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儒佛道:中国文化的“和而不同”全文实录


来源:凤凰湖南

岳麓讲坛贺岁专场 主讲人: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教授 《儒佛道:中国文化的和而不同》 朱汉民:尊敬的各位嘉宾下午好!在这个辞旧迎新的下午,我们在这里一起讨论儒、佛、道与中国文化,这样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主题,

岳麓讲坛贺岁专场

主讲人: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教授

《儒佛道:中国文化的和而不同》

朱汉民:尊敬的各位嘉宾下午好!在这个辞旧迎新的下午,我们在这里一起讨论儒、佛、道与中国文化,这样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主题,我感到这个岁末是非常有意义的,也了却了我的一个长久心愿,我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心愿,基于三个原因,第一个是我在岳麓山下30多年,而岳麓山确实是一个中国文化的象征意义的名山,我曾经为岳麓山的一本书写了一篇序,我说它是代表中华文化的缩影,实质上是说我们是儒释道共聚一座山,在历史上是这么演变过来的,道家、道教、佛教、儒家、儒教共聚一座山,而且有文化的交流,甚至可以说岳麓书院是高僧最早在这里办学,并不是让大家读佛经,而是让大家读儒经,第二个原因很重要,我是做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儒释道是我的专业,我的专业主要的还是儒家,但是儒释道之间的关系是一直引起我长久思考的一个问题,第三个原因是跟当代的世界格局有密切关系,大家知道在90年代,就是所谓的冷战结束之后,原来的冷战是两个世界的两大阵营的斗争,两大阵营没有了,西方学者说今后还是会有冲突,他们认为是文明的冲突、宗教的冲突,而且后来发生了许多的事情,这20多年确实是印证了美国哈佛大学亨廷顿的说法,但是我觉得中国两千多年的儒释道并行的和谐发展,这个应该说是能够为现在的世界格局,宗教的冲突、文明的冲突是不会发生的,如果大家借鉴儒释道的经验,基于这三个原因,我一直是在盼望,希望能够做这件事情,正好早一阵圣辉法师到我的办公室,我们一起聊这个事情,我们一起搞一个活动,就是谈谈儒释道,然后就邀请了张道长,他也是利用他非常繁忙的时间来做这个事情,今天终于如愿,我非常高兴,我今天要讲的题目就是跟这个直接有关的:为什么儒释道能够和谐的、共聚于中华文化,我就想到孔子,就是引用孔圣人的一段话,君子和而不同,这个正是体现了中国儒释道和而不同的精神,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精神,我们儒释道才能够和谐的共聚在一起。

但是大家要注意,孔子讲的和而不同,并不是说要消除儒释道的分歧,恰恰相反,它们是不同的,概念是不同的,他们的教义、人生观、价值观、人格理想都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它们还是能够和谐的、共聚在中国文化体系,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品格,我这些年也在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现在我们经常讲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是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古文明,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讲四大文明,古印度、古埃及文明都中断了,只是研究意义上的,只有中国文明是没有终端的,而且是五千多年一直延续下来到今天,仍然是一个活的文明和文化,这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是跟这种文化、文明的内在原因有关系,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延续几千年,延续至今没有断,一定是跟中华文明自身有关系,我今天主要是围绕这个问题来谈。

中华文化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系统,一定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应该是一个多样化的文化、文明,多样化文化的要素,如果只有一种单一的文化,就不可能满足丰富多彩人的精神的、文化的发展需求,第二个条件,这些不同的文明要素、文化要素能够和谐的共聚,一定有相同的文化共识,相同的文化基础,第三个条件,一定要有一种文化胸怀,就是能够让这些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宗教能够有一种平和的包容态度,大家兼容在一起,我认为正是有这三个原因,才构成了中华文化儒释道的“和而不同”。

作为一个中国文化,是信仰不同的儒释道的三大文化,他们能够满足中华文化民族发展的精神需求,关于儒释道有些什么不同?刚才张道长也讲了,他讲了共同点之后,还讲了不同,我们要承认儒释道确实是有很大区别的文化,比方说儒家、儒教,我讲儒释道三教的时候,其实我也是这个观点,我在课堂上跟同学交流的时候,我一直是持有这个观点,儒家思想包含着许多重要的因素,但是它也有很多跟其它宗教不一样的地方,所以你把它叫宗教,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你把它看成是一种学说、一种思想、一种文化,也是同样有它的道理,在中国大陆基本上是把儒家,我们的组织是儒学联合会,但是在马来西亚,儒教是几大宗教之一,是作为宗教团体,但是在中国大陆是作为学术团体,我认为都有它的道理。因为这个教是教育、教化的教,我们岳麓山有道观、寺庙、书院,和其它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儒学的特点在哪里?宋孝宗说过一句话,一个叫做以佛治心,佛教是治心的,就是精神的问题,而以道治身,道是为了你的身体、你的生命,而儒学是治世,大家通常认为这种说法稍微简略了一些,因为每一种宗教和学说的价值体系是非常丰富的,我认为他的话还是抓住了儒释道三教的特点,其实另外明代有一个名僧也说,《春秋》是儒家的经典,研究儒家的经典是为了经世,其实这些观点都有一些相通的地方,我也是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比如儒家、儒教,它是以它的价值为基础和目标定位来说,确实是治世,因为儒家的基本价值观念,是把群体、社会看成是最重要的,荀子说人不能无群体,儒家认为任何一个人,你的生命就是父母给的,然后你有兄弟姊妹、亲戚、邻里、有国家,这些东西都是你离不开的,你不是一个可以脱离群体的、纯粹的个体,孔子说鸟兽不能同居,这是儒家的一个根本观念,你既然要生活在这个群体中,就要成为责任和义务,所谓涉世、入世都是,也就是说儒家认为在这个社会秩序里面,我们要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秩序,按照儒家说五伦,就是指的社会关系,儒者有非常强烈的入世情怀,他希望能够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实现三不朽事业,就是立德、立功,立言,实质上是达到了儒家的价值观念。

而佛家认为从缘起出发,认为人生皆苦,我们必须要通过修行来断生死轮回,就是达到一个心灵的接通或者解放,达到一个心灵高度的平和的状态,人为什么会出现很多困难和烦恼,是由于我们太执着,按照佛教的说法,人最重要的障碍是贪嗔痴,这是最大的烦恼,如果能够化解这些烦恼,我们就有一个平和的心态,那种最高的平和又是一个很高的境界,道家和道教是以治生为目标,确实,“生”是中国文化的特点,而道家、道教尤其是把身体和生命作为最基本的价值,达到一个逍遥自在的境界,就是要养生,保持完整的生命,自然而然达到天年,道教是在养生、全生的基础上,进一步把他通过一些道术的修炼,来达到生命的延续、已知、永恒,也就是达到成仙的目的,道教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方式来实现养生和全生,道家以无为养生而呈现,儒释道是有很大的区别和差异,也正因如此,造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像曾国藩是一个儒家,但是他有一段时间对道家研究很多,道家学说的养生对他很重要,他终身都是儒家学者,都是道家对他也带来了很大的好处,我们既有入世的需求,也有出世的精神需求,我们有群体的需求,也有作为一个个体的需求,按照儒家的说法,你是一个社会群体、社会成员,但你还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既有世俗的事物,但是也有超脱的烦恼、痛苦,也有不同的需求,我们有功利的追求,要追求功利,在这个世界上,功利能够满足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上,所需要的许多的东西,但是我们也有一种超脱,我们既要有理性,同样也要有信仰,我们既追求人文,又要信仰、向往那种非常自然的状态,这种多样化的需求,就是我说的入世、出世、功利和超脱、人文和自然这种对应的价值里面,都是我们民族多样化的需求,而这种多样化的需求,确实构成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和而不同,我们是不同的,需要不同。

第二点,我讲“不同”,尤其是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打仗,你为了捍卫你的信仰去打仗,我认为这个儒释道,虽然他们的思想有很大的差异,信仰也不同,但是他们为什么可以和谐的相处于中华文化体系?我认为他们有文化的共识和思想的基础,尽管他们在价值观念、精神信仰、人格理想有差异,但是由于这些相通的地方,由于他们有这种文化共识,使得他们能够和谐的相处,我现在就要追问这种共识是什么?其实我非常赞成刚才张道长讲的第一个主题,就是以人为本。佛教也好、道家、道教也好,儒家也好,宗教不一样,他们是以人为本,不是以神为本,但是这种以人为本的观念里面,其实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就是一个“和”字,和谐的和,儒释道尽管有那么大的差别,但是他们都具有和的文化理念,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和是非常重要的,有三大和,首先是心里和谐,或者是身心和谐,你作为一个个体,你的心灵和身心是和的,第二个和是社会的和,第三个和就是天人之间的和,或者宇宙的和,那么这三个和是一个密切相关联的东西,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我认为儒释道三家,都把这三者的和看成是密切关联,而且是看成必须以这个和作为价值目标,而且它认为他们都是相关联、相通的,就是你的身心的和谐、心灵的和谐一定跟社会和谐联系在一起,假设你的心态很平和,社会关系不好,大家批评你、指正你,讲你的坏话,你的心灵很难评定,这样会很难和谐,同样一个心灵不和谐的人,可能也很难有社会的和谐,然后这种心灵的和谐又与整个宇宙的和谐联系在一起,我在这里要讲讲儒释道是如何连接心灵、社会和宇宙。

儒学肯定是非常关注这样的一个问题,儒学的价值目标是社会和谐,儒家肯定是把社会和谐看得最重要,它认为这种社会价值是一个最根本的价值,我刚开始讲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尽管儒家是以社会和谐为根本,但是它也注意到这种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和谐关系,是建立在心灵和谐的基础上,儒家的一个重要经典《中庸》说人有喜怒哀乐,有七情,人都有这种情感,但是这种情感爆发出来,它不平和的时候,可能就是不终结,就不符合中道,这样的话,一个人老是生气,大家都不愿意和你打交道,如果你的怒不是时候,假设你见义勇为的时候发怒,这样的话,大家很欣赏你,但是你不该怒的时候,盲目的生气,这种心灵的不平和就会带来社会的不平和,这两者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而且仁者以天地万物于一体,仁就是仁者爱人,你把这种仁拓展到天地万物,天地万物都跟你有关联,这样的话,你就会尊重自然、爱惜自然,实际上就是用这样一个观念,来达到人和自然的特点,其实佛教也是这样的,他也认为这种心灵和谐、社会和谐、宇宙和谐,三者是密切关联的,虽然佛教是以治心为基础,但是是通过治心来实现社会和谐、宇宙和谐,佛教也是这样的。

他们的和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他们有文化相融的心态,无论是佛教也好、道家也好、儒家也好,这是很早就有的一种思想,在西周末年有个史学家史伯就提出,天地万物为什么生生不息,就是因为有不同的事情合在一起,才会产生新事物,如果天地万物完全是一样的,反而会失去生命,孔子就把这样一个宇宙哲学变成了一个道德,叫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叫做同而不和,后来人们把这个变成了一种文化观念,使大家聚集在一起,正好在两汉,就是儒家取得独尊的时候,就是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现在也有人说中国是儒教中国,儒释道是一直从汉代就形成了并存的格局,然后经历了独自的发展到不同、相互摩擦、交融,最后到了唐宋以后,形成了这样一个相互并存,但是又相互吸收的格局,然后产生了三个重要的成果,一个是中国化的佛学禅宗,禅宗是吸收了道家和儒家的一些观念,道家全真道就是把儒释道兼容的东西,最后一个是理学,岳麓书院就是一个理学的重镇,大家都在相互吸收,大家注意相互吸收并不意味着“同”,还是和而不同,也就是说现在他们尽管相互吸收,比如我做理学的时候,吸收了佛教,吸收了道教,但是仍然挖掘了自身的潜在价值,建立了这样一套新的儒学,这种新的儒学同样和禅宗、全真道是有区别的,但是他们有非常多的共同点,我认为这种和而不同的文化底蕴,使得中华文化的从早期发展,到后来一个非常高层次的发展,这是我们文化的一个非常大的优势,我认为全真道也好,禅宗也好,理学也好,实际上是代表了一种新的、和而不同的理论形态,回到我最开始讲的,现在中国要吸收西方文明的宗教、各种各样价值的长处,但是中国也会和其他文化和民族和而不同,我认为这样是更加有利于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谐]

标签:文化 儒佛 不同

人参与 评论

新闻图片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