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99岁“最火”摄影师:曾是抗日空军轰炸机上拍摄员


来源:三湘都市报

梅兰芳请肖伯訚帮忙拍的卸妆照。 1956年,肖伯訚拍的梅兰芳在湖南大剧院演出时的洛神扮相。 肖伯訚分别在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90年代拍摄的人物照。 7月9日,肖伯訚正在细看本

梅兰芳请肖伯訚帮忙拍的卸妆照。

1956年,肖伯訚拍的梅兰芳在湖南大剧院演出时的洛神扮相。

肖伯訚分别在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90年代拍摄的人物照。

7月9日,肖伯訚正在细看本报有关他的报道。

口述者:肖伯訚

简介:国家一级摄影技师,今年99岁,现居长沙岳民巷。1916年出生于衡阳, 1938年担任成都空军太平寺机场教授科的照相员。1941年返回长沙。1956年到凯旋门工作,直至1976年退休。

7月9日,本报推出报道《99岁抗战老兵,拍下“长沙史记”》,很多人知道了99岁老人肖伯訚的故事。他是抗日空军轰炸机上的拍摄员,曾为梅兰芳、叶剑英等人拍照,设计了湖南第一台自主生产的照相机——长岛牌照相机。

肖老是湖南省摄影界泰斗,在老字号凯旋门工作多年,与凯旋门照相馆的创始人朱振三是挚友。上世纪三十年代,他每天在照相馆不停地按下快门刻录长沙人神态各异的“靓照”。肖老技术一流,在长沙摄影界是有名的“大佬”,受到很多顾客的追捧。每到周末,客人会耐心地花上四个小时排队等他拍照……7月9日,记者再次来到老人家中,听他讲那过去的故事。

凯旋门创始人朱振三很有才干,一碰面就问摄影新技术

十六七岁时,我从长郡中学毕业后,在药王街的裕新照相馆学照相。那时候,我认识了朱振三(凯旋门的创始人),他比我小一岁,在药王街的“镜蓉”照相馆当营业员。当时长沙的照相馆有将近30家,仅药王街一条街就有六七家照相馆!比如北会素、镜中天、金粟影、锦华丽、华丰,这些都是当年长沙有名的照相馆。

朱振三的性格很好,没有什么架子,人很正派,做事情很认真。他不会拍照,甚至不知道相机怎么用,但他特别善于跟顾客打交道,做人一点都不假。他的原则是:照片拍得不好就是不好,不会为了生意故意骗人。朱振三很有经营才干,我们一碰面,他首先问的就是,最近行业内有什么新的技术?然后我们就聊开了。

大概在1938年,文夕大火后,他以自己的人脉关系,集结了长沙摄影行业里技术较高的几个人,在火后废墟上搭盖起临时照相棚,取名为新华光照相馆,在我们行业内做得“响当当”。1944年日本占领长沙后,他把相馆迁到了贵阳。194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朱振三回到长沙,将照相馆改名叫“凯旋门”,1946年正式开张。那时候凯旋门在长沙的照相馆行业首屈一指,他铺子里的职工人数也很多,差不多有十几个人。直到1956年,凯旋门成为长沙市首批公私合营企业,朱振三调到了长沙市服务公司当业务科科长。退休后,我们一直有往来。

给梅兰芳拍的卸妆照,是他最喜欢的照片

1956年,长沙多家企业公私合营后,我所在的照相馆被合并到凯旋门,当时凯旋门有20多个职工。我那时名气很大,很多人都知道我照相技术好,只要照相,他们就会说“你找凯旋门的老肖!” 他们说我拍的照片有纹理质感,照片里的人眼睛都会发亮。所以每天找我拍照的人很多,我忙得像车轱辘不停地转。每到周末,有的人为等我拍照宁愿等四个小时,发票一大摞。凯旋门每天的人流量差不多有一两百,一个月营业额大概将近3万,这在当时是很了不得的事啦!

我当时在凯旋门拿的是一级摄影师的工资,每个月有93.5元。平时没事我就喜欢琢磨些拍照技巧,还设计了旋转椅,全自动的那种,拍照的时候可以多角度。我还画了设计图,都是我自己一笔一划弄的。

慢慢地,很多名人开始找我拍照,比如盖叫天、马连良等京剧名人。1956年,梅兰芳在湖南剧院演出半个月,剧院经理请我给他拍照。有一次,梅兰芳在后台卸妆后,我给他拍了一张正面照,梅兰芳看了高兴地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一张照片。后来梅兰芳在贵州、合肥等地演出时,特意请我们把那张照片洗上两三百张寄过去,他要送给当地的领导和粉丝。

文革时两千多张照片被烧毁,想想就心痛

为熟悉国内外最先进的拍摄技术,我订阅了很多国外的杂志,每天做很多的笔记。我暗暗下定决心:希望自己的技术能打败上海、广州的照相师傅,让长沙的照相行业在全国排第一。这是文革发生前的想法。

即便过去这么多年,我依然记得自己被批斗的场景。1966年7月的一天,跟往常一样,我早早地来到凯旋门上班。谁知道在大门口就看到一张大字报,他们说我崇洋媚外。那天,我被拉到街上游行。奇怪的是,我竟然没有再被批斗。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那次批斗后,我的精神状态没有以前好了,也不敢再宣扬照相的“外来文化”。“文革”时,我拍摄的两千多张照片大部分被烧毁,现在想想真是心痛,他们就像我自己的孩子。

1975年,我设计了湖南第一台自主生产的照相机——长岛牌照相机。当年5月,3台全手工制作的样机完工。照相机的每个螺丝钉都是湖南人自己生产的。 因为所需经费大概要一两百万,相机没有继续投入生产。

如今,我还会看一些国外的摄影书籍。我在59岁学了日文,就是想了解摄影的新技术。摄影这个行业的知识更新太快,若是不学习就会落后于别人,即便我现在99岁,但学无止境。

■文/记者刘玉锋康蒙

实习生刘盼

图/记者康蒙 张明阳 翻拍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石凌炜]

标签:摄影 空军 拍摄

人参与 评论

新闻图片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