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湘西州委书记叶红专:大力实施精准扶贫 打好新阶段扶贫攻坚战


来源:团结报

湘西州作为全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长期以来受基础条件、发展要素、思想观念等因素制约,经济底子薄,基础条件差,贫困范围广、程度深,早日甩脱贫困帽子、实现全面小康一直是全州各族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进入新

湘西州作为全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长期以来受基础条件、发展要素、思想观念等因素制约,经济底子薄,基础条件差,贫困范围广、程度深,早日甩脱贫困帽子、实现全面小康一直是全州各族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州上下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扶贫开发、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以及省将我州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等战略机遇,提振信心,全力攻坚,农村柑橘、烟叶、茶叶、百合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全面进步,彻底解决了农村温饱问题。去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湘西州视察,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重要指示,为我州脱贫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通过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视察湘西州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回顾总结过来扶贫工作经验教训,以及前段开展“精准扶贫”试点建设实践,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主要依赖“输血式”扶贫,而不从实际出发、不对接市场、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不注重精细管理的扶贫方式方法,是不可复制、不可推广的,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做好新时期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必须根据本地贫困状况,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注重市场导向, 尊重群众意愿,坚持扶贫开发与新型城镇化、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互支撑、相互带动、相互促进,以产业扶贫为核心,以老百姓增收为目标,着力在思路目标、 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创新管理、资金投入、责任考核等六个方面突出“精准”,因地制宜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保障基本民生,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州上下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把打好新阶段扶贫攻坚战作为最重要的战略任务、最宏大的民生工程、最紧迫的政治责任,积极探索“区域发展带动扶贫攻坚,扶贫攻坚促进区域发展”的新路子,更加有力有效地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

一、围绕精准扶贫,做到“三个瞄准”。理清目标思路是实施精准扶贫、打好新阶段扶贫攻坚战的先决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工作重点,切实做到“三个瞄准”。一是要进一步瞄准扶贫主要目标。到2017年建州60周年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500元以上,贫困发生率减少到15%左右;到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00元,贫困发生率控制到4%以内,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10万人以内,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二是要进一步瞄准扶贫重点地区。坚持把凤凰腊尔山、保靖吕洞山、古丈泸溪吉首红土壤带、永龙大界4个中高海拔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100个重点移民村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针对基础薄弱村、边远特困村、库区移民村、产业空白村、人口空心村等不同特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整村推进”,努力做到“扶持一片、脱贫一片,扶持一个村、脱贫一个村”。三是要进一步瞄准扶贫重点对象。落实“一家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要求,精准识别贫困对象,逐村逐户登记造册,实施分类帮扶、跟踪服务。对有劳动能力和开发条件的低收入群体,主要采取开发式扶贫,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对鳏寡老人、“两后生”孤儿、因灾因病因残致贫等特殊贫困群体,主要采取救济式扶贫,实行社会保障兜底。

二、突出扶贫重点,抓好“三件大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结合实际发展生产、切实保障公共服务、真真切切让下一代接受教育”的重要指示要求,从大处着眼、细微处着手,扎实抓好扶贫开发三件大事,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让贫困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一是要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宜商则商,围绕“园、企、社、水、路”五个字做好产业发展文章, 重点抓好柑橘结构调整和品质提高,抓好茶叶、百合基地夯实和品牌营销,大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积极发展油茶、杜仲产业和湘西黄牛、黑毛猪等特色养殖业,提高特色产业开发效益,尤其是着力抓好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乡村游,促进农村贫困群众就地就业和增收致富,努力让所有贫困村都有脱贫致富支柱产业覆盖,促进农村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创业创收。二是要统筹保障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有效整合各种扶贫资源,实施好乡村道路和机耕道、农田水利及安全饮水、电力保障、危房改造和卫计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农村社保体系建设等八项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工程,推动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整治“六到农家”, 有效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三是要加快农村教育发展。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帮扶力度,调整边远贫困山区学校布局,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完善全方位帮困助学体系,从源头上打破贫困“代际传递”,让贫困学生不输在起跑线上,同时大力实施农业适用技术和劳务技能培训,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让农村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

三、创新扶贫方式,搞好“三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开放意识来推动扶贫工作和在扶贫工作上运用开放政策”,“要靠市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这深刻揭示了扶贫开发要尊重经济规律,服从市场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必须创新方式,用改革开放和市场办法着力破解当前贫困“单项扶贫措施难以奏效,常规工作手段难以改变”的困境。我们要坚持跳出农村抓扶贫,搞好“三个结合”,不断创新扶贫方式,努力拓展扶贫开发新途径。一是要把扶贫开发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结合起来。坚持市场导向,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大户发展,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走出一条市场化脱贫致富的新路子。二是要把扶贫开发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着眼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为切入点,让有能力、有愿望的农民加快转化为市民;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带动进城务工农民入园就业; 围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加快旅游风情小镇、乡村游精品线和特色村寨建设,让农民不离乡土就业创业,走出一条以城带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三是要把扶贫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实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深入推进以退耕还林巩固、生态公益林建设、石漠化治理、全民植树造林等为重点的“绿色湘西”工程,加快农村能源建设,稳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靓丽城镇、美丽乡村,走出一条可持续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四、立足长效扶贫,完善“四个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贫扶到家”。我们要重点在四个方面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为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提升扶贫实效提供强有力保障。一是要健全和落实结对帮扶机制。坚持新提拔干部必须具备扶贫工作经历制度,大力推行“单位帮扶到村,干部帮扶到户”的结对帮扶工作制度,帮助贫困农户有针对性地制定脱贫计划,落实帮扶措施,做到每村一个扶贫规划,每户一本帮扶台账,同步实施产业帮扶、教育帮扶、文明帮扶,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二是要健全和落实整合投入机制。整合涉农资源,统筹安排项目和资金,使有限扶贫资源集中投入到最急需的地方。改革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制,推进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建立健全扶贫项目资金监督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要健全和落实基层治理机制。加强服务型基层组织建设,主推权力下放、重心下移,有效整合乡镇站所行政权和执法力量,健全合理提高乡镇、村工作运转保障标准和干部经济待遇制度,确保基层有责理事、有权管事、有钱办事,真正实现产业发展等工作“村为主”。按照城乡同规划、设施同建设、产业同推进、环境同整治、事务同管理的“五同”要求,深入推进城乡同建同治,进一步建立环境治理有效机制。四是要健全和落实绩效考核奖惩机制。科学整合重要考核事项,统筹考核管理和结果运用,特别注重建立“户有牌、村有册、乡有簿、县有备案”台账式扶贫管理制度,组建由上级主管部门、本级相关部门及有关社会组织参加考核队伍,对扶贫工作进行综合评价。严格实行奖惩制度,真正让实绩突出的干部有位置,让干得好的干部实惠多,形成全州上下真抓实干、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实施精准扶贫,打好新阶段扶贫攻坚战,既是党中央的要求,也是全州各级各部门的历史使命;需要上级和各界的关心帮助、大力支持,更需要全州上下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们要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全力打好新阶段扶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在武陵山片区率先发展、率先脱贫,力争到2017年建州60周年时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面小康。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黄秋霞]

标签:扶贫 湘西 大力

人参与 评论

新闻图片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