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王建伟:书禅双修,功力自见


来源:凤凰湖南综合

作者:中南大学教授、中南大学对联研究所所长、湖南省对联家协会主席余德泉 2014年夏天,我在湖南九歌书画院展厅看到了王建伟君写的一幅四尺镜屏小篆《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顿时眼睛一亮。逐字逐句阅览一过,

作者:中南大学教授、中南大学对联研究所所长、湖南省对联家协会主席余德泉

2014年夏天,我在湖南九歌书画院展厅看到了王建伟君写的一幅四尺镜屏小篆《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顿时眼睛一亮。逐字逐句阅览一过,觉得确实是一幅好作品。我感叹当今湖南书坛很少看到这样好的小篆。一旁的张楚务先生说王超尘老先生也有同感,说建伟君的字基本功很扎实。

\

后来在一位长于篆刻的青年才俊谭晓君处,又看见建伟君的作品。谈及湖南篆书篆刻时,又谈到了建伟君的小篆。谭晓君说建伟君他熟,并当即拨通了电话。原来这位王建伟早在2008年夏天代表橘子洲开发建设指挥部,曾带着征集的橘子洲景点对联文稿来我家,请湖南省楹联家协会审定。当时只知道他对诗词楹联很爱好,没有想到他对书法特别是小篆有如此造诣。

\

今年春节前,建伟君在湖南新闻大厦文萃美术馆举办《玉香堂王建伟篆书作品汇报展》,我应请题写了展标,并同省内书画界朋友一道观摩。这次展出篆书作品60多幅,以小篆为主。从形式上看,有条幅、对联、中堂、斗方、扇面、条屏、横幅等。从内容上看,有儒家、释家、道家以及当代领袖人物的著作。同时展出的还有建伟君篆刻的40多枚印章印迹,标题《建伟印痕》为王友智先生所题。

王建伟,号玉香堂主,湖南省直书法家协会会员。工作之余,研习篆书篆刻20余年,主修小篆,《说文解字》乃案头常读之书,临写过秦代李斯、唐代李阳冰、清代邓石如、赵之谦、杨沂孙、吴大徵、吴昌硕等。自认以石如为师,以规范小篆为本,以小篆《心经》为用。作品多次在省市参展,在文化部《文化月刊》(2015年5月号)等刊物上发表。立志长年用小篆书写《心经》,已写400余幅。由省内外寺庙收藏或作僧家礼品赠送有缘人士。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一诚法师的大弟子、长沙洗心禅寺方丈悟圣说:“像建伟先生这样用篆书抄写《心经》,更能表达恭敬心。”

建伟君的小篆,以工稳沉着为主格调,也显现了他为人沉稳低调、朴实厚道的风格。其作品从总体上说有三个特点:

一是布局均匀严谨稳重,全篇排列有序,不飘浮,整体感强,且于严谨中见疏朗。这个特征在其代表作四尺幅《心经》中最为明显突出。

二是字型以修长取势,结体平衡对称,向背揖让,篆法规范。古人云:“篆善婉而通,南帖似之”,“南书以韵胜,南自有南之骨也”。建伟于婉转中见骨见韵,渐得石如之法。

三是笔画圆润浑厚,粗细一致,横平竖直,圆挺自然,筋骨血肉,并含其中。所以如此,可能与建伟运笔以中锋为主,藏锋逆入,收笔回锋,有较大的关系。

篆书在古代多刻在青铜器或大山之上,被认为有与上天对话之灵性。书写篆书的过程,也是与古人神交的过程。篆书特别是小篆在当今现实生活中,并不常用,识篆不易,书篆更不易,既要师古,又要出新,尤为不易。

\

篆书结构谨严,尤其是小篆,稍有差池便会出现笔画不匀,比例失调,章法破损等硬伤。因此书写时思想务必保持沉静不躁,高度集中的状态。唯其谨严,仅把握其形,便要花很大力气,所以一般人望而生畏。

学书需要讲方法,有灵性。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云:“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唯在求其筋骨力,而形势自生尔,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或许建伟君正是理解了这一点,以神统形,如庖丁之操刀,目有全牛,故结构章法,乃得适中。

学习书法的关键是坚持不懈,勤加练习。每件《心经》作品,连标题落款,约300字。要用小篆写出1000件作品,将是多么宏伟的工程,会耗费多少时间与精力!若无坚强意志与超人毅力,谁敢立此宏愿,并付诸实施。仅此一点,建伟君就令人佩服。尽管与秦汉以来历史上公认的大家相比,建伟君现在的水平还有不足,赶上他们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但我完全相信,《心经》书写千遍,不仅实现书艺精进,同时达到佛法修养方面的精进,书禅双修,功力自见。经过不断书写,不断感悟,不断总结,到了那一天,建伟的篆书,一定会登上新的高峰,令中国书坛刮目相看。

二〇一五年十月于山语林居

[责任编辑:向心雨]

标签:建伟 功力自见 书禅

人参与 评论

新闻图片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