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邵阳籍团长墓异乡70年 热心守墓人望其魂归故里


来源:红网

(原标题:抗战团长墓遥望故乡70年热心守墓人奔走多年希望让邵阳籍团长粟天锡魂归故里) 1945年的夏天,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贝岭镇,邵阳籍抗战团长粟天锡的葬礼轰动全镇,送葬的部队浩浩荡荡,边走边撒纸钱,

(原标题:抗战团长墓遥望故乡70年热心守墓人奔走多年希望让邵阳籍团长粟天锡魂归故里)

1945年的夏天,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贝岭镇,邵阳籍抗战团长粟天锡的葬礼轰动全镇,送葬的部队浩浩荡荡,边走边撒纸钱,封土时,将士们集体朝天鸣枪。

1973年,英雄之墓连同贝岭老街沉入水底,几乎被人们遗忘。直到2005年,蔡燕康重新发现了粟天锡的墓碑,斜歪着离水面仅2米左右。

今年5月,不少邵阳人在红网发帖,呼吁帮助客死他乡的邵阳“古宝佬”回家,而这件事,蔡燕康他们已努力了8年。

“每当我回家乡,看见他的墓,要么被太阳晒,要么被水淹,心像刀割。”8月12日,动完手术不久的蔡燕康卧病在深圳的家,聊到粟天锡,他激动得脸色发红,拿出手机,给记者看他拍的照片。

葬礼封土鸣枪,长街相送

冥冥之中,似乎是天意,蔡燕康发现了英雄之墓。直到后来,他才发现,这是70年前父亲种下的“因”。

曾在深圳教育系统工作数十年的蔡燕康的父亲蔡宝祺是镇上有名的外科医生,经营一家诊所,诊所紧邻一家名为“潮香园”的酒家。

1945年6月的一天,粟天锡与几位好友,相邀在潮香园楼。“当时,父亲就在潮香园,”蔡燕康听父亲回忆,“他听见楼上的军官,喝酒喝得很凶,说着国破家亡,一杯接着一杯地喝,甚至拿着酒杯痛哭流涕。”

喝醉了,一群人都躺在地上,直到次日凌晨3点。“酒店老板敲我家诊所的门,说当官的,喝醉了,父亲赶到时,已经晚了,瞳孔放大,已经去了。”

“棺材就停放在一家米店旁边,”贝岭人谢恩回忆,“他们请当地人,帮助选择了一处风水宝地,即防空哨山。”

墓志铭里记载,墓前山水秀丽,隔岸则桃源洞在焉。花香鸟语,日夕可清风,君可含笑九泉。又以君葬异乡,春秋祭扫乏人,时洞主张郁文为之照料。“想必当初是多么用心。”

发现墓碑倾斜,满是泥污

一晃到了1973年,枪声散了,枫树坝水库建成,村民迁走,也带走了记忆,英雄之墓连同贝岭老街沉入水底,几乎被人们遗忘,直到2005年,离家多年的蔡燕康发现了粟天锡之墓。

当年7月,蔡燕康听闻一位船工说起,在枫树坝水库旁发现一座墓碑。他随船工来到墓碑旁,“墓碑半截在土里,碑上都是泥,我挑来水,洗干净,露出碑文和六位少将的署名,碑上刻着陆军辎重兵上校粟公天锡墓。”

当时,墓碑已倾斜,离水面仅2米左右,“每天一推开窗,就可以远远看见这块斜歪着的墓碑,心里很难过。”水涨水落,墓碑浮浮沉沉,夏日被暴晒,雨季被水淹,成为蔡燕康记忆中挥之不去的痛。

2006年,广州军区宣传部原副部长,时任广东省文联副主席的刘剑锋大校拜访山庄时,只字不漏抄录了碑文。回广州后不久,刘剑锋就撰文将此事发表在《湘声报》、《邵阳晚报》上,“祈望粟天锡的亲友读后,能与当地联系,或将遗骨归葬桑梓,或就地重修坟茔,以慰英雄”。

当时河源日报社长、总编辑黄玉逵,祖籍湖南的河源日报记者吴俊杰,邵阳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阎明等人纷纷加入寻找粟天锡亲友的队伍。

寻亲冒着寒雨,意外寻获

2006年11月,82岁的阎明在湖南省档案馆,找到了粟天锡在学校的资料,档案里家庭联系地址为“邵阳宝庆高家巷粟元顺商号”,这一地址成了寻亲最关键的信息。

按图索骥,阎老找到高家巷,果不其然,一位久居该巷的老人说,“粟元顺原来在这里开杂货店,解放后就回到老家(现郦家坪镇)去了,但是具体在什么村,就不知道了。”

12月,已入寒冬,邵阳的冬天非常冷,寻亲之路断了,阎老忽然想起一个住在郦家坪镇附近的老同学——刘炳耀。离春节只有20多天了,86岁刘炳耀二话不说,冒着寒雨来到郦家坪镇寻找粟天锡的宗亲。

吴俊杰告诉记者,刘老到了郦家坪镇粟姓聚居地甲山村,寻访了几位年长的老人,可惜他们都已记不起60多年前的事情了,正准备离开,天下大雨,刘老来到一户村民家借稻草缠布鞋。

村民问刘老,“你老人家不顾这么大年纪冒雨来这里做什么好事?”刘老就把阎明委托他寻找粟天锡宗亲的事情一五一十说了。

这位村民便是粟新平,他猛然想到:家族中长辈曾经多次谈起,自己有一个亲伯伯从小离开家乡,入伍参军,后来就没有消息了。

他立马找到姑姑粟月桂(粟天锡胞妹),她一看照片,“长得跟舅舅一模一样,就是我的哥哥粟天锡啊,是黑宝啊。”

孤独异乡62年后,粟天锡终于迎来了第一位亲人的祭拜。2007年4月8日,在河源日报的资助下,侄儿粟新平,手捧大红色的杜鹃花,跪在了墓碑前。

团长逝去70年后,8月11日,记者坐着渡船,来到枫树坝水库,登上防空哨山,举目四顾,茫茫水面,不见英雄之墓。一名当地人踩着脚下的土地说,“以前这里是山腰,如今成了山脚”,他又指了指十米开外的水域说,“墓的位置大概在那片水域之下,估计有十米深了。”

记者摸了摸水,透心凉,不知道水下的他会冷么?

[征集]

加入我们帮老兵回家

如果团长在世,今年应是102岁。曾在枪林弹雨中等待回家,却在身后70年也未能如愿。今天,让我们帮他一把。无论你是捐款还是出力,请加入老兵回家QQ群422803375,为老兵尽绵薄之力。

两岸专家畅谈湖南抗战

本报长沙讯 8月15日,50多位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齐聚长沙,参加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座谈会,其中包括台湾中华湖湘文化发展协会理事长张京育等重量级的专家学者。此次活动由台湾中华湖湘文化发展协会、长沙市黄埔后裔联谊会和抗日战争纪念网联袂举办。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主办方将组织学者们走访常德、衡阳、怀化等地的抗日战争遗址。

张京育接受潇湘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1941年后,日本跟美国打起来后,急切地想要突破湖南,但骨头太硬了,咬不动。可以说,湖南是中国抗战的最后一道屏障,如果湖南沦陷,就非常危险,因为背后就是陪都,就是人口众多的四川,如果四川再沦陷,对抗战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退休干部收集老兵资料出书

本报长沙讯 8月16日,娄底退休干部王耕春整理成书的《民族魂》在长沙举行首发仪式。一百多名抗战老兵的自述内容成为此书亮点。

今年62岁的王耕春是双峰县司法局的退休干部。近年来,他通过大量走访,收集整理了140名省内抗战老兵的资料,形成《民族魂》一书。书中配以大量图片,以抗战老兵自述为主线,呈现出70年前的烽火岁月。

收录在该书的92岁李湘炳、91岁黄连桂,从娄底赶来长沙,当天在座谈会上回忆许多抗击日军的细节。91岁的益阳老兵周吉湘却无法来现场——8月1日,老人因肺气肿去世。赶来参加座谈的女儿周慧君,拍下了父亲去世前一天的遗照——老人躺在病床上,举着右手行最后的军礼。

湖南省档案馆副处长肖建军介绍,《民族魂》一书样本已移交档案馆保存,“千百年后,后人还可以看到这本书,了解那段历史。”

困难

经费不够迁墓搁置

“我也想将墓迁回老家,政府也很支持,可是实在是没钱。”粟新平说,“连路费都是报社出的,唉!”

2007年粟新平回家后,但这群贝岭人并没有放弃。“雨季来了,墓又被淹掉了,我想至少把墓往上移,不被水浸泡。”蔡燕康说。

然而,依照当地习俗,迁墓必须墓主后人同意,并择吉日,“但是再打粟新平的电话,却打不通了”,贝岭人袁锦祥说,“以至于迁墓之事搁置了下来。”

记者询问此事时,粟新平却给出了一个更让人心酸的理由,“因为那个号码的话费太贵了,又换了一个号码,这几年换了三四个号码,难怪他们找不到我。”

尽管迁墓搁置,但在每年寺庙的法会上,67岁的佛教徒袁锦祥都会出钱供养超度粟团长。过去八年,他曾参加了3次水陆法会,用黄牌位写上粟团长的名字和地址“贝岭老街”,贴在佛堂的墙壁上,几十位师父朝夕诵经超度,送他们回家。

墓志铭

粟天锡

粟君天锡,湘邵阳人,世出仕宦。君随学金陵,毕业辎重兵学校二期。历充连营大队长,任陆军辎重兵。军兴南京、九江、武汉诸役参与焉。去夏寇侵湘,长衡陷落,君家星散。随后至桂。秋间,同来粤点验,旋桂待命。今春寇复陷韶,辗转来贝。君以国难家仇郁郁,天书酒。一夕,偕友饮“潮香园”,(潮汕姓陈人所开小酒店)酒而弗醒。呜呼,天锡!人随国难当前,河山未复,吾侪正待命杀敌之时,君先轻天锡。君家千里复陷敌中,不能奉以归葬,权安贝岭,墓前山水秀丽,隔岸则桃源洞在焉。花香鸟语,日夕可清风,君可含笑九泉。又以君葬异乡,春秋祭扫乏人,时洞主张郁文为之照料。一俟残寇荡平,寄语君家奉葬。当狂寇未歼,吾侪当戮力灭此,朝夕以慰君。呜呼天锡,为英死而为灵,存天地,英雄不灭。悲夫!以为志。

潇湘晨报记者 朱远祥 赵颖慧

[责任编辑:周凌峰]

标签:邵阳 团长 异乡

人参与 评论

新闻图片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