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守盛:湖南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调查与思考
2013年12月19日 09:31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王津
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军号角。7月中旬,省委召开全委会扩大会议,集中省市县三级党员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分类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问题。
调查人:徐守盛(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军号角。怎样结合湖南实际,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怎样在全省上下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力量?怎样引导全省各地结合实际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抓落实,把全面小康步子迈得更稳一点、更大一点、更快一点,把质量搞得更高一点?这些是我反复思考的问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今年以来,带着这些问题,我先后到了长沙、衡阳、株洲、邵阳、益阳、怀化等地,深入企业、农村、社区、项目工地,与基层干部群众拉家常、聊发展、找办法、问计策。
分类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方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现阶段全党的奋斗目标,也是湖南人民的殷切期盼。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求,现在距离全面建成小康只有7年时间了。按照国家统计局监测全面小康6大类23项指标测算,2012年湖南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了85.9%,但发展很不平衡:一方面,全面小康内部各大指标实现程度不平衡,社会和谐、民主法治等指标实现程度较高,分别达到96.7%、96.6%;经济发展指标实现程度只有71.3%,发展不充分、不全面、不持续的问题突出,与全国差距较大。全省GDP、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的人均水平,分别只相当于全国的87.1%、81.5%、76.2%和47.3%;城镇化率比全国低5.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比全国低3264元、477元;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偏低,都排中部倒数第2位;万元GDP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省内区域实现程度不平衡,长株潭地区达到了93.3%,大湘西地区只有74.1%,还有近40个贫困县不到70%,全省最低的新化县只有61.3%;城乡居民收入相差2.9倍,人均GDP最高的长沙市是最低的邵阳市的6.2倍。虽然总体实现程度较高,但质量、水平并不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紧迫,任务繁重。
在调查中,我们认识到,全省21万多平方公里、122个县(市区),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资源禀赋、地理人口、发展基础大不相同。推进全面小康建设,不能大而化之地喊、笼而统之地抓,不能用一个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考全盘。只有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实行不同的支持政策,才能更好地切合各地实际,更好地回应各地干部群众呼声,科学统筹、协调推进全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因此,我们提出,以分类指导、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抓手,统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7月中旬,省委召开全委会扩大会议,集中省市县三级党员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分类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问题。会议明确,分类指导主要是三个层面,即分区域布局、分类别考核、分梯次推进。分区域布局,就是按照全省区域发展布局,对长株潭地区、洞庭湖地区、湘南地区和大湘西地区四大板块,因地制宜,明确各自发展重点、目标任务和时间进度。省里分别成立指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分块指导。分类别考核,就是把所有县(市区)分成三大类,进行分类考评,确保目标任务到县(市区)、政策措施到县(市区)、工作责任到县(市区)、考评监测到县(市区)。分梯次推进,就是按2017年、2020年两个时间节点,结合三大类县(市区)各自的目标任务、指标体系,本着“跳起来摘桃子”、“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的原则,分类施策,有序推进,使得每位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们个个工作上有抓手、精神上有动力、肩膀上有担子、业绩上可比较,推动形成全省你追我赶、真抓实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局面。同时,根据湖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水平不高的实际,提出促进经济总量、发展质量和人均均量同步提升的总要求,作为紧箍咒套在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头上,增强大家的责任意识、危机意识、紧迫意识,引导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集中精力抓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发展产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
培育产业,发展经济,是全面小康建设的关键。产业不发展,家底不殷实,全面小康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培育发展产业,也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尊重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根据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大湘西地区山清水秀,生态环境好,是湖南重要的生态屏障;少数民族多,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地形以山地为主,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是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8月6日至8日,我到大湘西地区的怀化就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进行了调研。第一站,我到了沅陵县借母溪乡,那里山高林密,贫困落后。夜宿乡政府,与值守干部聊天,大家谈道,这里有多年养蜂习惯,前几年成立了养蜂专业合作社,对蜂蜜统一购销,提高了农民收益;当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湖南九寨沟”,处在湘西旅游发展的“金三角”,只要公路通了,发展旅游大有潜力。在与洪水坪村村民聊天时,大家也对发展交通、水利、农网改造、生态农业谈了很好的想法,让我深受启发。第二站,我到了通道县。工农红军曾在这里实现著名的通道转兵。在通道,我参观了源田生蔬菜公司。这家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蔬菜种植、养兔、食品加工等,绿色蔬菜卖到了香港、澳门等地,带动周边2000多户农民致富。在两县调研中,我边看边听边想,大湘西地区抓发展、奔小康,关键在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尤其是要利用丰富的自然、民俗资源发展旅游、生态农业等,把发展产业与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得益彰。
经过多年积累,湖南有些传统产业有了较好基础,对繁荣市场、吸纳就业、促进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大背景下,有些传统产业因为技术、产品、机制等原因,面临困难,是全部丢掉、另起炉灶,还是改革创新、促其新生?我们提出,只要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要求,有市场、有规模、有效益的产业,就鼓励通过技术改造、改革改制做大做强。在操作层面上,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探索。邵阳第二纺织机械厂是一家始建于1968年的老厂子,生产经营一度陷于困境。2010年我对该厂提出了“退城入园、改革改制、加速发展”的要求。今年10月22日,我再次来到这家企业,看到了另一番景象。老厂子通过改制组建了恒天九五有限公司,新上了新型纺织机械项目,并实施退城入园战略,将原来位于城市繁华地段的老厂区改造成商业项目,在工业园区建设新厂房,目前销售收入已达7亿多元,有三分之一的产品出口,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将形成25亿元的销售规模。这个企业发展的事实说明,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产品;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只要敢于改革创新,困难企业也会焕发生机,传统产业也有光明前景。同样在邵阳,我还欣喜地看到,作为全球十大鞋业制造商之一的九兴控股,把总部迁到邵阳,带动配套供应商37家企业入驻邵阳,仅邵阳兴昂鞋业有限公司就投资9000万美元,兴建年产600万双NIKE成品鞋基地,今年产值将达20亿元,创税3000万元以上,创造就业岗位10000多个。看了这两个企业,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传统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既有吸纳就业多的优势,又有市场前景广的潜力,像邵阳这样的人口大市、湖南这样的人口大省,目前阶段还不可缺少,还应该鼓励扶持发展,以发挥其促进就业、带动增长的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发展方向、竞争力和制高点。在当前新技术新产业孕育新突破的时期,谁抓住机遇,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抢先一步、形成优势,谁就将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湖南科教人才资源丰富,创新能力、科技人才都有相对优势,高新技术产业也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实事求是地说,这些优势、资源都集中在长株潭地区。长株潭地区是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集中地、勃兴区。像长沙市有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等企业,拥有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工程机械产业发展迅速,产值占到全国总产值的1/3;文化娱乐、保健休闲产业发达,去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8.7%;还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势头都很好。像株洲有南车株洲研究所有限公司等企业,技术领先,发展很快。当前,我们正顺应新科技新产业发展趋势,完善相应产业发展规划,着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7大产业,培育一批核心企业,促进集群集聚发展,形成规模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
基础先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
基础设施建设是全面小康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很重要。”基础设施不改善,群众生活就不可能改善,全面小康当然无从谈起。近年来,湖南抢抓机遇,建成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但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与广大群众要求相比,差距还很大。我们感到,从目前湖南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现状来看,无论破解发展瓶颈,还是增强发展后劲,都有一个继续打基础补课的问题,能源、交通、水利、城市基础设施都需要全面加强。
出行难是调研中群众反映较多的问题之一。对照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建设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要求,湖南综合交通格局真正的短板和瓶颈,一个是铁路,一个是县、乡公路及通村公路。铁路建设对于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像近年郴州、衡阳承接产业转移突飞猛进,引进了一批世界500强企业,衡阳、岳阳接待国内外游客大幅增长,都与武广高铁通车有很大关系。这些年,湖南铁路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无论是路网密度还是复线率、电气化率都较低,运输能力较弱。去年5月10日,我们在娄底召开金融支持铁路公路建设座谈会;今年10月21日,我们又到怀化沪昆铁路施工现场调研,召开了铁路建设推进会,研究解决铁路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抢抓机遇,着力推动铁路建设大发展、大提升。同时,我们也在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加快县、乡公路及通村公路建设。
水利设施也是亟须解决的瓶颈问题。今年,湖南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持续高温干旱,全省所有市州、15万多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受灾。7月30日,我到益阳赫山区新市渡镇调研抗旱工作时看到,那里115万方库容的水库只剩下几万方,几乎见底,我受到强烈震撼。这次大旱虽然是天灾,但暴露出湖南水利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据调查统计,全省166万处塘坝实际蓄水能力仅为原有的60%,旱涝保收基本农田不到设计灌溉面积的60%,全省有2100万农村人口喝不上安全水,3100万人未实现集中供水,有8000多处山洪灾害隐患需要治理,农业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亟须解决。对此,我们专门召开了全省防汛抗旱总结暨水利建设动员大会,要求坚持规划先行,主攻薄弱环节,突出改革创新,严格建设管理,在全省范围内掀起大兴水利、大搞水利建设新热潮,加强水利改革发展,着力建设人水协调现代水利体系。
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加快建成全面小康,就是要让广大群众腰包一天天鼓起来,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湖南在推进全面小康过程中,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制定实施了《湖南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纲要》,全省财政民生支出增长快于财政支出增长,2012年省财政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66%;从2004年起连续10年坚持为民办实事,先后投入2777亿元,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突出的民生问题。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只有让劳动力有岗位、有活干、有就业机会,并努力实现高质量的就业,群众才会有稳定收入,才能过上全面小康的好日子。湖南是人口大省,劳动力多,每年有100多万新增城镇劳动力,其中高校毕业生就有30多万,还有1000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非常大。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牵涉到千家万户,很多家庭都期盼着孩子大学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有个好收入。7月21日,我在长沙市开福区东风二村社区召开座谈会。有群众向我反映,他们倾全家之力甚至举债供孩子念大学,可孩子刚刚毕业就面临失业。听到这些情况,我既深感揪心自责,又为群众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打动。我向大家承诺,党委、政府一定把扩大就业放在优先位置,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鼓励全民创业等途径,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并尽力帮扶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就业,努力解决好纯农户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让群众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让刚毕业的大学生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近年来,住房问题既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又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我们认为,解决群众安居问题,需要“两个轮子”一起转,一个是政府提供基本住房保障,一个是市场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从市场调查来看,目前湖南房地产市场运行健康平稳。从政府工作来看,重点是“补好位”,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加快建设廉租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十二五”期间,我们承诺全省新建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房160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将达到20%以上。今后,我们将着力处理好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市场化、住房发展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需要和可能、住房保障和防止福利陷阱“四个关系”,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为群众创造更舒适的居住条件。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次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南,从北京直飞湘西自治州,看望贫困群众,了解扶贫开发情况。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对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高度重视。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就在贫困地区。这些年,我们推进精细化扶贫,做到一家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推动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整治“六到户”,2012年全省贫困人口比2010年减少了230多万,但全省还有767万,占全国扶贫对象的7.7%。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南时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带着感情和责任做好扶贫工作,坚持真扶贫、扶真贫,坚持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坚持把扶贫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突出抓好发展生产、基本公共保障和教育三件大事,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促进贫困地区又好又快发展,早日实现全面小康。
固本强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组织保障
“村看村,户看户,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加快发展奔小康,迫切需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迫切需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6月27日,我到株洲市云龙示范区龙头铺镇进行调研,邀请10位村支书一起座谈,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实际上,我也曾经在基层工作过,深知农村基层干部的酸甜苦辣,也深知他们的想法期盼反映了社情民意。村支书代表积极发言,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加强农村党建工作、保障村级组织运转、加强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关心爱护村里的新老干部等方面,谈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我听了很受启发,深切体会到: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真正让农村基层这个“重心”重起来、强起来。我对大家说,省委充分理解基层工作的困难,体谅基层干部的艰辛,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干部,将进一步保证基层干部“工作有合理待遇”“干好有发展前途”“退岗有一定保障”,为大家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当然,关心爱护基层干部,也包括对基层干部严格教育、严格管理。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经常性教育和日常性监督,防止小毛病酿成大错误。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加大农村基层组织运转保障力度,保障村级组织正常有序运转。这方面,近些年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由2007年的每年每村2.2万元提高到去年的5万元,村干部基本报酬由2007年的每年每人2400元提高到去年的7680元,新建改造村级组织活动场所33953个,实现了全覆盖。但实事求是说,村级组织办公经费吃紧、村干部报酬偏低等问题仍然突出。座谈会上,大家都反映了这些问题,还一起分析出五个方面的原因: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来源单一,地方资金配套有差距,村级发展自我保障能力有限,个别村有债务而且压力还不小,党在农村的一些政策没有很好地用起来。我明确表态,宁可其他方面紧一点,也要保障农村基层组织运转。省里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加大地方配套力度,进一步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标准,形成稳定增长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
当然,村级组织经费保障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各级包括村级组织本身,共同来想办法、找对策,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既加大“输血”力度,又增强“造血”功能;既扩大增量,又盘活存量;既加大资金保障,又严格规范管理。特别是我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发达省份差距还很大。我了解到,2012年浙江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81亿元,村均收入93.5万元。而我省4万多个村中,53%是集体经济“空白村”。我到省委工作后,专门交待省委组织部到外省去做一些调研,学习先进经验,研究发展壮大我省村级集体经济的思路、办法。在株洲座谈中,我强调,村级集体经济搞不起来,农村全面小康就会打水漂,全省农村基层组织一定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分内之事、应尽之责,千方百计把本地经济搞上去,下决心闯出一条富民兴村奔小康的路子来,让群众在发展中实实在在受益,如期进入全面小康。我充分肯定各位村支书的带头人作用,勉励他们带头提升能力,带头发展致富,带头服务群众,带头促进和谐,带头清正廉洁,善于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真正做群众的贴心人,争做富民兴村的带头人,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