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皿方罍器身重回故里 湖南梳理流失海外湘籍文物


来源:湘声报

皿方罍器身重回故里,打开了流失海外的湖南珍宝的一段隐秘历史。湖南还有哪些珍宝流散海外?它们是怎样走出国门的?它们流落到了何处?它们能回来吗? 离湘的珍宝:何处是归程 ◆本报记者寻晓燕 6月21日,

皿方罍器身重回故里,打开了流失海外的湖南珍宝的一段隐秘历史。湖南还有哪些珍宝流散海外?它们是怎样走出国门的?它们流落到了何处?它们能回来吗?

离湘的珍宝:何处是归程

◆本报记者寻晓燕

6月21日,国宝“皿方罍”器身正式回到故土湖南,将在省博物馆与罍盖合璧。近一个世纪的分离后,孤单的罍盖终于等到了失散多年的器身。

随着皿方罍重回湖南,流失文物的回归问题再次受到社会关注。

无论是英国的大英博物馆,还是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都不乏来自湖南的文物。大量的古代青铜器、瓷器、漆木器和金银器,流落在异国他乡。

湖南到底有多少文物流失海外?它们现存何处?这些流散的湖湘珍宝又有着怎样的命运史?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熊建华对部分较具代表性的湘籍文物进行过一番梳理。

盗掘出土是祸端

“湖南出土的文物,以楚文物、商周青铜器为主。”据熊建华介绍,湖南古代文物的发现史,是从20世纪才开始的,而科学的考古发掘史,尚不到50年。

上世纪20年代以来,湖南地下掩埋的古代宝藏陆续面世,曾经轰动一时。然而,令人痛惜的是,在1949年以前,这些文物几乎全是盗掘出土的。

“当时,中国出现了许多因专门经营文物而发家致富的大公司、大老板。如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张静江投资建立的通运古玩公司,名扬海内外的国际古董商卢芹斋在法国、美国开设的‘C.T.Loo’古玩公司,都是20世纪初向海外出口的私人古玩公司。”熊建华说,这些古董商的商品来源,就是流散民间以及被盗掘的文物珍品。

上世纪40年代前后,长沙一度成为搜古猎奇者的乐土。堪称湖南流散海外古代珍奇之最的战国楚帛书,便是被盗墓者“土夫子”盗掘之后,几经周折流散出去的。

1942年9月,长沙子弹库楚墓被“土夫子”盗掘后,新出土的这件帛书就被当作搭头,卖给了小古董商唐鉴泉。

据史料记载,子弹库楚墓帛书出土并成名前,长沙楚墓出土的文物以铜器、玉器、木器等最抢手,古墓中出土的丝织品,基本被当作废品处理或直接相送。这件有字有图的战国帛书出土后,改变了丝织品文物不受重视的命运。

之后,唐鉴泉将帛书卖给了长沙大古董商蔡季襄。蔡季襄要他的大儿子蔡修涣当助手,并请来数位有经验的裱画师帮忙,将这件残破的战国帛书修复好,并由蔡修涣临摹一幅。

这件楚帛书,是写在丝织品上的一段图文并茂的画及文注。全书共900余字,全部用软锋毛笔蘸墨书写,字体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楚文字。文采与《楚辞》中的《橘颂》、《天问》可相媲美。帛书四周彩绘12个怪异图像,图像旁各附一段文字,四角另有植物枝叶图像,故又有“中国最古老彩画”之称。

1946年,蔡季襄带着帛书和自己写的帛书考证来到上海,托上海的一位古董商朋友寻找能用红外线摄影的照相馆为帛书拍照。

不幸的是,他们遇到了美国人柯强(又译柯克斯)。柯强以帮蔡季襄用红外线照相为由,将帛书诓骗据为己有,并私自空运到美国。

蔡季襄通过多种关系催要未果后,不得不接受这么一个事实:帛书被骗到美国去了。

“不少湘籍文物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漂流海外的。”言及此,自1984年就从事博物馆和文物研究工作的熊建华扼腕叹息。

几经辗转,这件楚帛书先后被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赛克勒美术博物馆收藏,并被称为“镇库之宝”,成为海内外学术界研究的宠儿。

1973年5月,长沙子弹库同一楚墓中,发现了与帛书同样重要的“人物御龙帛画”,引起巨大轰动。

“数十年来,收藏在湖南省博物馆中的人物御龙帛画中的楚墓主人,乘着龙舟,仿佛用穿越2000余年时光的目光,凝望着滔滔太平洋的彼岸,期盼着陪伴在他身边的一帛书和一帛画,最终能够‘书画合璧’,谱写湖南流散海外文物团圆的又一盛事。”熊建华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对文物回归之盼。

难以检索到的踪迹

湖南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中,动物造型器物独步天下,其中以羊、象为造型的器物最引人关注,如出土于宁乡的青铜四羊方尊。虽历尽劫波,四羊方尊最终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湘楚大地上出土的其他羊尊和象尊,却大量流散国外。“甚至连检索它们的踪迹都很困难。它们是怎样流落于国外,很多都没有记载。”熊建华说。

最让熊建华关注的,是两件以羊为造型的青铜器,一件收藏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一件收藏在日本的根津美术馆。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双羊尊,相传出土于长沙跳马涧。双羊尊曾于1992年被借出来与来自老家湖南的人面纹方鼎、戈卣、牛尊等商周楚汉文物,共同参加湖南省博物馆在法国举办的“古代中国,灵魂之旅”展览,匆匆一聚,又匆匆挥别。

熊建华查阅大量资料,发现象尊的命运与羊尊相似。

以象为造型的商周青铜器,目前面世的大约有5件,其中3件出土于湖南。这3件湖南出土的象尊,分别收藏在湖南省博物馆、美国华盛顿佛利尔博物馆、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

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象尊,1975年2月出土于醴陵,全器为象形,中空,从鼻到尾饰有20余只动物个体,内容为虎、鸟、蛇、蟠虺、凤、龙、兽面等,可惜该象尊器盖不知去向。

美国收藏的象尊,与醴陵出土的象尊大小、形状差别不大。带盖,盖的捉手上有一只小象,宛如母象驮了自己的孩子。这件象尊出土和流散时间比较早,日本学者梅原末治在日本昭和8年(1933年)所著的《欧美搜储支那古铜精华》一书中即收录,但没有出土的有关记载。

法国收藏的象尊,器形比较大,又称卡蒙多尊。据巴黎吉美博物馆档案资料记载,1903年6月伊扎克·德·卡蒙多伯爵(1851-1911)从杜鲁欧拍卖行竞买到该器,被归类“中国雕刻”一类。1945年,由卢浮宫亚洲艺术部转藏至基美博物馆,成为该馆珍藏。

“飘零国外的湘籍青铜器中,还有一件是特别值得一提的国宝级珍品。”熊建华说的是以造型奇诡和装饰神秘而著称的虎卣。据一些著录与档案材料分析,这件虎卣出土时间距今百年左右,以“镇馆之宝”的地位珍藏于法国巴黎塞努施基(Cernuschi)博物馆,被誉为在巴黎乃至欧洲向西方人解说“中国艺术之美”的最有意义的代表性作品。

该器物据说出土于安化与宁乡沩山交界的区域内,1920年由塞努施基博物馆第一任馆长亨利·达旦·德·提萨克收购珍藏。

作为一种圆雕器物,虎卣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形制如虎,但圆雕、浅浮雕、平面纹饰如果全部展开平铺,就能观察到一幅由龙、凤、鹿、虎、鱼、兽面以及所谓“人”组成一个有故事情节、有完整画面的连环画。

熊建华分析,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在以宁乡为中心的湘江中下游与洞庭湖周围,高水平青铜器突然大量涌现,虎卣或许就是这段历史的折射。

为流失文物建档

文物回归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流失文物回流原属国大致有依法追索、国家或民间回购、捐赠交换等方式,其中以追索的难度最大。

有关国际公约明确要求各国政府对本国文化遗产(包括流失文物)进行调查并建立目录,以利于保护和研究。许多国家,如韩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等均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有的国家已基本完成本国流失文物的数据库。

记者在走访省文物局和省博物馆时了解到,湖南省为流落海外的湘籍文物建档,才刚刚起步。

“飘零在海外的湖南文物,大多已被历史的尘埃掩上了一层厚厚迷雾。湖南流失海外的文物究竟有多少,确切的数字恐怕永远是个谜。”熊建华说,它们就像是一粒粒珍珠散落于世界各地。

近代以来,我国文物流失海外的途径多样,有列强侵华掳走的,有外国人来华买走的,有在战乱期间由华人携带出国的,还有的是被盗掘盗窃出境的……到底国外保存了中国哪些文物,这些文物又是怎样流散到国外的,许多问题尚待厘清。

“比如楚帛书,被拐骗到美国后,蔡季襄、柯强签有‘收到缯书一幅,暂定缯书折价美金1万元,现交保证金1000美元,如缯书寄往美国途中发生事故或不寄还,按照缯书折价除去保证金1000元以外赔偿美金9000元’等交易契约,而且最后一直未付清款项。很明显,直到今天,这都是一件未成交的文物,那楚帛书的所有权应该属于谁呢?”熊建华说。

熊建华认为,征集和追索海外湘籍文物,不能放过任何机会。就现实情况而言,目前要积极拓展海外双边文化领域和项目交流,加强博物馆馆际交流,从而促进国际社会更加重视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这次皿方罍洽购成功,为湖南追回海外文物,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方法参考。”熊建华说。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石凌炜]

标签:文物 湖南 珍宝

人参与 评论

新闻图片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