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吐鲁番出土文书精粹展”长沙简牍博物馆展出


来源:凤凰湖南

凤凰湖南讯 由长沙市文广新局、吐鲁番地区文物局、长沙市文物局主办,长沙简牍博物馆、吐鲁番博物馆、吐鲁番学研究院共同承办的《翰墨留香丝路溢彩——吐鲁番出土文书精粹展》,将于12月12日至2015

相关链接:

亮点文物介绍:

1、1300年前的作业——《论语郑氏注》唐景龙四年卜天寿写本:《〈论语〉郑玄注》残卷,长583cm,该写本每行正文二十字左右, 原为《论语》的前五篇。发现时,《学而》的全篇和《为政》的大部分已缺。从文献学的角度看,《论语郑氏注》在唐以后就失传了。但本世纪以来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了不少《论语郑氏注》的残本,使这部书的十之七八又大体展现在世人面前。而卜天寿的这个抄本是这些残本中保存较好且长度最长的一卷。

而人们特别垂青这个卷子,还和它的抄写人有关。这位十二岁的学生,在做完作业后,还在其上活灵活现地写下了两首充满童趣的绝句,朴实明了,生动活泼地刻画出了这位心不在焉的顽童心理。“他道侧书易,我道侧书难。侧书还侧读,还须侧眼看。”蓬头稚子,昏昏识文!再精妙的儒家经典,遇到懵懂无知的顽童,其结果都是对牛弹琴!在十二岁的寺学弟子卜天寿眼里,师长们认为很容易的“侧书”,总是那么别扭,不仅要侧着读,还要侧着看。而对于抄书一事,归心似箭的他更是早已不耐烦:“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咸(嫌)池(迟)。明朝是贾(假)日,早放学生归。” 先生,今天抄书就到此为止吧,您也别嫌弃我笨手笨脚了,明天都放假了,还是早点放学吧!这些随手写下的文字使得这个卷子不再是冰冷的古籍,而充满着人类心灵史今古相接的鲜活气息。由此可见,在唐代,《论语》已成为了西域地区官、私塾学生的必修课,也体现了唐朝中央政府与西域地区的统一与民族的团结。

卜天寿写本《论语郑氏注》(局部)

2、真实的《西游记》——《大唐西域记》残卷:1981年,吐峪沟石窟出土。唐初写本《大唐西域记》残卷。纵16.5、横19厘米,整篇文书残,缺字。《大唐西域记》是唐代有关西域的历史地理著作。撰者玄奘(公元600年―公元664年),唐初著名的佛学大师和翻译家,俗姓陈,洛州偃师(今属河南)人,唐太宗时高僧,世称三藏法师,曾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西行印度求法,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历时19年,跋涉5万余里。回国后,在译经的同时奉敕撰写《大唐西域记》,记录西行见闻,翌年书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十万多字,详细记载了玄奘西行亲身经历的110个和传闻得知的28个城邦、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是对当时南亚次大陆、中亚西亚及我国新疆的真实记载,不仅是我国研究这些地区的珍贵资料,也成为这些地区研究本国史的重要文献。此次展出的唐写本《大唐西域记》成书于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系最早传入吐鲁番的《大唐西域记》写本,现藏吐鲁番地区博物馆。由于比较接近成书年代,较好地保留了书籍的本来面貌,且在书籍的流传史上意义重大,文物和史料价值颇高。

《大唐西域记》残卷

3、《六屏式列圣鉴训》壁画:传自先秦两汉时期。左起第一幅称之“欹”。“欹”者,倾斜也。如同一倒立之钟,可转动,是古代盛水之器皿。“虚则倾,中则正,满则覆。”其不盛水或存少量水时,呈倾斜状态,当水注到适中时,它保持端正平衡的状态,当水注满时,则会翻转而将水完全倒出。物极则反,百事有节,做事做人需留有余地,只有这样,才能长期保持盛而不衰。

中间一组人物分别为“玉人”、“金人”、“石人”、“土人”,寓意儒家入世的人生境界和一个人从少年到老年的处世哲学。“玉人”指少年时,当勤奋好学,节制物欲,谦虚谨慎,培养良好的品质;“金人”指青年时,年少轻狂,言多必失,但应慎言,知而不言,沉默是金;“石人”指中年时,学有所成,宜,畅所欲言,经世致用;到老年时,应该无欲无为,无情,无己,故为“土人”。

最后一图画有三样东西:生刍一捆,生刍即青草;素丝一卷;扑满一具,扑满为古代用来存放钱币的陶器。《西京杂记》载:“汉武帝时,官至丞相的公孙弘初为贤良时,朋友邹长倩送他这三样东西,望其以此为诫。生刍一束告诫其择主而事,去恶就贤,不以待遇厚薄作为去留标准;素丝一卷比喻自少至多,自微至渐的道理,劝其立功行事,要从小处着手,积小成大,勿因善小功微而不屑为之;扑满有入口而无出口,蓄满钱后即被打破摔碎,告诫其当官的要清廉,不可聚敛无度,否则就会像扑满的下场一样。

儒家哲学的核心价值观,从古自今,不分疆域、不分民族,代代相传。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黄秋霞]

标签:长沙简牍博物馆 出土文书精粹展 吐鲁番出土文书

人参与 评论

新闻图片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