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插草为标能拿到地 湘东客家祖宗来自闽粤赣


来源:潇湘晨报

炎陵县龙溪乡坂溪村大屋组,李家大屋已经接近荒废,这里最多时曾住有100多人,现在只住有1户人家。据炎陵客家文化专家张观怀介绍,大屋曾经在炎陵很常见,这种由聚族而居发展起来的建筑,是客家人迁到这里后,

炎陵县龙溪乡坂溪村大屋组,李家大屋已经接近荒废,这里最多时曾住有100多人,现在只住有1户人家。据炎陵客家文化专家张观怀介绍,大屋曾经在炎陵很常见,这种由聚族而居发展起来的建筑,是客家人迁到这里后,为增强家族凝聚力,抵抗外部势力建造的。图/潇湘晨报记者陶炜程

客家人之于湖南人,是熟悉又陌生的群体。在湘东、罗霄山脉以西的平江、浏阳、醴陵、攸县、茶陵、炎陵、桂东、汝城,客家人聚居其中。他们在这儿的第一代祖宗,大多是来自遥远的广东、福建,也有江西老表。

近年来,湖南客家人时常见诸媒体,以客家话、客家山歌、客家饮食等形式吸引人们的眼球。但整体而言,湖南客家人尚未形成一个鲜明、丰满的群像。原因之一是,客家人的族群概念在大湘东地区,除炎陵等地外,要较其他地区清淡,其所拥有的自身文化也多数消失。易言之,客家人在湘东,他们早已不再将此地视为客地,而是与其他族群相互融合,视之为故乡。

[迁徙]客家人自南昌入湘东,要穿越武功山,溯袁水、顺渌水

在湖南,客家人广泛分布于湘东的罗霄山区。这一状况,得益于湘东的地理区位特征。

以拟人的视角来看,在客家人的整个发展阶段中,客家民系在闽赣联结地区“十月怀胎”,在以福建宁化石壁为中心的摇篮区“一朝分娩”,在古汀州“成长壮大”,在广东梅州“成熟定形”,再散播湘、川等地,然后走向全世界。

2015年3月底至4月上旬,我们沿平汝高速,北至与湖北省相邻的平江县上塔镇黄家桥村,南抵邻近广东的汝城县三江口瑶族镇三江口村,行程覆盖平江、浏阳、醴陵、攸县、炎陵、茶陵、桂东、汝城8个县市。它们现在通过平汝高速相串通,形成大湘东区域。事实上,还有长沙、衡东、安仁3个县市也属这一范畴。在这些地方,客家人的身影可以说无处不在。

从更广义的定义来看,整个湘东,罗霄山脉中自北而南分别有幕阜山、连云山、九岭山、武功山、万洋山、诸广山等山脉。这些山脉呈北东向雁行错列,海拔高程大多在千米以上,是湘江与赣江的分水岭。山地之间的长廊断陷谷地或向斜谷地构成了江西省籍移民迁入湖南的天然孔道。

若说罗霄山脉是一栋湘东的传统土屋,湘江的干流则如屋檐下的排水沟,浏阳河、渌江、洣水、耒水等便是屋檐水滴出的细流。在这一布局里,湘东的“小四水”都在短促的空间弯曲转折。江西南昌、宜春一带的客家人要进入湘东,需首先穿过九岭山与武功山之间的谷地,溯赣江支流袁水,再由陆路翻过一个山隘,乘船顺湘江支流渌水而下,过萍乡、醴陵,入湘江干流。这条路线是元明以来赣西、赣南一带移民迁入湖南的主要通道。

[迁入]明清易代湘东战乱,人口凋敝,闽粤赣客家“乘虚而入”

2015年4月11日上午,59岁的李振群走进李家大屋后,一径找到自己曾居住的一间厢房。房屋已经败烂,雕有花纹的楣梁倒横下来,房前的鱼池早已废弃,几个硕大的石盆曾用于种植花草。位于炎陵县龙溪乡坂溪村大屋组的李家大屋,是当地李姓人家的公共住房,最多时住有100多人。像这样的大屋,炎陵县还留存有多处,它们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建筑式样。

李振群从老一辈人处得知,他的祖上来自广东梅州。整个炎陵县,来自梅州的客家人曾建起一座梅冈书院,可见人数之多。据1994年版《酃县志》记载:“清代县内共有移民123支迁入”,其中“广东的乳源、梅县、惠州、龙川、长乐、兴宁等地迁入61支。福建的汀州、上杭、连城、武平等地迁入9支”。

民国期间,汝城县统计,清以前氏族为97族,清前期从江西和广东迁入36族。《攸县志》(同治版)记载:“迩来闽粤之民,侨居吴楚。”

以炎陵县为例,客家族群历宋、元、明、清以及民国五个时期陆续迁入,以家族为单位统计,一共将近二百余支,其中宋代14支,元代9支,明代26支,清代132支,民国16支。清代最多。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石凌炜]

标签:湘东 客家 插草

人参与 评论

新闻图片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