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株洲:“动力之都”崛起“中国动力谷”


来源:济源日报

编者按: 日前,中国报业协会组织的“百家党报社长总编辑看株洲”大型采访活动在株洲举行,100多家来自全国的党报社长、总编、记者齐聚株洲,感受株洲这个城市的美丽和活力,触摸这座“动力之城”的发展脉动。

编者按:

日前,中国报业协会组织的“百家党报社长总编辑看株洲”大型采访活动在株洲举行,100多家来自全国的党报社长、总编、记者齐聚株洲,感受株洲这个城市的美丽和活力,触摸这座“动力之城”的发展脉动。

听株洲的故事,思济源的发展。株洲因工业而生,因工业而立,因工业而强;济源也因工业而生,因工业而立,因工业而强。两座城市虽然地缘不临,但却有着相同的“前世今生”——工业兴市,同样在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同样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透过株洲看济源,其产业升级、城市转型、城市管理的“蝶变”历程让我们震惊,也应该会让我们有所触动,有所启迪。

从7000人的小镇,到“一五”时期新中国在这里布局10多项重点建设项目。株洲工业的发展历史,就是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作为国家“一五”、“二五”时期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曾经生产出我国第一辆电力机车、第一枚空空导弹、第一块硬质合金等100多个工业产品。

依托传统积淀,提速创新驱动,轨道交通独树一帜,通用航空加快发力,汽车产业其势正劲,今日的株洲正依托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这三大动力产业,全力打造“中国动力谷”,奏响产业转型升级的最强音,让中国乃至世界为之侧目。

核心科技成就“中国动力谷”最强引擎

“动力之都”的动力强在哪里?不妨看一个细节:

2010年12月3日,京沪高铁试运行发车,犹如一道白色的闪电,在莽原上划出一道梦幻般的轨迹,这次列车运行时速达到486.1公里,再次刷新了世界铁路运营实验最高速。然而,你或许并不知道,在这风驰电掣的列车内部,使它达到如此高速度的强大心脏诞生于千里之外的一座城市——株洲,在株洲这座江南工业重镇,诞生了一个又一个高铁奇迹。

事实上,株洲是一座公认的“火车拖来的城市”。新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就诞生在株洲。如今,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排头兵——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简称“南车株机”),成为株洲的新骄傲。

数据显示,到2013年,株洲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41家,共实现工业总产值554.7亿元。其中,仅“南车株机”就实现销售收入232.75亿元。株洲的轨道交通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名片之一,是我国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去年株洲市申报的株洲国家轨道交通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以全国排名第一获批,全国首个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聚发展试点花落株洲。

据了解,目前,株洲正在大力实施“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及关键零部件创新发展工程”,打造国内外领先的干线电力机车、动车组、城市轨道车辆整机制造基地,开发中低速磁悬浮、储能式电力牵引轻轨车辆新兴业务,打造“中国动力谷”最强引擎。

铸造航空产业链抢食“通航盛宴”

航空发动机是航空产业的核心,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而株洲,正拥有着制造这些明珠的核心技术。

株洲是新中国“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六大航空工业基地之一,在中小型航空发动机、中小微型燃气轮机、航空机械传动等领域居国内领先地位,代表着我国中小型航空发动机领域的技术实力。由株洲企业研发生产的“玉龙”中小航空发动机,去年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依托这些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近年来,株洲正在开建通用航空城,航空产业体系日趋完善,整机制造、航空配套和衍生产业已经起步。

目前,山河科技、北航小蜜蜂、美国罗特威等一批整机制造项目,中航动力航空零部件制造、高精传动等一批航空配套和衍生产业项目相继落户。

今年1月,湖南省政府明确株洲为全省发展通用航空产业的中小城市,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建设湖南(株洲)航空产业示范园。建成全国一流水平的通用航空城,形成较为完备的“航空发动机+通用飞机整机制造+通航运营+配套产业+衍生产业”的航空产业链,正成为株洲抢食“通航盛宴”的战略实践。

战略性新兴产业磅礴崛起

“天下名瓷出醴陵”,当今与世界日用陶瓷十分天下、与世界电瓷电器三分天下均有其一,而醴陵仅仅是一个县级市。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醴陵一直是标杆。

从“传统特色”到“重点支柱产业,路该怎么走?

在醴陵经济开发区凤凰大道南段,一组陶瓷器皿外观的异形建筑群颇为壮观,让人联想到这座城市与陶瓷的千年情结。

这就株洲倾力打造的一站式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平台——醴陵•世界陶瓷艺术城。建成后的醴陵•世界陶瓷艺术城将集展览、创作、旅游、商贸、休闲五大功能于一体,建成全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陶瓷体验中心和陶瓷艺术设计中心。这足以看出株洲壮大陶瓷产业的决心和信心。

2012年,株洲市将“醴陵陶瓷”列为未来五年重点打造的5大千亿产业集群之一,加速推进陶瓷产业升级发展。去年,醴陵陶瓷产业产值达424.4亿元,占醴陵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3.9%;陶瓷产业增加值对醴陵全市GDP、财税收入、就业贡献率分别达到45.7%、32%和68.5%。

动力无限,活力无穷,株洲的产业升级不止于此。快速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样引领株洲工业经济加速增长,在众多经济指标中亦异常抢眼。

微软来了,惠普来了,株洲电子信息产业同样风生水起。中南最大的服装市场——芦淞服饰城,在株洲。芦淞服饰城已做到中南地区最大,拥有专业市场40家,汇聚国内外知名品牌4000多个,销售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场年成交额超过400亿元。

除此之外,新能源产业、新材料、健康食品医药产业磅礴崛起。2013年,株洲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294.03亿元,高于同期GDP 增速4.3个百分点。

【记者手记】无技术不产业

株洲,一个沿江(湘江),一个临河(黄河),地缘不临,人口悬殊,然而却因基因相同而面临同样的使命:产业转型升级。

株洲因工业而生,因工业而立,因工业而强;济源也因工业而生,因工业而立,因工业而强。

株洲有的,济源似乎也有。株洲引以自豪的,济源似乎也自豪过。

然而,今夕何夕?株洲领跑中部六省非省会城市,济源当下如何?

曾经,株洲作为老工业基地,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也有风光难再企业低迷的时期,但近些年来,株洲依托传统产业优势,加大创新能力,株洲工业厚积薄发,焕发出新的青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产业的兴衰始终主导着济源的“前世今生”。从上世纪60年代曾经闻名全国的“五小”工业,到洋洋洒洒的产业集聚,济源从来不缺工业奇迹。但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济源产业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水落石出”,“重多轻少”“老弱新小”的局面至今没有根本性改变;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较小、拉动能力不强、带动作用不明显。从产业竞争力来看,由于历史形成的产业发展惯性,我市“两高一低”产业结构正失去竞争优势。

将登太行雪满山,路在何方?株洲的路径选择颇有借鉴价值。

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关键技术的进步,老树难以发新枝,难言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没有核心技术的突破,很难催生新兴产业。依托传统优势,寻求科技创新与经济升级的结合点,整合核心产业链,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步伐;用关键技术的突破,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助力经济的转型升级,应该是济源下一步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石凌炜]

标签:株洲 动力 崛起

人参与 评论

新闻图片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