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责任使命羊牯塘 ——湘大故事(上)


毛泽东为湘潭大学题写的校牌。 1958年9月湘潭大学举行开学典礼。小图为湘潭大学中的毛泽东塑像。 本报记者文热心曹辉通讯员赵猛 湘潭大学所在地名叫羊牯塘。 按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初到湘大的老师的说

毛泽东为湘潭大学题写的校牌。

1958年9月湘潭大学举行开学典礼。小图为湘潭大学中的毛泽东塑像。

本报记者文热心曹辉通讯员赵猛

湘潭大学所在地名叫羊牯塘。

按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初到湘大的老师的说法,在这里有牛有马,但是没有羊。牛马常见真够村的!

今年11月,记者再访这里,羊牯塘蝶变为一座大学城。上世纪湘大最鲜明的标志——“三道门”,已被新落成的体育馆等设施“超越”,成了“城”内一景。城有城的美丽,村有村的厚重。这种厚重与美丽的结缘,本是一种巧合,可这种巧合让人感觉到似乎有一种指引力量的存在。

1. 羊牯塘,

一个特别的地方

羊牯塘说起来与毛泽东、与湖湘学人都颇有缘分。

这里是湘潭市西郊,曾是一个古老的驿站,是湘潭往姜畲、七里铺、湘乡的必经之路。1916年6月20日,毛泽东曾从银田寺经七里铺、姜畲到湘潭。在给萧子升的信中描绘这里的景色:“一路景色,弥望清碧,田苗秀蔚,日隐烟斜之际,清露下洒,暖气上蒸,岚采舒发,云霞掩映,极目遐迩,有如画图”。

这里也曾是太平军与湘军激战的战场。湖湘学人王闿运《自鸭婆垅至马坡有怀智亭·小序》描述:“至塔岭,智亭喜曰:‘捷兆也’,遂驱而前,寇已破湘潭,闻有军至,踊跃赴之。相遇鸭婆垅同,各不能退,遂相接战……”太平军与湘军的遭遇战,首战鸭垅(湘大北山后),再战高岭(湘大职院),又战马坡(今建设北路)。王闿运路过这里时,悼往感今,留下几首绝句。其一是:“衰草寒原度鸭垅,将军营树起秋风。几年前事无寻处,园菜青青细雨中。”王闿运老家云湖桥离这里也就几十里,是他走出那个山村,走向江湖、走向庙堂的必经之路。

据原省委书记、时任湘潭地委副书记的熊清泉回忆,湘大筹备处先设在湖南大学。湖大所在地为湖湘学派的重要发源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宋代湖湘学派的著名学人张栻曾在湘潭碧泉书院拜胡宏为师,并在岳麓书院、碧泉书院开坛讲学,发展了湖湘学派思想。如此,就形成了一种意蕴——湘大筹备处设在湖大,在办学传统上承续湖湘学派的文脉关系,并吸收先进的办学理念与文化传统。就像火炬接力,从湘潭到长沙,再从长沙回归湘潭。

也许,择址者无心,可羊牯塘“有意”,做了现代湘学传承的基地。

2.毛泽东:

“也可以办大学嘛”

湘大现在的校园入口处,有一块大理石碑,上面刻着毛泽东手书——“湘潭大学”四个大字。羊牯塘成了湘潭大学校址,源于毛泽东主席在家乡办大学的心愿。

1952年冬天,毛泽东少年时的塾师毛禹宇进京,请毛泽东为韶山的一所学校题写校名。毛泽东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是好事,国家需要人才,教育就要发展。你是教书出身,应该多出力,还要教育大家多出力啰!”他还说:“将来学校可以发展,可以办中学,也可以办大学嘛!”毛泽东希望在家乡办大学的心愿,就这样自然地流露出来了。

在家乡办大学这一心愿,毛泽东应该早就有了。上世纪初,他自己上个高等小学要出县,上个中学要进省城,如果教育发达,让路上奔波花的精力放在学习等方面,于人生来说不是更划算么?后来,无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还是作为一个革命领袖,他对教育是心有情结。他甚至在青年时期表示,“自己最适合于教书”,愿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1920年7月,毛泽东还和吴毓珍、朱矫等人发起组织了湘潭教育促进会,并亲自起草了《宣言》,强调这个组织就是“对于全县教育,如何规划,如何进步”等,“一循真理、协谋进行”。办湘大,事关教育兴国、教育兴湘,他岂不关注?当然,湘潭最终定址羊牯塘,是毛泽东也没有想到的。

3.毛泽东:

一定要把湘大办好

不过,湘大最初的校址并不在羊牯塘,而在杨嘉桥。1958年,湘潭县委决定创建毛泽东家乡的第一所大学——湘潭大学。这年8月上旬,湘潭县委决定请毛禹居老人赴京向毛主席、党中央汇报湘大筹建情况,并请毛主席题写校名。

一个晚上,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了毛禹居。听了汇报后,毛泽东十分高兴,问:“大学办在哪里?”毛禹居回答说:“办在杨嘉桥原湘江煤矿旧址。”

毛泽东说:“那是一个山冲里,哪里来的学生呢?”毛禹居回答:“有一条铁路,交通还比较方便,学生都是全县的高中毕业生选送来的。”

毛泽东又问:“教师怎么解决?”毛禹居回答:“教师是经全县各中学抽调一部分高年级的老教师,还聘请了一部分工农技术骨干当兼职教师,只是没有教授,主席可否在全国大学支援几个。”

毛泽东笑着说:“世界上办第一所大学,当时连大学生都没有,哪里有什么大学教授呀!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还不是能者为师。我们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

接着毛禹居提出请毛泽东写校牌。毛泽东说:“近年来,许多人找我写字,我都未写,我的字写得并不好。我小时候读书的那个东山学校,几次来信要我写校牌,我也未写。后来他们还给我邮来一张‘大字报’,我还是未写。假如我给你们写了,那他们不会有意见啦!”

毛禹居说:“这好办,您写两张,我给您送去,两县人民都满意了嘛!”

“好办法,两全其美。”毛泽东哈哈大笑,答应写好后送来。几天后,毛禹居收到了毛泽东派秘书送来的信和“湘潭大学”校名。

毛泽东为湘潭大学题写校名不仅一请就准,而且对办学考虑得非常仔细。遗憾的是,在国家经济遇到前所未有困难的大背景下,1958年9月18日开学的湘大,1959年7月6日就下马了。

4.李先念,

亲笔起草复校报告

这是一张国务院关于恢复湘潭大学报告的影印件。起草时间:1974年2月16日;起草人: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批示人:邓小平等。

据熊清泉回忆:李先念起草报告后,“邓小平同志用红笔画了一个圈,纪登奎同志用铅笔画了一个圈,华国锋、余秋里阅后都表示同意。华国锋批得很具体:‘同意先念批示精神,请科教组与湖南省再研究一下。’”

李先念亲笔起草的由来,省政协原主席、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一直在湘潭地区工作的刘夫生记得很清楚:“在经济建设情况好转后,湘潭县多次向省委报告,请求恢复湘潭大学。湘潭人民也以书信的形式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我在1967年12月写了请求恢复湘潭大学的材料。1970年毛主席来湖南时指示‘十年能不能把湖南建成工业省’。发展工业需要人才,人才培养得靠教育。主席的指示让全省人民看到了恢复湘潭大学的希望……1973年9月、12月,湖南省委、省革委……两次向国务院呈文,要求增设一批高等学校,首先恢复湘潭大学。”报告还说,“恢复湘潭大学完全必要,具有重大政治意义”。

湖南省委的报告送到国务院后,也就有了李先念亲笔起草报告之事。这年3月,国务院下发文件。文件明确规定,湘潭大学由国家和地方共同办,定位为文、理、工科综合性大学,复校经费由国家计委单列。湘潭大学成为文革后期由国务院批准建设的第一所大学。

其实,毛泽东催办恢复湘潭大学的事,是1974年10月。当然,毛泽东的催办,是湘潭大学恢复工作的“加速度”。

5. 选校址,

省委、地委书记都上阵

国务院文件下发后,湖南省委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而最要紧的是选择校址,1958年开校的湘江煤矿旧址无疑不适应了。为寻找合适的校址,省委第二书记、革委会主任张平化,省委书记李振军,湘潭地委副书记熊清泉等都亲自上阵,翻山越岭,四处察看。

1974年上半年,省委就校址问题听取了湘潭地委的意见,拟定选址原则应在潭韶公路附近,占用荒山,尽量少占耕地,且有广阔的发展余地。

不久,省委第二书记张平化和省委书记李振军到湘潭地区选址。领导们先察看了市东郊板塘铺市立五中附近的一片丘陵地。这里地域开阔,交通方便,只是如果建校要占用较多的良田熟土,只得另选校址。张平化、李振军、熊清泉等和校筹备处的同志又察看了宝塔岭下的红旗农场,市西郊泉塘公社银坑大队等地。这里是丘陵地带,荒山较多,农户搬迁任务小,宜于建校,可不足之处是从学校外出必须通过铁路,要新建一座小铁桥或地下隧道;水电建设的任务也较大,地下水质尚待钻探查明。最后,勘探了市西郊长城公社红旗、卫星大队交接处一片荒土,也就是现在的校址——羊牯塘,因为这里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只不过,在上世纪70年代被择为湘大校址时,羊牯塘是一片荒坡秃岭,“起伏的黄土上间或有几个灌木丛和零散的乔木”。也许是经历了战火、采伐等,这里再也看不到青年毛泽东眼中的“清碧”了。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石凌炜]

标签:羊牯塘 湘大 大故事

人参与 评论

新闻图片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