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最美的自己--美术教师范小平素描
2014年11月20日 12:03
来源:非常教师网
作者:黄耀红
范小平近影笃定,沉着,纯净。范小平的气质,见于他的眼。透过镜片的深邃目光,波光流转。从那里,会看见他与众不同的内心风景。那风景,与他的小个子身材无关,与他精致而浅短的花白鬓角无关,亦与他随意自在的夹克
范小平近影
笃定,沉着,纯净。范小平的气质,见于他的眼。透过镜片的深邃目光,波光流转。从那里,会看见他与众不同的内心风景。那风景,与他的小个子身材无关,与他精致而浅短的花白鬓角无关,亦与他随意自在的夹克无关。
这个临近退休的美术教师,一辈子就守着小小的学校,守在那些吱吱喳喳的孩子中间。长沙五一路的繁华与高楼近在咫尺,范小平的日子却寂寞而自适。这方隐于闹市的校园净土,刻画着他40年的光阴。
此刻,秋雨夹着微寒,在窗外沉郁的绿叶间沙沙作响。坐在这小小的办公室,聆听范小平几十年来与儿童和教育相知、相伴与相守的点点滴滴,只觉时光如一只蜗牛,缓慢而细腻。艺术与美,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小庙,建在范小平的精神世界里。这么多年,他怀着一种朝圣的虔敬,卑微地起步,坚定地选择,执着地追寻。
在如此寻常的职业与专业里,他不断行走,不断遇见,终于遇见了最美的自己。
“小平”生活
花甲一轮,范小平的经历与故事亦如他的名字,亦“小”亦“平”。所谓“小”,即小学校,小孩子,小圈子;言其平,则平凡,平静,平安。正是在这样的“小平”生活里,他沉默而坚忍地撑开了自信而自足的美的天地——有山高月“小”的清朗,亦有“平”湖秋月的浩瀚。
1974年的中国,没有统一的高考。19岁的范小平,从长沙市一中高中毕业。他并未到广阔的农村去当知青,而是被招工进了当时长沙市东区(后更名为芙蓉区)的楚怡学校。那是一所百年名校。刚出校园的青涩小伙来到这里,迎接他的并不是讲台、粉笔与孩子,而是校门口那间小小的传达室,他的工作是负责电话接转、信件收发与按时打铃。这就是范小平职业人生的起点,如此低微,仿佛真的要“低到尘埃里”。而他,却想“从那尘埃里开出花朵”,哪怕当时的门外尚有冬日的严寒。
在传达室,范小平麻利地应对所有杂役之后,一有空就伏在那张陈旧的木桌上练字。守传达的时间,从此不再是刻板的点与线,它们一点一滴在点横撇捺间美丽地流淌。传达是庸常的工作,练字则是美的追寻。此后的小学生活里,无论多么细小与平凡,范小平总能从生活里另辟蹊径,找到一方宁静的空间,来安顿自己心灵的向往。
是的,心小,便心安。
在楚怡小学传达室的日子,只有三个月。校长很快发现了这个默默上进的年轻人。范小平以“工”代“干”,才正式走上了讲台。体育,美术,语文,数学……什么学科,他都教过。然而,范小平的内心却有始终怀着不安,他毕竟没有正式上过大学,不是科班出身。于他而言,没有理由不勤奋自学,没有理由不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也没有理由不找到令自己立足的“专业”。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正值“文革”后期,长沙办过所谓的“七二一”美术大学,上课就在长沙市工人文化宫与地质学校。就在那个班里,范小平见到了影响他日后专业选择的“重要他人”。湖南师范大学朱晖等水彩画大家的精彩授课与画作,正如夹岸芳林,将这个20出头的自学青年,带入一个想像缤纷的美丽桃源。从那时起,范小平开始深深沉醉于水彩世界。正是在那里,他燃起了艺术的自信。
多年以后,范小平受邀给长沙市的小学美术教师培训,他深情的话语正如他走过的路:“用自己的学习去滋养心灵,就会没有迷茫的困扰,也没有空虚的寂寞。”
范小平的履历确实很“平”,平常得如同几何书里的线条。1984年,范小平在楚怡工作十年之后,至当时芙蓉区组织的党政干部培训班脱产学习了两年,获得大专文凭。毕业后,先在芙蓉区朝阳小学工作一年,再调至芙蓉区五一中路小学,从此不再挪动过。他深爱这所夹在高楼之间、隐于小巷深处的小小学校。想当年,范小平刚到此处,女儿尚在读幼儿园,是那牵在手里的“小不点”,而今,女儿早已承其衣钵,又成了芙蓉区一名优秀的美术老师。他的青春属于这片土地与那些孩子。
如今,在五一中路小学,“范小平美术工作”室拥有一间窗明几净的办公室。然而,这仅仅是新近的事。此前的二十多年里,范小平的办公室与画室,只是楼梯间下一个不足五平方的小房间。冬天一壶热茶,夏日一把蒲扇。范小平就这样“躲进小楼成一统”,作画,写字,写教案,做手工……在那个极不被人注意的角落,范小平不知度过了多少寂寞而美丽的时光!
然而,他喜欢那样的“小”,亦安于生活的“平”。
“童画”课堂
每一片树叶都是美丽的
范小平,一幅敦实的成熟男人模样。可是,说起他的美术课堂,他的眼睛里就会放出明亮的神光。他的幽默,他的童趣,他的性情,亦如丰子恺画作中那些忍俊不禁而又稚拙天真的线条。
有人说,跟小孩子上美术课,不就是带他们依样画葫芦吗?何况,今天的孩子哪个不爱涂鸦呀?有那么多讲究那么多学问吗?更何况,像美术这样的课,会有语文、数学那么重要吗?
在范小平看来,如果“童话”是孩子们对于美的吸纳,那么,“童画”其实是他们对于美的表达。学科没有轻重,不同学科的背后,是同一个生命,同一个儿童。学科教育的根本,就在于生命的唤醒、关怀,就在于提供一种可能,让每个孩子在那里发现自己的潜能。教育,就是一种成全。
美术的问题不在学科,而在课堂。对孩子而言,怎样的课堂才是最有吸引力的呢?范小平不只一次地自问:为什么孩子看动画片、看小品表演、听相声的时候那么津津有味?原因可能很多,但节目都往往会有一个极为重要的艺术手段,叫做“包袱”。“包袱”就是“悬念”,“包袱”抖开的过程正是艺术展开的过程。
范小平由此想到美术课。它显然不是童话课、动画课,但具有童话与动画的艺术特质:设悬念、抖包袱、亮惊喜。具有童味、充满童趣的美术课才是范小平心中的童画课。在这样的课堂上,混在孩子中间的范小平也成了那个深谙儿童心理的“老玩童”。从他层出不穷的课堂创意里,你会看得到真正不泯的童心,看见藏在细节里的大智慧。
回想你小时候的美术课,是不是也曾被老师要求“画秋天”?范小平居然将这个内容的教学变成了一个“抖包袱”的过程。
他对孩子们说,秋天是绚烂的,在你心目中最能代表秋天的是那个颜色是什么呢?老师不让孩子们“动口”,而请大家“动手”。孩子们将老师发的小纸片撕成一片椭圆形树叶,将“树叶”涂上你心目那一抹秋天的颜色,涂完后纷纷送到讲台。几十片“树叶”送到范小平手里,他像一个魔术师一样,将这些“秋天的叶子”挂到画好的树干、树枝上。
哇!原来合成的是一株“秋天的大树”!在这颗集体创作的“大树”上,孩子们惊奇地发现:原来秋天的色彩如此丰富!
儿童不是喜欢动画吗?为了直观呈现“红加黄变橙,红加蓝变紫,黄加蓝变绿”的“三原色”原理,范小平特别设计了一个动画情境:当小男孩气球里的黄色,与小女孩气球里的蓝色,慢慢重叠到一起的时候,奇迹出现了!色彩重叠处,真的变成了一片绿色!
儿童不是喜欢脑筋急转变吗?为了让孩子们理解“色彩的明度”,他独出心裁地编出一道“脑筋急转弯”:“爸爸带儿子买了一盒新的彩色笔,接过新彩色笔,孩子一高兴,便邀请父亲玩脑筋急转弯,问爸爸这盒彩笔有多少种颜色,老爸回答“18色”,儿子得意的说:“错!”只有两种色,一种深色,另一种浅色!老师告诉我们,每一张画都是深浅两种色完成的,不要只用浅色,还应多用深色来衬托浅色。”
在范小平眼里,知识是枯燥的,儿童生活却永远趣味无穷。一个小学美术教师,看不见儿童的天性,就永远失去了教育的童心。
儿童画画随意涂写,这种技能也是有发展层次的。以《画树》来说,一年级可以画,二年级可以画,三年级还可以画。怎么让孩子们理解难度,看见自己的那些进步呢?面对三年级孩子,范小平用了一张PPT,打出三种画树的方法:
到底三年级怎么画树?就这个小小的“包袱”,牢牢地抓住了每一个孩子的心。
如此好玩的美术,如此好玩的课堂!静听范小平说起他的创意,他的“包袱”,那一刻,真的很感慨。一个花甲长者,一个小学美术教师,他的幸福与满足,亦如手里这一小杯普洱,如此温热,又如此真实。
水彩有“范”
2014年10月,长沙市芙蓉区教科中心。范小平个人水彩画展在此举行。一幅一幅的水彩画,亦如他的行走与发现,他的灵感与才情,他的痴迷与沉醉。
那是范小平艺术的回眸,亦是他精神的安家。
碧螺似的山环水绕,铺金似的油菜花开,鲜花掩映的村庄……扑面而来的,无一不是自然造化的诗情画意。走在这里,你的心瞬间就被这些美丽所融化,融化于一溪春水,一寨晨炊,一亭秋色,融化于一个幽深的峡谷,或一个古老的渡口里。那些美的细节总在传递着温暖而柔软的气息。随着这些画,你会情不自禁穿过这些城市的喧哗,徜徉于某一个腊月的村口,穿过初雪的太行山,伫立于夕阳下的古镇,风雨中的桥头,神往于那充满民族风情的苗乡与侗寨。或者,重新发现那一条长沙的老街,那一堵城墙……
湖南有那么多中小学美术教师,真正由专门为一个普通教师举办如此个人画展的,或许这还是第一次。与画展相配套的,是《范小平水彩画展作品选》印行。2014年第10期《艺术中国》特别推出“范小平水彩作品介绍”专版。业内知名的微信平台《水彩写生》,及“我爱水彩网”均对范小平画展给予详细的跟踪报道。
水与彩,是水彩画的语言。水彩画,却是范小平几十年的专业“语言”。
生活中他安于“小”与“精”,专业上亦不绝贪“大”而“多”。他说,一个小学教师的时间、精力和能力,决定了我们只能选择专业范围内的某一个“点”,一钻到底,让自己成为某一个领域的内行或者专家。像美术专业,其实是个大概念,在那么多画种里,他选择了水彩。而水彩画也还是一个大概念,其中又可以分出风景、人物、静物等等,范小平选择的是风景。
选择风景,就意味着选择山水与采风。每年寒暑假或节日,范小平总是约上三五同道,背上简单的行囊,在古镇、村落、楼头、溪边、田野,在朝霞或夕阳里,支起一张小凳,铺开一方画夹,时间仿佛凝止。范小平在那些美的意境里,一坐到黄昏。
几十年的寂寞行走与创造,终于成就了范小平这个并非科班的“专业精彩”。
人们说,范小平的水彩,确实很有“范”。有范者,有模样,有风格,有风范也。
且看这幅作于2011年的《油菜花开》吧。
整个画面,春日的气息沛然而兴,那大片大片的明亮与金黄,亦如阳光的调子,给你情绪与生命的敞亮。而远处,那些褐色的屋脊与疏淡的树枝,都被他处成窄窄的深色。它们,成为这弥漫着花香的油菜花村的沉着映衬。近处画面,则又不乏油菜花叶的细心刻画。
这一幅画,名之曰《碧螺春》。那是范小平于采风路上的妙手偶得。
几年前的一个春天,范小平于湘西行走时看见对面有个梯田旋绕的小山,恰如一只碧色的螺。于是,他展开画板,以水彩留下了那独特的春日新绿,它们一圈一圈,一层一层,绕着山峦。远处,是淡蓝的云树;近处,是春水泱泱,是一条橙黄的小路,是活跃在晨光里的孩子。
那是现世中亘古的湘西山水,何尝又不是艺术里不老的春天?
一介小学教师,为水彩坚持了近三十年。在范小平的个人画展上,教师、美术爱好者,知名教授、博导,无不在那充满创造力的作品面前驻足凝思,感慨连连。
范小平有“艺术范”,生活中却没有艺术家的长头发与古怪脾气。
他永远不辞其“小”,不厌其“平”,淡泊无求,一幅笑咪咪的模样。他每天走路上班,走路下班,朝夕如斯。如今范小平退休在即,还在兴致勃勃地将五一中路学校的音乐教室之墙壁、窗帘予以美化。他深爱这里的一草一木,那里都有他的记忆。他说,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哪怕是一张招幅画,一行字,一种字体,他都会以孩子的眼光、美术的眼光去打量,总想着如何做得更好,让校园的每一个细节充满童趣。
这些年,范小平出任芙蓉区与长沙市小学美术研究会理事长,更是热衷于上教研示范课。他的话永远质朴而深刻。他说,改进小学美术课,关键就在于“清”“轻”二字。设计要清新,制作要轻松,操作要轻便,表述在清楚。青年美术教师特别喜欢听“老范”说课。在年轻人面前,他,永远是那个亲切随和而有真性情的“好人”。
人生是一场遇见,会遇见无数的可能。范小平,一辈子,不好“大”,不攀“高”,不折腾。心灵向内,在艺术与儿童的世界里,构建了自己的“小时代”。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