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凤凰古城另一面:鲜为人知的区域性防御体系


来源:湖南国际频道

00
绝美凤凰

这样的凤凰你见过吗?成功的旅游商业运作,让现在的古城凤凰时尚了起来,热闹了起来,人多了起来。有位当地朋友写了一副好玩的对联:小镇风景好,全看后脑勺。 然而,当你看到了凤凰大型森林剧院的这场实景演出《边

这样的凤凰你见过吗?

成功的旅游商业运作,让现在的古城凤凰时尚了起来,热闹了起来,人多了起来。有位当地朋友写了一副好玩的对联:小镇风景好,全看后脑勺。

然而,当你看到了凤凰大型森林剧院的这场实景演出《边城》,沈从文、沱江水、吊脚楼,翠翠,这些久远的词汇,重又来到你的眼前,一定会让你感叹,太美了,美得心动,美得流泪。

那么这些原本的东西,今天的凤凰还有吗?朋友,不止是一日游、三日游、五日游,也不只是古城游、乡村游、文化游,跟随着《世界看湖南》栏目,便会得到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呵呵,有点自吹自擂了。

篇章一:凤凰历史

今天,我们将从一座用石头修建的城堡开始行走,走进凤凰的另外一面。

中国北方的万里长城大家都知道。2000年,古建筑专家、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罗哲文教授曾带领一批学识渊博的专家学者深入湘西腹地,寻找传闻中的“南方长城”。

经多方考察后,他们终于认定,在湘西凤凰,曾被史书记载称之为“苗家边墙”的建筑遗存群,就是他们寻觅数十年的“中国南方长城”。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拉豪营盘,这残破的边墙便是他所指的“中国南方长城”的一个节点。

南方长城始修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被称为“苗疆万里墙”,全长三百八十二里,是中国历史上工程最为浩大的古建筑之一。

其实,湘西凤凰,还远不止拥有“南方长城”这么简单。2012年11月17日,凤凰申报的“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以单列项目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扬名天下的凤凰古城,正是这庞大的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的中枢。哦,原来如此!

了解到这样的历史,我们再看凤凰古城内高大的城楼,环绕的沱江,不再只是美丽的旅游景点,也是曾经守护这座古城的一道坚固的屏障。

接下来,就让我们发现一下凤凰这鲜为人知的防御体系。

滕树宝:我是黄丝桥古城的一位普通村民,现在欢迎你们来到这里。

黄丝桥古城始建于公元686年,是唐朝渭阳县治。此城原来是土城,经宋元明清历代改造修葺,形成一座独特的石头城。这是国内至今保存最好的一座城堡。更为传奇的是,黄丝桥古城,与一代女皇武则天还有着颇深的渊源。

滕树宝:这个古城里面,这个内城里面有三大衙门,有个军火库,有个医疗室。

当初渭阳县设立后,成为当时武则天政权安放在西南大地上的一只“眼睛”,监视着这里的千里苗民,从此,黄丝桥古城也就逐渐演变成为苗民和历代封建统治者相争的一个前沿阵地。

滕树宝:这个地方叫指挥瞭望台,像此处指挥瞭望台有三个地方,为什么叫指挥瞭望台呢,你这样看,从这样看你可以看见前面有人没人,它可以检测下面有人没人就一目了然了。

其实从形体上看,整个黄丝桥古城也着实像一只眼睛,而且这里还是多部影视作品的拍摄地,在古城后面,还隐藏着传闻中武则天的后花园。

杨秀和,舒家堂村民,他给我们讲了一段让我们对他刮目相看的故事。

北宋杨家将后代杨六郎,第三个儿子杨再思,奉旨平南,见这里地势险要,便在此安营扎寨。于是舒家堂逐渐成为军事重地--屯兵之营。这座城至今至少有八百年历史了。明朝万历年间,南方苗民起义,当时政府为镇压起义军,特拨白银万余两,历时四年,重新巩固了舒家堂及周边的古营盘。

杨秀河:我们现在看到的杨家的城堡,这个有两层的大门,这边有炮楼,都是为了保证咱们家眷的整体的安全,才修了这个城墙。

那这个故事怎么来的?有他们家族谱为证,有舒家堂的老房子为证!

舒家塘里现在所保留的建筑,还体现了明清时期苗疆历史上的战争与文化交融的历史。里面13栋明清古民宅砌艺高超,门窗雕刻图案精美;民宅石额匾上题词内涵深远,也展现了当时礼学养廉的社会习尚。

环顾整个凤凰防御体系:由镇城、营城、汛堡、屯堡、碉楼、哨卡、边墙等七大类别,十五个保存相对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军事防御遗存点构成。是中国南方目前具有特殊性遗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功能最齐全的明清时期军事遗存之一。这南北纵横三百余里的防线曾是一道隔膜,让两个同属华夏子孙的兄弟民族,心生间隙。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当年一直在这里生活抗争的苗民,现如今又有着怎样的生活变化呢?

看到这样热闹的场景,是不是你也想加入进去,和他们一起欢歌畅饮呢。

篇章二:凤凰手艺

有位凤凰的朋友曾经指着沱江边,如今已是酒吧的吊脚楼,不无遗憾的说,那家原来是银匠铺,那家原来是苗绣房,那家原来是舞狮子的地方,等等等等。如今,这些都到哪去了呢。《世界看湖南》接下来你就可以看到。

向秀平:小时候,就觉得这个苗族是一个很快乐的民族,而且又是很华丽的民族,也是我们读不懂的一个民族,从那时起我就对这个民族非常的热爱。

向秀平其实是一个土家阿妹,但是对苗族和苗绣的喜爱使她毅然决定留在了凤凰,成为了苗家媳妇,还开了一家专门展现苗绣历史的小店——锦绣堂。

向秀平:你只要看到以前的那些老绣品,那真的是绣的很震撼,很丰富。他的那个想象力真的是很震撼人,他把所有的生活习俗,从古到今的历史全部穿在自己的身上。

苗绣,是随着苗族这个民族,从远古慢慢地走来。苗族没有独立的文字,所以苗绣所蕴涵的众多文化意义中,纪录和铭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向秀平:比如说那些线,像红色的胭脂花,黄色的我们吃的琵琶,板蓝根的根弄出来的蓝色,所有的穿吃都是来源于大自然。

在不断迁徙的精神途中,花开花落的鱼跃鸢飞,大自然无限丰富的形态,通通都被苗族,这个神奇的民族,一针一线的描绘在了自己的衣服上,真的是太神奇了。

小小的锦绣堂,代表了向秀平对苗绣的一种执着的坚守,她希望走进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在凤凰的某一个角落,还存在着最原始的民族传统文化。有空,你可以到锦绣堂来学学苗绣的各种针法,有意思极了!

哇!太美了!哦,不是说人,是她们穿的旗袍——蜡染旗袍。

王曜:当时我生活的屯堡附近有很多的民间艺人,最多的就是蜡染,我就觉得这些画的那么漂亮,那么好,我也想画,我也想学。

这就是蜡染旗袍的制作者——王曜。后来,王曜从贵州来到凤凰,觉得这里,才是蜡染的家乡,于是一呆就是十几年,找了老婆,生了孩子,安了家。

王曜:很多游客觉得我画那个东西很神奇,他说你这是哪一门工艺啊怎么这么好,我就说我们这个叫蜡染,是我们苗族的传统手工艺,当地凤凰传承一两千年的民间技艺,在其他地方是看不到的。

在王曜的手上,蜡染是古老的艺术,又是年轻的艺术,现代的艺术,它概括简练的造型,单纯明朗的色彩,夸张变形的装饰纹祥,也同样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王曜:我把我在贵州所学到的一些东西,融进我们大湘西民族风情里面来,把大湘西的一些民族民风还有一些地方文化,比如我们凤凰的吊脚楼等一些东西,人文风光,都作为我自己创造的题材中间去。

这是王曜在和游客互动,让游客自己动手,感受蜡染的整个工艺制作流程。

走在凤凰古城,随处可以看到身着美丽苗服,戴着银饰的漂亮姑娘,走起路来身上的饰品叮咚作响,声音煞是悦耳动听,那这些美丽的银饰,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凤凰山江的麻茂庭,一个世代打制银饰的工匠,他的家,就是一个最原始的银器手工作坊。

麻茂庭:父亲也是做这个,我是继承他们的。01:20:再上面,我爷爷也是做这个,太爷爷也是做这,老太爷爷也是做这个。

简陋的作坊、粗糙的双手、憨厚的表情,让你很难与那绚丽的苗族银饰联系起来,怎么样,美吧,太不可思议了。这些纯手工打造的苗族银饰艺术品,让我们爱不释手。

苗绣、蜡染、银饰......多美的凤凰的原本的味道啊!正是这些倾注了岁月与心血的传承人们,在反复的技术革新中始终固守阵地、坚持传统的民族手工成品,也拨动了我们浮躁内心里的一丝人文情怀。

除了民族手工艺,凤凰的各种特色美食小吃也是让人垂涎三尺。

篇章三:凤凰人文

凤凰一直让我们好奇,曾经那么偏远、闭塞的地方,出过总理、出过大文学家、大画家。今天,虽然浓了一些商业气息,但他的文脉是不断的,美丽的自然山水、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依然在孕育着新的文人墨客,比如他和他。

毛光辉:当时我老师每天都喜欢坐到沱江边上画画,我就搬个小板凳在他旁边跟着一起画。

“凤凰小子”毛光辉,知名青年中国画画家,多元艺术家,也是黄永玉先生的得意门生,他的绘画内容因凤凰的迷人风韵和苗族文化的特征,而呈现出独具一格的魅力,他是属于那种一看到他的画就会喜欢上的画家。

此情此景,是不是你也想到毛光辉的素墨轩,成为这些听众当中的一员呢?

另一个他,说到田耳,他有好多半天说不出一句话,冷不丁一句,搞得人哈哈大笑的段子,可是各种文学大奖偏跟着他走: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湖南青年文学奖、台湾联合文学新人奖。

关于他,留着你们下次来凤凰时和他互动吧。

凤凰,蕴育着一代代既勤劳、勇敢、朴实又富有灵气的凤凰人。沈从文、熊希龄、郑国鸿、黄永玉等等等等,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他们都曾描绘过这方土地,而这份传承,也将会一直被持续下去。

毛光辉:出去的人,都是有种对家乡那种感情,出去以后,都对家乡的爱戴,对家乡的建设,对家乡的那种支持,都做的比较好。

湘西凤凰,水乡的清秀和山寨的苍莽交融,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汉文化互相碰撞、渗透,形成了一种极其瑰丽、灿烂的丰富的文化。她就像一只集众香木涅磐重生的凤凰,静栖在古老而神秘的湘西。

本以为二十六分钟的世界看湖南节目可以把我们想要介绍的凤凰全部展现给你们,凤凰原本就是丰富的,但是,哎,无能为力啊。就像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不同的时候来,也会读到不一样的凤凰,还是留给你们自己来读它吧。

12月1日(周二)18:30分, 湖南国际频道《世界看湖南》,凤凰古城文化纪录片,与您不见不散。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周凌峰]

标签:凤凰 古城 区域性防御体系

人参与 评论

新闻图片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