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问道 :一朵清莲的生命回响
2015年02月11日 13:54
来源:凤凰湖南
作者:黄耀红
千年问道:一朵清莲的生命回响文/黄耀红一 道,还有哪个汉字比它更飘逸更深远?道的笔触里,有日月经天的照耀,江河行地的滋养,孤舟济海的渡让。思想、路径、言说,皆为道,又皆道所未道。道,是那立于云端的悲悯
千年问道:一朵清莲的生命回响
文/黄耀红
一
道,还有哪个汉字比它更飘逸更深远?道的笔触里,有日月经天的照耀,江河行地的滋养,孤舟济海的渡让。思想、路径、言说,皆为道,又皆道所未道。道,是那立于云端的悲悯、洞察与探寻。很多时候,道也会逃出哲学的孤冷,成为温暖的家常。此时的道,它邀“理”为伴,合称"道理"。
问世间,权力最大,还是财富最大?出身最大,还是名头最大?思想最大,还是道理最大?
不同的回答,不同的体认,将是对一个社会观念水位的蠡测,文明品质的丈量,价值理性的拷问。
“道理”的背后,汩汩涌动的,是两脉源远流长的哲学。一曰道学,二曰理学。而被奉为道学宗主与理学开山者,乃湖湘大地孕育的一个人间君子——周敦颐。
一千年之前,这一枚沉积中国智慧的种子,生于湖南道县,而其日后的思想亦称之为“道学”与“理学”。莫非,一个“道”字,竟是斯人斯地于历史天空下的因缘际会?
道县,旧称道州。青山如屏,潇水如洗。若放入地理版图,此清嘉田园不过缩微成一点,隐在密密麻麻的命名中。然而,若将它放入文化版图,县城东南那个叫楼田的古老村落,那片称作道山的翠绿山林,那条称作濂溪的清浅小河,那座被香火缭绕的深灰祠堂,它们都可能是星月般的存在。
二
并不曾去过道县,亦不曾在濂溪前深深俯首。然而,“道不远人”,道县于我,从来就是夏日里一支清荷的素淡,风雪中一灯如豆的温暖。
每一代人,每一个逝去的时代,如无声的默片翻过,一页,一页,如秋叶凋零。每一片叶,历史留下经胳,而生命寂灭,亦如长夜。
周敦颐的道州,永远停泊于十一世纪初的北宋。而今,能细数十世纪人间沧桑的,唯有那头顶的星月,山间的古树,濂溪里的荷花与蜻蜓,还有那里的方言,饮食,民居的造型,以及湘楚的风俗。
濂溪故里复建的楼宇,道路,无非是给思想的怀乡一份凭吊的线索与情感的安顿。对一个未曾抵达道县的游子来说,周敦颐或许就居住思想和文字里,居住在他清洁的心头。
敦颐,如此个典雅而中国的发音,更像是一脉荷香与月光的遇见。穿越千秋风雨,依然绰约于俗世的喧哗。
荷与莲,自古皆为诗人的咏叹。“制芰荷以为裳”,那是屈原行吟的浪漫;“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那是荡舟相许的民间爱情,而真正视莲为君子的非周敦颐莫属。这个24岁始为一县主簿,54岁筑屋庐山脚下,30年间辗转于修水、永宁、郴县、南昌、赣州、道州、肇庆等地,始终为大宋王朝谋政泽民,一任驱驰。
作《爱莲说》那年,周敦颐46岁。此时,他已为官22年,正在赣州任上。莲之咏叹,与其说是周孰颐的审美偏好,莫如说是他的人生自况。
敦颐先父周辅成,进士,曾为广西贺州桂岭县令。然而,敦颐还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14岁那年,他随母亲投靠舅父郑向,于舅父膝下习读经史。相传郑向是龙图大学士,时在衡州,居于西湖。湖面千顷,白莲如雪怒放,朗月洗心。少年孰颐的慧根,亦如莲香袭人。舅父知其爱莲,便于庭前掘池,使之朝夕与莲晤对。从此,那夜放的白莲成了周孰颐生命记忆里的开不败的圣洁。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花之君子者也
敦颐笔下的莲,最初开在宋代。在数千年王朝兴废中,宋以文治立于长河。相对于武力征讨、功名追逐的起起落落,这个看似文弱的王朝,以“不杀上书言事者”与“宰相当为读书人”为训,尊重士人,昌明思想,以文化人,熏染世道人心。因之,宋代官员多为卓尔不群的文史大家。王安石如是,司马光如是,欧阳修如是,苏东坡亦如是。周敦颐,幸运地与这个人文氤氲的时代相遇。
这是一个时代,更是映照敦颐君子人格的水色天光。
公元1056年,敦颐任合州判官,年方不惑。其时,被称作“铁面御史”的赵汴为敦颐之上级。因小人进谗,敦颐备受冷遇。然而,他坚守“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准则,不辩解,更不逢迎。四年后,当他再度于虔州通判任上与赵相遇后,其德其能,其言其行,其人其品,不但消除赵的误解,更赢得赵之钦敬,以至于喟然长叹:“几失君矣,今日乃知周茂叔也”。尔后经年,周赵二人惺惺相惜,成为莫逆。后敦颐为朝廷重用,亦为赵的力荐。
虔州为官第四年,因一场大火,孰颐平调回老家道州。在乡梓眼中,这位当朝官员或许能为自己带来升迁的利禄,每日延宴求事者络绎。敦颐数十年为官,尚廉尚俭,唯一箱旧书、几件破衣相随。面对故土俗世,唯以一诗相告,道是:“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停杯厌欲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事冗不觉筋力倦,官清盈得梦魂安。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无欲则刚的诗句,乃孰颐为人的夫子自道,亦如莲茎之“净植”,莲香之“益清”,莲美之“可远观而不可亵焉”。
周敦颐一生清正廉洁,亦为政有方。久而不决之狱讼,“先生一讯立辩”,其“屠奸剪弊,如快刀健斧”。宋之宰相吕公著曾如此评价:“操行清修,才述通敏,凡所莅临,皆有治声。”儒以治世济民为怀,周敦颐不羡隐逸的瘦菊,不慕富贵的牡丹,而让有限的生命绽放出清莲的芬芳,让濂溪化作一脉心灵的圣泉。
活过57年的生命匆匆,周敦颐与荷叶莲花之间,亦如庄周化蝶,蝶化庄周。
三
智者,总能于滚滚俗世里看见素朴的初心,于万千流变中发现永恒。熙来攘往的世人,谁不以“取巧”为聪明,又有谁不以“机心”为谋略?
周敦颐心如清波,他看见一切取巧与机心背后的功利,看见算计与追逐,看见内心的伪饰与虚荣,看见浮华过眼的漂泊与虚无。于是,这个如莲的君子,相信“巧言令色,鲜仁矣”,他信奉的却是人性本真的朴拙。
身在官场,他以山水养情;案牍劳形,他始终抱素守拙。在他看来,“巧”为小技,“拙”乃大道。他以一篇《拙赋》表达自己不忘初心的精神守望。
"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
如果说,“莲”是周孰颐的人生花语,那么,“拙”便是他的精神根基。安于拙者,不信言之旦旦,信奉历史才是最沉默的力量;崇尚拙者,不汲汲于劳碌,而始终保待精神的飘逸,相信诗与远方;践行拙者,不盗世欺名,始终“执两极而道中庸”。大道至简。倘世道人心皆返璞归真,以“拙”为美,何愁风不清,气不正,利不兴,弊不除?
莲茎“中通”,那是周敦颐品行的谦逊与智慧的豁朗,然而,若细读他传诸后世的《太极图说》与《通书》,你又不能不重新理解这个“通”字,是天道、地道与人道的贯通,是学达性天的通达,亦是人生走向敞亮的通透。
周敦颐存留世间的全部文字不过六千有余,然而,其精微大义却是孔孟儒学思想发展史上的醒目地标。
今天,人们或许早已模糊了那桢周敦颐的朝服画像,而他所绘制的那个“太极图”,则如一条阴阳鱼的化石,游弋于思想之海。
周敦颐所作“太极图”
“无极而太极。太级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生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宇宙者,“宇”为时间无限,“宙”为空间无极。天地辽阔,生命奇妙。世间一切喧嚣与繁复,此刻全安顿在这极简而极深的文字里。这里,敦颐反复言及的一个字,就是“生”,生生不息的“生”。无极是宇宙生命的混沌,太极是生命世界的秩序。一切生命的繁衍,生长,变化,皆是阳变阴合,动静互转,五行变化,四时顺应。阴阳五行,此“二五之精”,正是一切生命世界之妙谛。
牛顿万有引力理论发现之后,宇宙被阐释为一个机械装置,周敦颐于11世纪初的这种生命宇宙论,凸显天人合一的问道精神与生命关怀,何其深刻乃尔。
天地化生万物,而唯人于万物之中“得其秀而最灵”。人这种具有善恶之分的万物之灵,唯有以理想的人间秩序方能表达对天地造化的感恩。因此,圣人为人之为人立下“极”,此所谓“中正仁义”,亦所谓“主静”。而圣人之为“圣”,在于“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天道之阴与阳,地道之柔与刚,人道之仁与义,在“生生不息”宇宙观念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皆为变易之道。
周敦颐远非隐于山林的高士,如此深刻的思想全生长于他为官主政的余暇。今天,没有人追问他当年到底官至何品,甚至亦不在乎他一生为政的功业,然而,他对于宇宙生命的哲学阐释,却如星月光华,照亮了一千年的思想航程。
早在写作《太极图说》之前,周敦颐已深谙《易经》之旨,亦深悟道家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思考。当他看到道家炼丹术士所标示的“由人而仙”的得道图示时,他的大智慧在于,逆人仙之序,回到生生不息的人间,创制了一幅阐释宇宙人生的《太极图》。200多文字里,深蕴着思想包容的海纳襟抱。这里有儒家“天行健”的自强不息,有“地势坤”的厚德载物,亦有道家的阴阳互转与道法自法,还有佛家修行守静与生命轮回的无极思想。
孔孟千年之后,在周敦颐这里,人们终于看到了儒家思想因为道与佛的思想交汇,以“理学”的方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恍如“一回万古之光明”。在宋代湖湘学派创始人胡宏、“二程”、朱熹等思想大家的极力推崇下,周敦颐成了“继往圣、开来哲、发天理,正人心”的理学开山之祖。
四
周敦熙的天地人生的千古深思,不可能从天而降。今天,我们无法丈量官员周敦颐的天资与学问,遥远的历史,只留下了一些他学问渊深与智慧通达的旁证。
30岁为郴县县令时,任职郴州的上级官员李初平即对敦颐的学问深为叹服,不管官高年长,即拜其为师;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时,兴国知县程向仰周学识,即让两个儿子拜周为师,这一对兄弟即日后的程颢、程颐。44岁那年,敦颐之妻子陆氏病逝。太常丞蒲宗孟,对敦颐的学问钦敬不止,遂将妹妹嫁与敦颐。周任虔州通判时,享有声誉的王安石远道寻访,竟语连日夜,谈古论今。
敦颐的学问与思想,是生命的冥思,亦是生活的日常。有一回,程颢、程颐问其师,何以窗前草绿而不除?敦颐回答说,以此观“生生之变”。确实,庸人看见的是人们价值与行为的反常,而智者看见的则是反常中的合道。
“静思归旧隐,日出半山明。醉榻云笼润,吟窗瀑泄情。”
生命的最后三年,周敦颐隐归江西九江之庐山脚下,结庐人境,于云树林泉间游息,自适。当为官成都的旧交赵汴再度向朝廷举荐时,他已永别人间,魂归道山。一段57岁的生命,悄然归于无极的天地。人间从此留下了他的莲语,他的道心,他的至理。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于敦颐血脉的百代绵延中,周树人、周恩来均以其卓著的人格、思想与功业,发出“生生不息”的莲音回响。
濂溪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