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世纪学者杨敬年的风雨人生路


来源:中国汨罗网

他曾考入黄埔军校,却两次放弃从政;他是牛津博士,曾有去美国的机会,但他坚持留下为祖国做事;他80岁入党,为党和中国人民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余年;他多年来一直坚持翻译与写作,翻译《国富论》时已经90岁。他是

他曾考入黄埔军校,却两次放弃从政;他是牛津博士,曾有去美国的机会,但他坚持留下为祖国做事;他80岁入党,为党和中国人民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余年;他多年来一直坚持翻译与写作,翻译《国富论》时已经90岁。他是世纪学者杨敬年,1908年出生在今汨罗市大荆镇大仙村芳秀塘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走过40年的执着求学路,经历30年的人生逆境,耄耋之年后又为国潜心奉献了20年,这位百岁老人早已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杨老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勤于锻炼,晚年仍致力于哲学方面的研究。

杨敬年在南开大学校内敬业石前留影。

我们是从近日凤凰卫视播出的中国印象纪录片:《辛亥百年之十位百岁老人眼中的百年转型中国》中知道杨敬年的。他是一位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老人,面对镜头思维敏捷、口齿清晰,侃侃而谈,一看字幕,这位已经104岁的老人竟来自湖南汨罗,一位热心的退休教师辗转找到了杨敬年老人在汨罗的老家,见到了杨敬年的表弟黎惠仁老人。黎老说,杨老一生勤奋聪明,知恩图报,现在还时常寄钱给他用。问及杨老一生经历,黎老跑进屋,从箱子里拿出两本书,一本杨敬年99岁时书写的自传《期颐述怀》,一本孟宪刚的《天地智者——解读南开大学百岁教授杨敬年》。由此,我们翻开了世纪学者杨敬年传奇的一生。

4岁启蒙少年已是文理精通

杨敬年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在他幼年时,父亲杨海宗因与母亲关系不和,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母亲黎蔚霞生下杨敬年1个月后带他住到外祖父家,在他10岁的时候改嫁他人。杨敬年4岁开始启蒙,跟从外祖父读书,一直到13岁。

外祖父黎贞,字葆初,是湘浙两省的秀才,做过湘阴县教育局长,晚年隐居家乡开设经学堂。年幼的杨敬年活泼而调皮,不安心于枯燥的读书生活。一天,外祖父气他不肯读书,抱起杨敬年走到一个池塘边说要浸死他,杨敬年从此专心读书,到13岁那年,已熟读四书五经,能写通顺流畅的文言文,外祖父说他已经文理精通。

坚持求学40岁成牛津博士

十四岁的时候,杨敬年的学问已经小有所成,他的叔祖父为了让他有个凭证在家乡教书,便借钱送他到岳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读书。两年后杨敬年考取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是第28班的学生,与毛泽东是校友。1925年,17岁的杨敬年遵从外祖父意愿与年长他两岁的妻子李韵兰结婚,次年生下儿子杨修慧。

1927年,正是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期,为了投身革命,也是为了公费读书,杨敬年考进了设在长沙的黄埔军校第三分校,没想到入学仅仅三个月后,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马日事变”,长沙一片混乱,杨敬年也离开了军校。1932年,杨敬年几经周折,终于考入了不需缴纳学费的国民党中央政治大学行政系。从这里出来的学生大部分都成了国民党的政府工作人员,走上从政的道路,但是毕业后的杨敬年放弃了去江苏省民政厅工作的机会,选择到南开大学继续深造,成为经济研究所的第二届研究生。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飞机炸毁了南开校园,隆隆炮火中断了杨敬年的求学之路,他不得不中途辍学,先后在贵阳、重庆等抗战后方工作了7年,7年间杨敬年在行政院、财政部工作过,为孔祥熙做过秘书,为蒋介石翻译过文章,但他在奔波动乱中,始终不忘坚持读书,刻苦学习外文,求学心切的他渴望着能出国留学深造。

1945年,杨敬年如愿考取了中英庚款董事会第八届留英公费生,进入牛津大学攻读“政治学哲学经济学专业”。在这里,杨敬年对“开眼看世界”有了深刻的体会。1948年5月,40岁的杨敬年获得了牛津大学的博士学位。

留英归来创办南开大学财政系

毕业后,杨敬年放弃了能够获得优厚待遇的海外谋职,也没有随同国民党当局去台湾,而是回到了母校南开大学。1949年9月杨敬年奉命创建了南开大学财政系,出任第一任系主任。

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变化,他参加了夜大学习马列主义,自学俄文,参加了民主党派九三学社等。按照杨敬年朴素的想法,他希望自己所学的知识在新社会里有用武之地,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然而,历史的走向在这里拐了个弯。

艰苦岁月遭受政治和家庭的双重打击

1951年土改时,杨敬年受到第一次批斗,罪名是“漏划地主分子”。1955年肃反运动中,他接受审查,被诬指为“中统特务”。1957年又被错划为“右派”,错定为“历史反革命”,被判处管制和剥夺政治权利三年。南开大学决定每月给他60元生活费,让他在经济系资料室进行改造。

就在杨敬年政治上蒙受沉重打击之时,其夫人李韵兰突然患脑溢血,卧床不起,一躺就是24年。老人的厄运接踵而来,1976年,他唯一的儿子杨修慧因患尿毒症去世,让年已68岁的杨敬年经历了老年丧子之痛。

面对厄运,杨敬年始终处之泰然,“文革”期间他屡被批斗、抄家、“劳动改造”,长达20余年,不准他上讲台、著述、搞科研。他说:“我家里一分钱没有,我上学靠的是公费,是中国劳动人民培养我的,我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总要做点事情来报答劳动人民,如果只能翻译,我就去翻译。”期间,杨敬年翻译了8本外国经济学著作,共计230多万字,特别是在文革后期,杨敬年翻译了《不稳定的经济》、《美国第一花旗银行》、《垄断资本》、《银行家》等4本著作,为中国的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茜蕾]

标签:杨敬年 大学 翻译

人参与 评论

新闻图片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