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补贴落实成难题 劳动者不愿冒失业风险举报
2014年07月15日 09:29
来源: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环卫工人是最易受高温影响的群体之一。 河北14日31个县市最高气温超过37℃。陕西省西安、咸阳等地的最高气温已经高达36摄氏度,基本上进入“烧烤”模式。7月13日,在吐鲁番火焰山景区,巨型金箍棒造型
环卫工人是最易受高温影响的群体之一。
河北14日31个县市最高气温超过37℃。陕西省西安、咸阳等地的最高气温已经高达36摄氏度,基本上进入“烧烤”模式。7月13日,在吐鲁番火焰山景区,巨型金箍棒造型温度计显示的地表温度为76℃。
近期多地进入高温“烧烤”模式,这也让高温下的劳动保护等话题迅速升温。人们再次关注:你的高温补贴到手了吗?
“包工头不拖欠工资就不错了”
在陕西咸阳市秦皇南路,60岁的环卫工人董彩霞戴着凉帽,正在打扫路边落叶。说起高温补贴,董彩霞说她没听说过。每天最热的时候,董彩霞都会先把树荫下的垃圾打扫干净,再打扫太阳下的垃圾,要是天太热,她会喝点自带的开水。“要是实在热得不行,就在路边坐一会儿,拿帽子扇一扇。”董彩霞说。
一处楼盘建筑工地上,高温炙烤再加上无处乘凉,多位工人几乎都是完全暴露在烈日之下劳动。王师傅和工友们住在工地上的活动板房里,虽然装有风扇,但午后依然热得根本没法休息。王师傅告诉记者,建筑工人的工资都是按照实际干活天数或者负责的项目整体发放。“高温补贴?没领过。只要包工头不拖欠我们正常的工资就很不错了,谁还敢提高温补贴?”
记者在北京街头采访发现,一些部门和单位,高温津贴常常落实不到位,还有的用绿豆汤、茶叶、西瓜等防暑降温用品代替高温补贴。
“不发也不能拿老板怎么着”
北京市气象台13日发布高温蓝色预警信号,预计高温天气将持续五六天,高温不退炙热不休,北京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达35℃至37℃。
14日13时许,长椿街,快递员刘师傅和往常一样骑着电动车送快递,身后是高高一摞包裹、快件。尽管戴着一顶窄边的遮阳帽,但脸颊晒得通红,汗珠挂在脸上。“今天的活多,现在还没吃午饭,再送完一个包裹后才能回营业点吃。”刘师傅说,像今天这样30多摄氏度的天气,公司一般都备有饮料,根据情况中午可以休息半小时至1小时。
“高温补贴,听说过,但没领过。”刘师傅说,“我们也不奢求有啥补贴,只希望在高温天气下能比平时工作时间短点儿、中午多休息一会就行。”和刘师傅一样,很多快递员一天工作差不多得12个小时,根本顾不得休息。为了保住“饭碗”,刘师傅说,他们的想法是,老板给发点补贴更好,不发也不能怎么着。没听说过谁为了几百元的高温费去投诉,投诉就可能丢掉工作。而且处理过程长,要搭进去更多的精力财力,太不值得。
高温补贴为何落实难?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各地也都有相应的高温补贴标准。如北京市通知,自今年6月起提高高温补贴标准,室外作业人员、在33摄氏度(含)以上室内作业的人员,高温津贴分别调整为每人每月不低于180元和不低于120元。湖南省夏季高温期间(7月1日至9月30日)用人单位要向露天作业的劳动者发放“清凉费”,每人每月不低于150元。湖南省人社厅还特别强调,清凉饮料不能抵高温津贴。
各地执行高温补贴政策已经有多年,然而这项充满人情味的政策执行起来却大打折扣,为什么这份带着关爱和尊重的政策在现实中很多时候成为“一纸空文”?
北京市安监局表示,一般来说正规的单位都能按照规定发放高温补贴,仅有少部分没有高温补贴,或补贴变成了饮品。不发高温补贴的“重灾区”,往往是建筑业、快递业等。
同时,劳动者不愿意冒着失业的风险来举报,高温补贴政策并非带有强制性,都是导致高温补贴难以执行的原因。
名词解释
什么是高温补贴?
每到夏季中国各地均出现高温。根据医学常识,气温超过37℃时,人长时间在户外劳动或处于酷热之中,极有可能中暑,严重时还会威胁生命。虽然许多人可以在空调房里办公、在家避暑,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劳动者或因职责所系、或因生计所需而直面户外高温。
由于高温天气导致户外作业的劳动者中暑甚至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国家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补贴。
气象专家解读
真正的“桑拿天”将到来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表示,受副热带高压影响,7月17日到21日前后,将在南北方同时出现持续的高温天气,这将是今年入夏以来影响范围最大的高温天气过程。“届时温度将升高,湿度将增大,真正的‘桑拿天’将到来。”何立富说。
据何立富介绍,前一段时间一些地方出现了高温天气,但由于其湿度不够,只有60%左右,所以还算不上“桑拿天”。记者从中国气象局了解到,“桑拿天”指又闷又热,令人浑身汗水外浸的天气,是对夏季高温潮湿天气的一种形象说法,一般指温度在32摄氏度以上,最小相对湿度达到80%的天气。
如何安然度过“桑拿天”?
据介绍,人在高温状态下,身体的新陈代谢会显著加快,情绪也容易烦躁,尤其是高温湿闷的“桑拿天”,容易诱发心脑血管、中暑、腹泻等疾病。
专家指出,10时到14时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段,应尽量减少外出。如必须在高温下工作,应注意随时补充水分。饮食应以清淡口味为主,不要贪凉。
同时,在夏天一定要注意生活规律,尤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过度熬夜。保持良好的心情和豁达的心胸,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疾病的功效。
时事辣评
莫让户外工作者“心凉”
高温补贴各地都有标准,却屡屡落实不到位。一方面是许多户外劳动者处于弱势,找不到坚强后盾,不敢维权。更为重要的是,相关主管部门没有对违反“高温津贴”政策的行为严肃查处,没有严格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没有全力保障高温津贴发放到位。
对待在烈日暴晒下的户外工作者,不能以他们懒得维权、不敢维权为由,损害他们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在暴晒下却“透心凉”。
用工单位不仅要向高温作业下的劳动者发放补贴,还必须提供高温作业下的工作条件,这不是发给劳动者的福利,而是劳动者应该享有的“高温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中有明确细致的规定。
维护“高温权益”,企业要“有情有义”,以人为本。既要按照规定给劳动者发放高温补贴,还要采取完备的措施降低甚至杜绝中暑安全事故发生,多提供一些有温度的关怀。
维护高温权益,执法要严格。《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也是经过各方多年呼吁才出台的,对违反规定的用人单位及负责人作出了明确处罚规定,法律责任也有了明确规定。用人单位的违法成本相对较高,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这就需要执法单位严格执法监督了,更要抓住典型案例进行“以案说法”。 (张丽娜关桂峰)
专家声音
政府应在高温补贴落实上主动监管
中南大学社会学教授李斌表示,在就业竞争和压力如此大的情况下,劳动者明显处于弱势,去争取自己的权益难免有很多顾虑。用人单位违法成本本来就低,劳动者又不敢、不会主张权利,更使得用人单位违法的风险成本几乎为零。因此,政府应当在高温补贴权益落实上承担更多责任,主动监管、排查,在推动用人单位落实防暑降温措施方面下狠招、出实招,才能让高温下的劳动权利保障落到实处。(本版文图均据新华社)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