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由私企控股变成国有独资 株洲公共自行车“变性”内幕


来源: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由私企控股变成国有独资,曾先人一步的株洲公共自行车运营发生了什么?   株洲公共自行车“变性”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内幕? ◆本报记者龚菁琦 享誉一时的株洲公共自行车,在2013年初曾陷入困境。 电子锁柱坏

由私企控股变成国有独资,曾先人一步的株洲公共自行车运营发生了什么?  

株洲公共自行车“变性”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内幕?

◆本报记者龚菁琦

享誉一时的株洲公共自行车,在2013年初曾陷入困境。

电子锁柱坏了、停车点没电不能停车、单车刹车失灵、脚踏板缺失……每天都有市民投诉,“电话多得像菜市场一样嘈杂”。

造成困境的原因,有人一语道破:“私企有利润追求,要求其去做公益太勉强。公共事业必须姓公。”为此,株洲公共自行车进行“私”变“公”的改革。

2013年8月,成为株洲自行车运营的一道分水岭。

在此之前,执掌运营的为一家公私合股的企业,由私企控股。陷入困境后,政府悉数收回股份,成立全资新公司,掌管至今。

城市公共自行车在中国推广不过6年时间,最早一批启动的武汉青山区,已于2013年6月停运。

虽然是摸着石头过河,株洲公共自行车新的运营公司负责人唐小强仍有信心,“我们一定不步武汉青山区的后尘”。

从“高大尚”到捉襟见肘

这是一辆称得上高端的公共自行车。

车身橙绿相间,工艺水准是汽车烤漆;3档变速器;刹车系统可与摩托车媲美;内置GPS定位系统……每辆1200元的成本,让株洲公共自行车成为国内同行翘楚。

株洲公共自行车系统始建于2011年5月。3年来,已拥有20万拥趸者,建有1000多个站点,2万多台可租车辆。自行车出行已深入株洲市民生活。

最辉煌时,株洲市一年接待超过100多批次考察团。此外,株洲人津津乐道的是,2012年株洲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央电视台“城市1+1”栏目邀请株洲市领导与荷兰阿姆斯特丹市长共谈城市公共交通建设话题。

然而,与荣耀形成对比的,是2013年初株洲自行车陷入的困境。该市城管系统考评结果显示,公共自行车管理连续3个月不及格。

有媒体报道称,市民归还自行车时,锁柱坏了不能归还。为了留证据,不得不用手机摄像,“本来便捷的公共服务打折了”。更有人目睹一名五年级小学生用同一张卡连续取走5台车,“更多的人要么取不出车,要么还不了车”。

市民甚至在网上罗列出公共自行车7宗罪:铃铛失声;脚踏板断裂;刹车不灵;座凳能轻易卸走;3档变速的档位无效;轮胎不给力;锁柱经常失灵;刷卡无效。

这所有的一切,被当时的运营方——株洲健宁公共自行车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健宁公司”)归结于“没钱维修”。

“没钱是真的。”曾担任健宁公司副总经理的唐小强说,当时政府每月拨款100万元经费,公司近200名工人的工资近70万元,保洁费用10万元。除去这些,用于购买电子原配件、维修车辆和系统的费用已所剩无几。

“运营上精打细算,能省就省”,成为健宁公司的一贯做派。“自行车的坐凳或脚踏坏了,有损美观,但只要能骑,就不会去修。锁柱受损,只要能锁,也不会去换。有些不常用的停靠点,电费已拖欠两三年没交……”

这样做的恶果,让健宁公司始料未及,漏水的锁柱不修,结果烧坏了电路板。本来换一块防水材料只要15元,换一块电路板则变成300元。电费没交,累积到两三万元,就更难交起。“越没钱就越拖,越拖毛病越多,终于导致问题集中爆发。”

分家背后是理念各异

问题爆发背后的深刻原因,据株洲市创建办业务科科长谭三来分析,是健宁公司内部公、私两股势力理念各异。

健宁公司是私企和政府合作诞生的“混血儿”。

2011年5月,自行车系统建设之初,规划者提出“企业管理、市场化运作、政府引导”的模式,由此引进广东佛山天轴车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轴公司”),让其占股60%,与株洲市国有资产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投公司”)合作,组成了健宁公司。总经理由天轴公司派人担任,国投公司派出了唐小强任常务副总经理。

让私企占大股,政府的用意,在于让公共事业更好地实现市场化运作。企业可一面赚钱,一面用赚来的钱适当补贴自行车运营。

公共自行车运营本身并不赚钱。在如何让健宁公司赚钱上,株洲有一套颇具新意的设计——健宁公司在株洲建立生产基地,所生产的自行车,除补给株洲自身需求外,也卖往各地。另外,公司把株洲公共自行车的运营系统,包括软件设备、服务模式等等,作为商品全套输出,卖给所需的城市。据悉,3年间,公司曾和芜湖、岳阳、浏阳等地谈成合作意向。

这套设计的主旨,在于将上游的自行车生产和下游的运营系统建设连接成一体,形成株洲自行车产业链。其盈利方式被概括为“建成一个系统,引进一个企业,形成一个产业”的“株洲模式”,在全国是独创。

“运作成产业,这是企业获利点,也是促使两方合作的基石。当时的设想是,在保证系统运营顺利的前提下,政府可减少投资,企业可盈利,两全其美。”谭三来说。

但“两全其美”的梦很快惊醒了。

原本以为依靠市场可以反哺运营,但市场并没有优待“株洲模式”。来参观运营系统的人多,真正下订单的却很少。过去两年,健宁公司仅接到几单业务。在赚不到钱的困境下,双方产生严重分歧。

“企业是追逐利益的,不是做慈善,让其垫钱发展公共事业不可能长久。所以公司只能依靠政府给的100万元运营费勉强支撑。”唐小强说,作为企业,难免只对赚钱开拓市场感兴趣,对自行车系统管理不上心。“营销队伍每年接待上百个城市的参观团,营销人员每人有上亿元的任务指标。企业更多是想借此平台,展示形象,多做业务,多赚点钱。”

“一个向公,一个向私,理念各异,是分歧的根源。再加上责权不清,也让合作变得艰难。”谭三来说,按照双方之前签订的合同,国投公司与天轴公司,既是股东合作关系,又是监管与被监管关系,两者责权界限不清,摩擦很多。

终于到了劳燕分飞的一天。2013年8月16日,株洲市政府创建办组织国投公司和天轴公司负责人召开协商会,签订《谅解备忘录》:解除合作关系,国投公司收购天轴公司全部股权,聘请中介机构对资产核查清算。在原基础上成立株洲市国投健宁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健宁公司”)。

新做法新问题

由新健宁公司接手后,唐小强换了新身份,由副总经理变成董事长。他发现,以前企业怕为政府垫钱,政府也怕投的钱装进私人口袋里,收回股权后,变为自家人给自家人打工,理念上统一,信任度也更高。

“先把事做好,总不会被亏待。也不敢撂担子,因为无处推卸责任,工作好坏和自己的乌纱帽直接相关。”唐小强说,上任后第一件事,是还清公司欠帐。政府财政为此拨款1200万元,用于改装线路、换电线板、补交电费等等,“光是电费就交了210万元”。

之后,调整公司定位。“之前的私企老板只重开发市场,运营管理是弱项,现在相反,我们把运营放第一位。”

变化的突出表现,是营销部由7人压缩到3人,接待任务渐渐减少。新健宁公司分管运营的副总经理罗峰斌介绍,“只有特别优质的业务单,我们才接。”此外,新健宁公司注重员工培训,“之前修一台车要动用稀缺的专业修理工,周期很长,现在我们对一部分员工进行修理技能培训,30%的车能自己维修。”

维修快、客服热情,几个月下来,新健宁公司在城管系统考评中得分都在80分以上。

政府全权掌管后,并不意味着株洲放弃了依托产业发展公共自行车制造基地的设想。唐小强告诉记者,株洲公共自行车制造基地二期工程已快落地,完工后将完善株洲公共自行车生产和研发体系,为做强自行车产业奠定基础。

据悉,新健宁公司成立后,财政每月仍然只拨款100万元,资金明显存有缺口。

如何维持长久运转,唐小强称会尝试商业化经营,比如涉足广告投放。“目前还只在1500辆公共自行车上投放广告,主要还是在试验广告效果。预计全面铺开后,广告的年收入在50万元至80万元之间。”

此外,公共雨棚也被提上议事日程。“雨棚一方面可以为站点遮风挡雨,延长车辆和锁柱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还可以用来搭载电子商务广告平台,提高自行车租赁系统的造血能力。”唐小强称,具体的操作方案已提交市政府。

还有人疑虑,政府接管后,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矛盾将凸显,服务质量会打折扣。罗峰斌坦言,评估监管都由城管局负责。2014年4月该局出台相关措施,加大了监管力度。

由城管局负责的考评中,“用户满意情况”的占分比,由原来的30%提高到35%。进一步加大考评内容中占比最高项目的权重,意味着市民的话语权更加重要。

“用户满意情况”调查,由市统计局完成。在每个季度末,市统计局调查中心将对1000名用户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市民对公共自行车使用情况的数据和意见,最终形成调查报告。考评结果75分以下罚款,85分以上奖励。罚款最重时,新健宁公司负责人曾个人承担5000元。

(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石凌炜]

标签:株洲公共自行车 内幕 私企

人参与 评论

新闻图片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