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李兵教授:湖湘文化与湖南人的精神


来源:凤凰湖南综合

17日上午,“美丽长沙·我的家——外国人眼中的长沙”系列主题活动正式启动,启动式后,湖南大学著名湖湘文化专家李兵教授,向外籍人士讲解了长沙历史文化和湖湘文化精神,并进行了交流互动。以下是讲座部分内容摘

17日上午,“美丽长沙·我的家——外国人眼中的长沙”系列主题活动正式启动,启动式后,湖南大学著名湖湘文化专家李兵教授,向外籍人士讲解了长沙历史文化和湖湘文化精神,并进行了交流互动。

以下是讲座部分内容摘要。

湖南无论在面积,还是人口都不是中国最大的省份,经济也不是最发达的。长沙在中国的省会城市中也不是经济最好、最漂亮、最适宜居住的,尤其是大家在长沙生活之后能够感受到长沙的气候,想冷就冷,想热就热,但是这个恰恰就是湖南或者长沙这个省份、城市的特色所在,也恰恰是这样的条件、地理构成了特色的湖湘文化。湖湘文化既可以表现在湖南人的语言上,也可以表现在湖南人的性格方面,还可以表现在湖南人的为人处世方面。湖南人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找到一些原因。

其实国外对于湖南人早就有关注,这一本书是2007年哈佛大学出版的《湖南人与中国现代化》,是哈佛大学一名教授写的,他在研究中国历史时,尤其关注到了湖南人和湖南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影响。那么湖湘文化为什么会形成?

首先湖湘文化的形成与其自然地理有一定的关系。我们从湖南省的地图上能看到,北边是洞庭湖、是长江,从古代来说,湖南人要越过洞庭湖、跨过长江是一件困难的事,所以在古代,湖南人很少向北方发展。湖南东部是罗霄山,南部与广东接壤,是五岭,西边跟贵州、四川、重庆接壤,湖南基本是被围住的封闭内陆省份。生活在这里的湖南人还要遇到湘资沅澧四条江,把湖南分割成了五大块。古代湖南人要跨国这几条江也是很困难的。大家现在看到的橘子洲大桥,这是湘江有史以来第一座桥,1972年才建成。也就是说在1972年以前,湘江上没有一座桥。毛泽东是第一师范的学生,他经常坐船或者游泳来到岳麓书院,那么就遇到一个问题,衣服怎么过来?他是用油纸把衣服包裹住,一只手举着衣服、一只手游泳。

所以说,这些江河对于古代湖南人来说,是重重阻隔。不仅是江,湖南多山,能用于耕种的土地比较少。娄底紫鹊界现在在摄影师的眼中是很美丽的,但是换个角度,对于当地农民来说,这里不是漂亮的,因为要耕种这样的土地是很困难的。所以,湖南的地理环境闭塞,耕种的土地贫瘠,这是湖南的自然地理环境。

在湖南的地理环境里面,生活着怎样的湖南人呢?主要是移民。我们的土著几乎都在现在湖南湘西、贵州、广西、广东。由于战争的影响,湖南在秦汉时期,也就是公元前3-2世纪时期,出现了第一次人口迁移。原本生活在湖南的土著,由于工具的落后,被从北方、中原地区迁来的汉族人赶走。第二次是在南宋时期(12世纪),有北方战乱,大批的有文化、有钱的人逃到了南方,提高了湖南地区的人口素质。此后在元朝末年(14世纪末)、明末清初(17世纪中叶)再次因为战乱,使得外地人口迁入湖南。大量移民既引进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质,又带来了新的人种血缘基因,有力地促进了湖湘文化的发展。所以湖南在历史上是个移民居多的省份。

那么、湖南自然地理和人口特点的直接影响是,使湖南形成勤奋、拙朴、倔强、笃实的民风,即“蛮”的性格,用长沙话来说,就是“霸蛮”。我觉得大家生活在湖南,尤其生活在长沙,这两个字大家一定要学会。

湖南人不仅有这些民风,他们更多的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是在北宋,依托岳麓书院传播到了湖南,湖南人一方面保存下了民风、,儒家也带来了儒家的价值观、精神追求、以及对于世界的看法。这两者结合起来,使得湖南人在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纪慢慢地在中国历史上发挥出大作用。

这些人表现出来的是湖南人一种独特的精神,这种精神我们归纳为以下几个:

一、无所依傍的独立性。湖南人具有独立不羁、不肯调和、不轻易服人、无所依傍、浩然独往。

这张照片拍在1897年,里面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湖南人——谭嗣同,是湖南浏阳人。他是一个巡抚、也就是省长的儿子,他没有像其他子弟一样选择做官,他选择参加了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改革,即1898年清末的“戊戌维新”,他参加这项改革之后才做官。这项改革我认为有受到日本明治维新影响,想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谭嗣同参加的这次改革,在完全没有希望成功的时候,日本人找到他和另外两个参与改革的同伴,想为其提供政治庇护,避免清朝政府抓他们处死。但是谭嗣同拒绝了,他认为中国到现在还没有因为改革而牺牲的人,他说,“我不走,我要为变法而死”,表现出他的独立性。

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湖南人能与时俱进,不断吸收、勇于创新,在历代都表现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这一点我还是以岳麓山书院学生、历史上长沙人为代表。魏源是岳麓书院学生,他的伟大之处在于,首先提出中国人应该像西方学习。以前中国人总觉得自己是天朝,不需要像西方学习。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影响了很多中国官员。比如发起鸦片战争的林则徐,以及另一名岳麓书院学生曾国藩。曾国藩在中国开办了第一所近代化学校,他还与人合作派遣年纪很小的留学生到美国去。这些留学生生活在美国家庭里,从小学、初高中一直读到大学。魏源之后还有一个郭嵩焘,他是湖南湘阴人,(湘阴在古代属于长沙),也是岳麓书院学生,他曾经是中国第一个驻外公使。应该说,湖南人向西方人学习是走在前列的。

三、坚忍不磨的顽强精神。自强不息、坚忍不磨、不畏艰险的精神,这种精神“数千年古风未改”,从先秦到近代相沿不变。

这种精神我称之为霸蛮精神,与儒学联系在一起,在知识分子身上表现尤为显著。我们以曾国藩为代表,他在岳麓书院学习之后再去做官,他成为晚清以来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学家,他留下的《曾国藩全集》,字数超过一千五百万字,这在古代中国官员中是极为罕见的。所以一方面他是名知识分子,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湖南人霸蛮精神,他在与太平军的战争中,表现出打硬仗打死仗、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

四、追求功业的经世致用精神。经世致用是中国儒家的思维方式,更是湖湘文化的突出特征。

湖南人的经世致用精神是基于对现实生活的追求,与湖湘学派密切相连。湖湘学派讲求个体真实存在,要求满足个体的需要,使得他对现实生活有具体的追求,经世致用在湖南更多地表现为爱国。近代以来,湖南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并且焕发出一种勇于献身的奋斗精神。比如黄兴,他是湖南长沙人,他把自己毕生精力都投在辛亥革命上,他对于中华民国的建立有着非常大的贡献,直到现在他的墓地还保留在岳麓山上。他可以是说是湖南人经世致用精神的代表。

[责任编辑:石凌炜]

标签:湖南 湖湘文化 教授

人参与 评论

新闻图片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