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七成毕业生认为学非所用系社会或高校造成
2013年08月27日 09:52
来源:潇湘晨报
王胜大学班上有39人,目前这些同学中只有3名同学的工作跟所学专业完全对口,另外三分之一的同学工作跟文字有关联。事实上,进大学时王胜有过职业规划,“做一名建筑工程师”;转专业时,他认定自己应该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上大学选不到喜欢的专业,毕业了工作又不对口;专家认为,高校应放宽专业限制,教育应重视兴趣培养
大学被游戏专业录取,努力转到想读的新闻专业,但毕业后发现工作还是跟专业不对口,这样的错位,让长沙某高校毕业的王胜很苦恼。
错位是如此频繁地发生:学环境工程专业的从事营销工作,学教育专业的做广告文案,学旅游管理专业的搞动画设计。
8月22日,湖南省高考录取结束,31万余考生上大学。
四年后,所学专业跟职业的错位还会存在吗?答案恐怕是肯定的。
是谁造成这样的错位?调查显示,44.83%的受访者认为是社会无法提供相应岗位造成的,而23.54%的人认为是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造成的。本报记者方兴 长沙报道
上大学时,被调剂到完全不感兴趣的专业
命运跟王胜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他喜欢土木建筑、机械自动化和市场营销,大学录取时被调剂到计算机系游戏专业。
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王胜形容自己“心如死灰”:“这个专业实际上是软件编程专业,我对游戏和编程完全不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逼着学习,过程索然无味。”
开学第一周,他和同班的钱毅、潘磊一起到计算机系主任办公室,想递交转院系专业的申请书,却遭到拒绝。
“现在一个都不准转专业!都转走了我们还办什么学!”系主任训他的这句话,四年后他仍记忆深刻。
遭拒后的王胜在他的QQ空间里写道:“曾经期待了好久,要在大学里好好奋斗一番,当你想要奋斗时却不知要为何奋斗,这是一种痛。”他说“一段痛苦的如行尸走肉般的学习生涯”就此开始。
刚进大学时,王胜看到别人抄作业会很反感;到大学二年级,他抄作业“已成习惯”。至于考试,他只追求“及格”。
被逼着进入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的,不只有他一人。一份由潇湘晨报联合大湘网发起的调查显示,随机的803个受访者,30.64%的受访者大学录取时被调剂到别的专业,而他们几乎都不怎么喜欢调剂到的专业。
一次“逃离”:他付出代价,换了专业
王胜所在的游戏专业班共29人,全是被调剂录取来的。从第一学期开始,大家都在努力想办法转专业或转院系。
41.47%的受访者认为,遇到被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录取,应该想办法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去;另有39.35%的人认为顺其自然,反正毕业后不一定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仅有17.68%的觉得应该埋头学习,学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
但是,换院系转专业容易吗?第一次转院系不成,王胜开始研究学校“转院系条件”。在大学,转学校、转院系甚至转专业,都设置了一些前提条件。
比如王胜所在学校对转院系专业设置的条件是: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时可转,且学习成绩总分须排名本专业人数前10%,有院系愿意接收。
而一些院校设置的条件或是:学生确有专长,转专业更能发挥其专长的;入学后发现某种病症或生理缺陷,证明不能在原专业学习,但尚能在本校其它专业学习者;一年级(第二学期)申请转专业须经过申请转入学院的笔试和面试。有些院校甚至直接以先交一定数量的钱为转院系前提。
“当大家都厌倦这个专业时,你只要随便用点功,成绩就可以排名前10%。”王胜很幸运,成绩排名前列,第一年拿到甲等奖学金。
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结束,王胜发现,此时申请转专业院系的人极少。他向学校再次递交转到中文系的申请书,理由是: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发现自己完全对游戏专业不感兴趣;交不起比其他专业高得多的学费。
他成功地从计算机系游戏专业转到中文系新闻传播专业。到大学二年级结束时,王胜之前所在的游戏专业的同学,全部转了院系和专业,“至今两年过去了,游戏专业再没有招过新生。”
就在王胜转专业的这一学年,他所在的学校共有149名同学申请转院系,144人申请成功,成功率高达96.6%。土木工程专业成转专业过程中的最大“进口户”,其次是财务管理和英语专业。
毕业了,他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基本无关
换了专业的毕业生,找到的工作还会跟所学专业错位吗?
王胜转到中文系新闻传播专业后,班上有30多名同学。来到新班第一次上课,一位女同学就大声说:谁脑子发热转到我们班来啦,明知道就业困难还转来啊。
事实证明这位女同学的话是对的。今年毕业的王胜,并没能找到跟专业对口的工作。7月份,他只身前往河南周口的一家房地产公司,负责写作“推广文案”,算跟专业有点关系。
王胜大学班上有39人,目前这些同学中只有3名同学的工作跟所学专业完全对口,另外三分之一的同学工作跟文字有关联。
其中从其他专业转来的7人,无一人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
这样的错位谁造成的?44.83%的受访者认为是社会无法提供相应岗位造成的,而23.54%的人认为是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造成的。
事实上,进大学时王胜有过职业规划,“做一名建筑工程师”;转专业时,他认定自己应该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在王胜看来,第一次职业规划出于个人兴趣爱好,第二次职业规划就是个人综合素质和认识水平不断提高。
“以为做好职业规划,然后按规划读专业,毕业后就能实现梦想,其实不然,”工作后的王胜终于明白,工作与所学专业的错位,是大多数人的遭遇,“大学别把专业看得太重。”
最近他决定辞去周口的工作,回湖南找一份市场营销的工作。“市场营销是我感兴趣的,但完全不具备专业知识,从零开始。”他说。
大学所学专业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之间到底有多大的关联性?79.95%的受访者认为关联性不大,甚至有6.23%的人认为完全无关联。
用人单位又怎样看待专业与职业之间的错位呢?竟网人力资源总监、湖南商学院教授熊苹认为,只要是人才,不管什么专业,都会被招贤,“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数学专业的也可以写文案,哲学专业的也可以做猎头,关键是有才。”
据她的观察,现在的外资合资企业甚至私营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对专业要求日趋模糊,对文科生尤为突出,而注重应聘者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情商。“因此,学什么专业不重要,重要的是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她说。
[专家访谈]
“让学生具有独立完善的人格比任何人才都重要”
“郎怕入错行”。有人认为,选学专业如同入行,有可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职业发展方向,而能够“学以致用”,在本专业内“有所建树”是梦寐以求的事。
调查显示,大学毕业找工作,专业对口率明显不高。造成“学非所用”现象的原因究竟何在?学了四年的专业,最终若与就业毫不相干,大学生们又将何去何从?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高教创新创业教育学会副秘书长、中南大学创新创业指导中心主任杨芳教授,以及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测评的赵书松博士。
潇湘晨报:职业与专业的错位,您认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杨芳:这种错位其实一直发生,即使计划经济时代也存在。市场经济时期的这种错位,不仅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个人缺乏职业规划等有关,也跟毕业生缺乏创业创新精神、个人对就业的期望值太高有关。
赵书松:职业与专业错位并非我国特有现象,在国外也比较普遍。比较重要和典型的原因,我认为有五个:
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与高等教育的相对稳定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尤其是近十年来,我国各领域发展十分迅速,同时又没有达到一种成熟而均衡的社会状态,导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这种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专业冷热更替现象”。而高等教育是一项慢工程,专业设置、教育模式、教学大纲等无法跟随专业冷热更替而同步变化。
中小学教育现状与爱一行干一行之间的矛盾。在国内,中小学忽略了兴趣发掘与培养,高考结束,要填报志愿了,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只能由家长、老师或者朋友决定,或者选择所谓的当时的“热专业”,毕业时依然缺少真才实学,并导致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的认可度普遍较低。
急功近利的心态与不均衡的社会状态之间的矛盾。选择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职业?在目前的中国社会答案标准十分清晰,那就是“赚钱”。于是金融、商学等学科非常火爆,而物理、数学等基础专业相对冷清。一个良好的社会应该是各领域健康而协调发展,社会对各领域人才有着均衡的需求,各领域岗位任职者都能通过自身的劳动得到没有本质区别的报酬。很遗憾,我国社会在人才类型上需求不均,而且是个别行业、个别单位的从业者待遇好,而另一些则糟糕得多。
社会发展趋缓与高等教育大众化之间的矛盾。经济与社会发展趋缓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社会就业岗位的减少。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后,大学毕业生众多。就业岗位减少与毕业生供给旺盛之间的矛盾导致大家都想有个工作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所以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就业难的现实面前,不再苛求专业对口,也无法苛求专业对口。
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在质量上的结构性矛盾。人才供给很旺盛,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也导致大学毕业生人才层次趋同。本应归位于社会需求的中低端人才,动手能力却弱;本应归位与社会需求的高端人才,量少且动手能力和概念能力都不够突出。这种结构性矛盾,也是职业与专业错位的重要原因。
潇湘晨报:从国家统一设置专业、包分配工作,到今天“冷热专业”走马灯般地迅速转换,当人才培养规律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错位时,作为人才提供方的高校该何去何从?
杨芳:某些专业的设置,高校是不能随意撤销的,这是为了储备师资。学习哲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到新闻单位或企业文字岗位去,并不需要都来研究哲学问题。
要让毕业生综合素质提高,提高教学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很重要。高校应建立就业市场反馈机制,产学研结合,重视学生的职业规划,就业教育要贯穿整个专业培养过程。高校为什么现在要对学生开放第二专业辅修,就是希望学生多一种选择,提高综合素质。
赵书松:我个人觉得可做以下工作:
根据社会均衡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配置专业,而不是根据“冷热现象”来更替专业设置。后者是典型的急功近利思想和治标之法。
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思想能力、独立品质、完善人格作为高等教育最核心的使命,高校一定要树立培养“人”而不是培养“材”的观念。让每一个毕业生成为具有独立而完善的人格者,比任何人才都重要。
高校可以进一步放宽学生在校内的专业调整,充分发挥学分制的功能,降低学生受到的专业限制,提高学生在兴趣爱好特长潜力等方面的自主性。
潇湘晨报:面对就业与择业错位现象愈演愈烈,规划似乎显得微不足道。大学生们该怎么办?
杨芳: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吗?不是。现在县、乡镇两级卫生院有岗位,但很多人不愿意去,更愿意留在大城市;大城市医院容不下,那你就只能去干别的行当。
赵书松:职业规划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规划往往跟不上变化。更有效的调整方法可能如下:
要充分挖掘自身兴趣所在,充分认识自己;不能爱一行干一行,那就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端正态度,从现在的工作中尽可能地吸取经验和才识,为将来爱一行干一行奠定基础;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从社会各领域学习的观念。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