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新化竹子戏(梅山竹子戏)


来源:红网

(梅山竹子戏) (双富贵演出照) (长板坡手抄剧) (木偶戏) 梅山竹子戏,又称木偶戏,原名楚南戏。关于竹子戏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曰在唐明皇时代,皇宫流行瘟疫,唐明皇梦见一个仗剑扫疫,得病者均

(梅山竹子戏)

(双富贵演出照)

(长板坡手抄剧)

(木偶戏)

梅山竹子戏,又称木偶戏,原名楚南戏。关于竹子戏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曰在唐明皇时代,皇宫流行瘟疫,唐明皇梦见一个仗剑扫疫,得病者均痊愈。唐明皇梦醒后,查确有其人其事,其名田子玉为一地方官吏,当时即对其封官升级,并往各地扫疫。其故事被民间艺人运用于竹子戏表演当中,通过这种艺术形式传授扫除瘟疫的方法。二曰原梅山大法师伍正奇由于战乱随难民从江西迁入新化,居住于新化县游家镇桂花村,其根据地方宗教与本土文化创造了竹子戏,是梅山竹子戏的祖师爷,其传人至今有13代,遍布新化、安化、新邵、隆回、邵阳等地。

竹子戏与木偶戏不同,竹子戏需要用一手伸入戏偶内操控其进退与翻转,一手操控连接于戏偶手部的两根细长竹杆进行手势动作的表演。

竹子戏的唱腔分为高腔和弹腔两大类,源于祁剧唱腔。高腔起源于江西戈阳腔与祁阳地方祭祀礼仪唱腔,唱腔中还融合了中还融合了昆腔;弹腔由地方乐器演奏慢慢形成的一种新的表演艺术。在旧唐书有记载,祁剧形成后逐渐向各地方针,以祁阳、衡阳为中心的称永和派,以邵阳为中心称宝河派。新化古属宝庆府(今邵阳),所以梅山竹子戏的唱强属于宝河派。

竹子戏的演出团体小至五、六人,多则十几人,分属演员与鼓乐手。操控戏偶之演员担当戏偶的表演与演唱,可男唱旦角,女唱花脸,有时一人还需承担两三个角色的演唱。戏偶亦分为生、旦、净、丑等行当,戏偶的形象是固定的,但可更换服装饰演不同的人物。演员在民间演出时都将演出所需要的木偶、服装、道具、戏台、乐器等装于箱担之中,每到一地都驻留很长的时间演出不同的剧目。

梅山竹子戏从古至今演出的剧目有一百余出,现在能完整演出的戏剧有30出。古戏有《薛仁贵征东、征西》、《牡丹亭》、《孙膑追魂》、《送瘟神》、《五虎平南》、《定军山》等,自编的剧目有《补磁缸》、《张扫水打鱼》等。

这种表演形式在以前深受群众喜爱,往往剧团每到一地都会吸引十里八乡的百姓前来观看。到如今由于时代的转变。大众传媒载体的增多,梅山竹子戏这一古老的戏种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年轻人中几乎无人愿意学习与传承这门艺术,在新化境内会竹子戏演出的目前只有11人,年龄最小的也有40多岁,这一古老艺术濒临失传。而这艺术形成融合了本地宗教文化和其他本土文化,对研究语言文学,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及民间音乐学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因而抢救保护迫在眉睫,应引起政府部门与保护主体的高度重视。

[责任编辑:向心雨]

标签:竹子戏 新化 戏偶

人参与 评论

新闻图片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