。着于眼前,面对秋拍来袭,他们又会上演怎样的盛宴?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