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舍巴日 毕兹卡的节日


来源:三湘都市报

舍巴日 土家话。汉语直译为“做摆手”。它是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一般在年节举行,并发展为祭祀、祈祷、歌舞、社交综合性的民俗活动。土家人在摆手活动中,追忆祖先创业的艰辛,缅怀祖先的功绩,展示土家先民

舍巴日

土家话。汉语直译为“做摆手”。它是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一般在年节举行,并发展为祭祀、祈祷、歌舞、社交综合性的民俗活动。土家人在摆手活动中,追忆祖先创业的艰辛,缅怀祖先的功绩,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场景,整个活动都有着浓厚的祖先崇拜痕迹。

“舍巴日”是中华民族自远古以来遗存于世的大型祭祀庆典。它具有原始性、完整性、系统性、唯一性的文化品格。对于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艺术学、美学均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四月十七日(农历)一早,在龙山县偏远的靛房镇,姑娘们穿上了节日的盛装,过了门的媳妇在头上插了一种什么草,好看地招摇着。两个壮年男子在卖力地打糍粑,小孩子在人群中穿来穿去。镇长披着西兰卡普(一种土家织锦)的背心,忙得脚不沾地。人人脸上带着笑意,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兴奋期待恍惚的情绪。

棕叶做的土喇叭吹起来了,细长细长的土号吹起来了,一排排,向着天上的太阳,以一种昂扬的姿势,以一种雄浑的曲调,庄严地昭告上天,昭告所有的神灵:毕兹卡(土家人自称,意思是本地人),要过舍巴日了。

一山下放炮了,我们要做摆手了

舍巴日,土家语。舍巴,即摆手,日(ri读平声)即做。舍巴日译成汉语就是做摆手。是土家人一种隆重的祭祖活动和节庆盛典。在正月举办的叫调年,三月举办的称三月堂。

清咸丰年间陈秉钧在永顺任知县时,在《题土王词》一诗中描述了“五代兵残铜柱冷,百蛮风古洞民多,而今野庙年年赛,里巷犹传摆手歌”的情景。这说明摆手歌舞作为“古风”已在土家族聚居地区千古流传。

你看,就连土家人也忘了他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做摆手了,反正,是土家人就要做摆手。靛房镇百型村表演的《扁咚扁咚日》,就是再现这样一段历史。

百型村地处高山,几乎与世隔绝,他们只能从鸟去鸟来,花开花落中分辨春夏秋冬,安排耕耘收割。你听,山下放炮了,过年了,要做摆手了。

可是没有锣怎么办呢?“嘿太,克梯里枯哈,糯太,些捧独咱哈”。土话听不懂,旁边的土家人告诉我,就是“没有鼓就敲脸盆底儿,没有锣就敲鼎锅盖儿”。果然,一根山里挖来的树兜兜上安了个脸盆和鼎锅,一人“扁咚扁冬”敲起来,一人唱起来,团团围着的百型村人就摆起手来。

他们穿着粗织的蓝布衣服,头上缠着黑色丝帕,动作粗犷有力,手脚同边摆,模拟土家祖先的生产劳作。先砍火畲,开出一片荒地,然后种苞谷、撒下小米,秋天苞谷熟了,就撕苞谷,打油……土家的先祖就是凭着两只手,在崇山峻岭中为后人开辟了一片自给自足的世外生活。咿,他们两只手怎么在身上抓来抓去?原来是在捉虱子、抖狗蚤,动作滑稽有趣,看的人大笑不止。

二土家的祖先,到这铺金铺银的地方来吧

土家的舍巴日,分大摆手或小摆手。大摆手规模大,由好几个村寨参加,持续时间长,祭祀的是父系社会的土著酋长八部大王,参祭的人上数万。小摆手以姓氏为单位,由一个村寨主持,规模小,主祀五代时期的彭公爵主或向老官人、田好汉。不管大摆手还是小摆手,梯玛或寨首是主角。第一项就是由他们主持祭祀仪式。

今天主祭的梯玛是靛房镇上阳村69岁的田德美,头着凤冠,上画八部大王神像,身着红袍,一手持八宝铜铃,一手持司刀。他是敬神的人,只有他能把土家的祖先或他们信奉的神灵请回来。他在请神、祭祖、敬土地。你听,他在唱,唱得韵味悠场,满怀着期盼和请求。原来他在用土话唱:“土家的先祖回来吧,到这铺金铺银的地方来,我们子子孙孙欢迎你们来,为我们祈祷一个新的丰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人众清吉……”千百年来,土家人都是这样的祈祷,他们从不要求太多。

祭完祖,就要跳摆手舞,唱舍巴歌,表演茅古斯,颂神娱神,让土家人敬畏的祖先、神灵高兴快活,然后降福于他们。

你看,靛房镇中心村的十几个男人表演茅古斯,赤身裸体,身披棕衣,头戴棕帽,装扮成远古的先人(毛人)。他们弓腰而行(先祖尚不能直立行走),拿着棍棒去围猎,口齿不清(先祖尚不能完整发音),呜啊呜啊地呼唤同伴,经过好几个回合的围堵,终于把猎物(人饰的)捕获,呜呜地欢叫着凯旋而归。听土家人讲,如果是大摆手,延续几天几夜,茅古斯可以晚晚有不同的剧目,从渔猎时期一直表演到农耕时代,被专家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中国民族舞蹈的最远的源头之一。

三舍巴日过成了舍巴节

土号齐奏,鼓锣喧响,三眼铳点燃,青绿的山谷田野里一片笑语欢歌,山里的雀儿也兴奋地呼朋引伴过来了。2005年5月24日,农历四月十七日这一天,我们在龙山县靛房镇观看的,是这个镇举办的第二届舍巴节。十里八乡的、周围县镇的土家人都来了,背篓里吮着手指的娃娃,拄着拐杖的老人,都来了。

既然是舍巴节,靛房镇人就不仅是祭祖、跳摆手舞和茅古斯,在这个节日里,土家人所有的绝活都要显摆显摆。梯玛的绝技以往都是必看的节目,上刀梯、踩犁口、下油锅表演过多次,就算了。这次田德美梯玛只小露一手,用一根穿着线的小针把一碗灰连同碗提起来了。

靛房镇是国家文化部授予的土家镏子之乡,打镏子是进过京出过国的大自然的交响乐,在这种场合肯定要来乐一乐的。土家人还会用一根小手指粗大、长不及五寸,仅有三个孔的小竹管吹奏出土家山寨四季的浓郁风情,也是在国外的大舞台出过风头,让外国人惊叹不已的。土家人叫“咚咚喹”,这次,两人咚咚喹、多人咚咚喹、百人咚咚喹,把土家人的欢乐都要吹出来。 你看,他们随手从树上扯一片绿叶,含在唇间,鼓起腮帮子,就吹出了土歌山调,还能吹《金山上的太阳》和《南泥湾》呢!

你小时一定听过妈妈的摇篮曲吧?土家人却是听爷爷的摇篮曲长大的。几个月大的娃娃躺在大背篓里声嘶力竭地哭着,爷爷过来了。摇啊摇,嘴里用土话唱着悠长的歌:咿希散,咿希散,唧唧哟…… “你的父亲母亲上山做工了,你莫哭,外面有野猪,快快睡吧,快快长大”。好听得就像山上的鸟儿在叫,背篓里的宝贝真的安心地睡着了。

姑娘出嫁了,要唱哭嫁歌,都用土家语,哭父母兄弟姐妹,有人哭有人劝,有比有兴、声情并茂,边唱边用手帕抹泪。山上挖土时,要请歌师来,敲锣打鼓唱歌,清嘉庆的《龙山县志》上都说:“闻歌欢娱,劳而忘疲,其功较倍。”

哭了笑了乐了,舍巴节就在浩大的大团摆中结束。所有人都汇进歌舞的海洋,单摆双摆摆起来,摆出一年的希望和快乐,摆出踏踏实实的幸福生活。

记者手记:

祈祷,为淳朴的毕兹卡

在湘西的大山里走马,在武陵山脉的皱褶里观花,有一种疑问强烈地涌上心头,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莫不就是写的土家人居住的地方?土家人不也是武陵源人吗?湘西的这一片青山绿水难道不是世外桃源吗?再说还有哪个民族,敢于这样自豪地声称自己是“毕兹卡”(本地人)?当我们在靛房镇遭遇手机上一片空白,而变得慌乱时,土家人仍在有板有眼的过着他们的日子,在土家人面前,你强烈地感觉自己是外地人。

是啊,有几千年了?土家人就在这大山里自顾自地做摆手,跳茅古斯舞?直到1957年,国家民委根据土家人舍巴日活动反映的民俗、信仰和历史与其他民族迥异,才正式确认了土家族。那么只有会跳摆手舞、会唱舍巴歌才算土家人。但分布于几个省的570万土家人,现在只有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洲还保存有舍巴日。而在湘西洲,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50余个土家乡村都有舍巴日活动,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尚有25个村寨遗存有舍巴日,而到本世纪初,却只有十几个偏远的村寨可以举办这种祭祖仪式了。

你只有感叹,现代化的浪潮是这样的汹涌,太多的村民不再信神;太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传承人锐减;曾经的破四旧和风雨侵蚀,那些神像、神图、神坛、神祠都已消失不见;祭祀全系土家语,可只有50岁以上的土家人才懂,语言传承困难;还有些地方,为发展旅游,搞些“人造舍巴日”,人造“茅古斯”,令庄重的舍巴日面目全非。

从湘西的大山里走出来,回望那些古风尚存的土家村寨,就像一个个飘浮在大洋里的孤岛,那些险峻的山峰早已不是安全的屏障。那么,这些涌动的绿色波涛,会把这些土家文化的岛屿载向何方?

我只有祈祷,为这些淳朴的毕兹卡。

解说词:

茅古斯

俗称“玩拔帕”或“做故事拔帕”,它以近乎戏曲的手法,表现土家族远古先民繁衍、迁徙、渔、猎、农耕等内容,被誉为原始戏剧的活化石。

龙凤旗

传说土家的先祖八部大王生下来后,兄弟8个都十分丑陋,被父母遗弃在山上,是龙为他们哺乳,凤为他们遮荫,才长成土家族的英雄。因此龙和凤是土家族的恩人,大小摆手都要打龙凤旗。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石凌炜]

标签:舍巴日 节日 湖南非物质文化

人参与 评论

新闻图片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