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开评 文学湘军能否“登顶”


□龚旭东 今年火热的8月,文艺界最热门、最引人关注的事情,莫过于4年一度、作为国家文学最高奖之一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开评了。 自1982年首届茅奖6部获奖作品中,湖南作家莫应丰、古华以《将军吟》《芙蓉

□龚旭东

今年火热的8月,文艺界最热门、最引人关注的事情,莫过于4年一度、作为国家文学最高奖之一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开评了。

自1982年首届茅奖6部获奖作品中,湖南作家莫应丰、古华以《将军吟》《芙蓉镇》爆出双响炮一飞冲天后,湖南作家一直与茅奖绝缘。据省作协公布名单,湖南作家今年有8部优秀长篇小说参评,能否打破33年来与茅奖绝缘的“魔咒”,再次“登顶”,是湖南人心中一个极大的期盼与悬念。前天传来的好消息是,阎真本次参评的《沧浪之水》已晋身茅奖参评作品前十之列,这是30多年来,继王跃文《国画》、阎真《沧浪之水》之后湖南作家再次与茅奖仅有一步之遥。

近些年来,我国大陆每年出版长篇小说多至数千部。要在4年的成千上万部长篇小说作品中选出252部参评,进而评选出不超过5部获奖作品,实在是一项十分艰难、痛苦的事情。

每到评奖之际,舆论界总是议论纷纷、烽烟四起。上届茅奖评奖规则改革,实行大评委制,评委投票情况向社会公布,产生了较好的反响。莫言在获奖后随即获诺贝尔文学奖,亦为茅奖增色不少。但是,任何设计总会难以周洽,总会留有遗憾。在众多评委审美观念博弈、共识平衡、求取公约数的选择中,加上其他非审美因素的影响,历年来茅奖留下诸多遗珠之憾(湖南作家尤多有此等遗憾,如唐浩明《曾国藩》、王跃文《国画》、阎真《沧浪之水》等),以致后来的一些获奖作品事实上最终演化成了评作家而不是评作品。因此,如何保证评委们具有相对广泛的阅读量(评委两三个月读200多部长篇小说显然是不够的)?是否有必要通过增设终身成就奖或特别奖来弥补种种遗憾与尴尬?如何保证在导向上偏重于评选好作品(这是茅盾先生设奖的初衷),而不是为弥补遗珠之憾评选某位作家?等等,都需要茅奖评选规则的进一步优化与改革。意识到这种种复杂性,面对茅奖评选,就需要我们有良好的心态,既要有平常心,更要有进取心。

30多年来,湖南始终与茅奖无缘,各种议论在所多有。我觉得,无论人们说什么都很正常。但愤懑不平等激烈情绪既于事无补,也没有意义,只会乱了自己的方寸。重要的是,湖南作家一直在努力,一直有好作品不断出现。上一届茅奖评选,湖南有7部参评作品(含一部网络小说),各有一部作品在178部作品中进入前40和前30名。本届茅奖开评,湖南有8部作品参评(韩少功、陈启文、田耳等人的作品不算在内),无论质量、数量都好于上届。这说明湖南的长篇小说创作近年来有了大跨越式的进步。

衡量一个地区文学艺术的水平,最重要的标准,要看是否生产出了精品力作。近年来湖南作协倾力实施精品工程,已经显出成效。四大文学国奖中,2012年黄爱平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2013年邓湘子、牧玲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去年王跃文获鲁迅文学奖……看来,文学湘军只欠茅盾文学奖之临门一脚了。

一位上届茅奖获得者说得好:“获奖是过年,写作是过日子,相比过年,过日子是人生中更为重要的。而相比过日子,过年的水平是日子过得是否幸福的重要标志。”我们当然希望既能过好日子又能过大年,希望文学湘军在这次茅奖评选中能有斩获。且不说以往评奖中因种种非审美因素对文学湘军造成的不公,即使凭湖南作家目前的创作实绩,在当代中国文学中具有重要影响和雄厚实力的文学湘军,是有资格和底气在茅奖的领奖台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因此,面对茅奖评选,我们应该有信心与雄心。

但必须看到历来茅奖评选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复杂性、狼多肉少激烈竞争的残酷性。目前人们对茅奖评奖结果预测甚多,在我看来,本次评奖的结果殊难预料,让湖南文学界空望一场的可能并非不存在。但,即使期望落空,我也不会说“茅奖就那么回事,我们不必把它放在眼里”那样的话。因为茅盾文学奖毕竟是最具分量的文学国奖,我们必须有决心、恒心、耐心去争取它。在珠穆朗玛峰面前,我们必须要有登顶的心气!能否最终登顶并不是最重要的,有没有登顶的实力与心气才最重要。无论是否获得茅奖,文学湘军都正在再创辉煌;无论是否获得茅奖,我们且埋头继续努力。湖南人绝不会再等待30年的。

近年来,由于资讯与自媒体的发达,面对各种评奖,人们的议论越来越多,越来越激烈,每次评奖都会爆出许多口水大战,这种口水大战体现的,实质上是人们审美观的不一致与多样性,这其实很正常,显示出社会思想自由度、多元化的提升,公众舆论在监督和提高评奖的公平公正性方面已呈现出积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口水战中常常掺杂着种种非审美的话语喧嚣,许多社会负面情绪借议论评奖宣泄、喷发出来,体现了许多人情绪的冲动狂躁、偏执逆反,及其心态的浮躁症、焦虑症、价值虚无,一如马路上的“路怒族”。这是必须注意矫正、引导和正常释放的。

安安心心搞创作,写出让人无法绕过、无法忽视的作品,这才是作家的本分、王道、硬道理。湖南作家过去如此,今后亦必将如此。因此,文学湘军才成为了中国文学中一直以来的不可忽视的劲旅。

面对茅奖,我静心,安心。

(作者为湖南日报主任编辑,湖南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

【温故】

茅盾文学奖与湖南

在当代文学的画廊中,湖南的长篇小说创作有辉煌的历史,也有低谷的时候。1951年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都曾获得斯大林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文学的最高奖项,1982年首届6部获奖作品中,湖南就有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2部获奖。湖南创作力量的集体崛起和广泛影响享誉中国,被文坛称为文学湘军。但从第二届(1985年)至第八届(2011年)茅盾文学奖,湖南竟然没有一部长篇小说获此殊荣。30多年来,湖南作家唐浩明的《曾国藩》、王跃文的《国画》、阎真的《沧浪之水》等力作都曾有获得茅奖的实力、机遇,甚至进入了最终获奖名单,但都因为种种非审美因素与茅奖失之交臂。长时期处于低迷状态,有叹息,也有抱怨;有分化,也有凝聚。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沉寂、酝酿与生长,近年来,湖南长篇小说创作呈现了方兴未艾之势。湖南本次8部参评的长篇小说都是2012年之后创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较强的长篇精品。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石凌炜]

标签:茅盾文学奖 登顶 第九届

人参与 评论

新闻图片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