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王鲁湘:湖湘文化有一个时间和空间的界线


来源:凤凰湖南

王鲁湘 论坛现场 随后举行的“家国风范与人杰地灵”湖湘文化十杰评选高峰论坛上,唐浩明、郑佳明、朱汉民、王鲁湘等四位总评委,以及本次活动独家赞助商华泽集团副总裁、华致酒行董事总经理祝贺先生同台对话,

王鲁湘

5月28日下午2点,“湖湘文化十杰评选活动”的主旨盛会——“湖湘文化十杰评选高峰论坛”在岳麓书院隆重举行。论坛以“家国风范与人杰地灵”为主题,唐浩明、郑佳明、朱汉民、王鲁湘等四位总评委,以及本次活动独家赞助商华泽集团副总裁、华致酒行董事总经理祝贺先生同台对话,现场解读湖湘文化传承的基因密码,探讨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如何助力湖南经济社会与工商实业的发展。在湘水之滨,再现千年书院“如切如磋、论道与闻”的风雅盛况。

王鲁湘先生认为,湖湘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时间和空间的界线,在时间上,我们说是从宋代开始,然后发展到清末。然后从地域上来说,以湘中梅山为界,有一条这样的分界线,往西多山地,湖湘文化的秀才、乡绅,在受梅山这种传统文化、地域影响的农民一起,创建了湘军的创造力,所以曾国藩最喜欢的就是这种山民,这种古朴的山民,他认为是最好的士兵,这些士兵打起仗来不要命,而且确实从单兵战斗力来说,也是最强的,“我到哪里看了这个以后,就深有感慨,我觉得这种文化的在地表的分界线,居然到现在还能看得清楚,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东西。”王鲁湘说。 

下面是王鲁湘先生发言实录:

刚才唐浩明、郑佳明老师的话,使我感慨良深,朱汉民老师的湖湘文化十杰标准,恰巧是我想说的几个标准,我们就能把评选中的真谛,最大限度地把它弱化,纵深把它提升,佳明老师对湖湘文化的士大夫情怀,心忧天下的情怀非常感动,他所提出的那些关于湖湘文化中间,还应该加以克服的弱点,其实我们每一个在湖南生活过的人,都是感同身受。这其实也是湖南人生命情态中的,一种不太舒服的地方,要把它克服掉。

我在今天就谈一个问题,就是刚才汉民老师说的,因为我去年回娄底,对娄底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一个考察,有一个很惊讶的发现,就是从地表上,我们所谓的湖湘文化,这个往西的边界到底在那?当我们把湖湘文化看成是一种来自中原的儒家文化,在湖南地区、地域发展的时候,它有一个时间和空间的界线的现象,在时间上,我们说是从宋代开始,然后发展到清末;然后从地域上来说,它到底在湖南,发展到什么地方?有一条这样的分界线,然后在去年的娄底,我突然发现分界线在我们涟源,而且具体在我们涟源的三甲,为什么这么说?柳先生搞建筑学史,从我们涟源的三甲往北,往长沙这边过来,所有的建筑都是徽派建筑发展和延伸,我们知道湖南的建筑是从江西过来,而江西又是从徽派过来,这种腹地建筑是体现儒家的理智文化,它是和家族、和理学,我们知道徽学中间,很重要的就是朱熹,实际上朱熹是徽州人,他在徽州的影响远远超过福建的影响,在武夷山那个地方,他的文化、建筑实际上是一体的,这种东西从建筑上来说,建筑是文化的符号,而且建筑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表征,你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这种建筑的腹地性,到三甲这里戛然而止。从三甲往西,就是我所说的本土建筑,这种本土建筑就是我们所说的,刚才唐老师引用的曾国藩给湖南人写的序,其实我们现在说到苗的时候,我们只理解在湘西,其实不是,苗的概念往这边一直到湘东,我们现在所谓的新化、安化就是苗。

大家都知道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说,在中国,凡是地名叫做“化”的,过去一定是化外之地,就是我们要“化”它,就是拿儒家文化、中原文化来化它,它叫新化,崭新的新,就是刚刚开始化,安化在资江的下游一点,离我们更近一点,所以化得早一点,新化刚刚化,再上去没化,这种化是一种非常漫长的时间过程,要化到相当长的时间以后,它的社会结构才会变化,它的家族结果才会变化,然后它的文化为相对民约制订的一系列东西才会反映出来,所以建筑是它最后的环节,但是你们到今天去看,从三甲过去属于新化,涟源是1952年建起的,从新化划一头,安化划一头过来,涟源划一头过来,新化的一些房子是徽派建筑,凡是没有这种建筑,一看就是湘西的吊脚楼和板房,就是还没“化”。三甲过去全是这种没有“化”的地,这也就是我们在蓝田,蓝田是属于这三个地方交界的中心,所以后来成为了县城的所在,我在那个地方生长了20多年,我们从小在那个地方见到的民风,极其的彪悍、极其的不正统,我曾经和我家乡的父母官吃饭,就给他们鞠个躬,说你能在家乡做官,在世界各个地方都可以做官。

我们新化人出门都要带扁担,因为山区出门有野兽,1958年以前有很多森林,下午4点以后就不敢出门,出门就带一根扁担,一方面是为了野兽防身,更多是他自身的那故蛮劲,看到对面来人了,扁担是这么横拿着,对面那个人,他本来也是竖提着扁担这么走,一看这边来了一个人,也这么横着走,两个人走到一起,就这么站着,不说话,比意志力,看谁最后让步。这种东西绝对不是湖湘文化,不是中原、不是儒家,就是我们那个地方原始的、本地的苗蛮文化,就是我们讲的梅山文化。

我小时候住的房子是地主的,后来分给贫下中农,有一个老太太70多岁,只要我们一坐在一起,就给我们讲梅山文化,讲梅山的武打。我们居民小组的小组长,她的丈夫是一个剃头匠,牙齿全部掉光,我们20多岁、30多岁的人,没有一个人能够从他的嘴里,把扁担挑出来,然后我们那么摆红白喜事,十次酒席有九次械斗,就是因为坐席位置排得不对。现在新化人还是能文能武,台下有几位我们的新化老乡,文章写得一流,还会武功,而我们那个地方,我小时候记得50年代的事情,其实都和这个有关,而这些东西的话,正好在我们湘中地区,形成一个地域性的交叉、吻合。

所以我的看法是,湖湘文化的秀才、乡绅,在受梅山这种传统文化、地域影响的农民一起,创建了湘军的创造力,所以曾国藩最喜欢的就是这种山民,这种古朴的山民,他认为是最好的士兵,这些士兵打起仗来不要命,而且确实从单兵战斗力来说,也是最强的,我到哪里看了这个以后,就深有感慨,我觉得这种文化的在地表的分界线,居然到现在还能看得清楚,今天在场的柳老师(注:柳肃,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什么时候到涟源去考察一下,它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东西;还有一个东西是湘中,指的就是我们的娄底地区,娄底是一个新的地区,因为现在重新命名,搞得我们这些搞历史的人非常头疼,现在说到湘军的主要将帅,主要在湘军中起作用的这些人物的时候,其实全是娄底的,就在青石埂那个地方,40几个人当中有31个人是娄底的,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这些人会集中在这里?一定是有原因的,当我们讲到大的湖湘文化的时候,刚才讲到曾国藩写的《湖南文征序》,那是一个大湖南的地理概念,在这个湖南里面,我们还有一个小湘中,还有一个是我们讲湘资沅醴、洞庭湖,是几个大河的概念,因为我是涟源的,我一定要推荐我的家乡,大家注意涟水流域。近代以来,我们这些先贤和涟水打交道,是在涟水流域,大家也要注意在研究的时候,在田野考察的时候,往这个细节考察,就是那一条发源于我们所谓的龙山地区的这条河流然后到湘潭、入湘江,其实并不很长的流域中间,但是这里出身的人,非常的重要,为什么?我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但是我希望能够因此研究者的注意,谢谢。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石凌炜]

标签:湖湘文化 王鲁湘 时间和空间的界线

人参与 评论

新闻图片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