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寂寞思想者李泽厚:忆长沙忆故乡


来源:凤凰湖南综合

李泽厚(资料图) 李泽厚,中国湖南长沙宁乡人。著名哲学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等多所大

李泽厚(资料图)

李泽厚,中国湖南长沙宁乡人。著名哲学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

20岁成名开创实践美学

李泽厚是湖南人,生于1930年6月,曾就读于湖南省第一师范,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从北大毕业后,李泽厚进入社科院哲学研究所。他随即参与了美学大讨论“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论战对手是已经声名显赫的朱光潜、蔡仪等人。此次论争使他名声大振,开创了中国美学的一大派别:实践美学,此时他才20多岁。在他之后,以如此年纪在学术界确立地位的事几乎再未发生。

1976年,在简陋的地震棚里,李泽厚完成了《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书出版后首印达3万册,是当时卖得最好的哲学书。

1978年后,美学成为了解放思想的助力。蛰伏多年,李泽厚的哲学、美学、思想史著作相继出版,兼具思想与文字之美的严肃学术著作竟卖出了数十万册,创下一个纪录,让他获得了那个年代一个学者能获得的最高声誉。

1988年,法国国际哲学院无记名投票,选举3位当代杰出哲学家,李泽厚当选。

60岁出国寂寞并思考着

1992年之后,李泽厚去了美国。居住在科罗拉多州的博尔德。

1995年,他与刘再复的谈话录整理成了《告别革命》一书,在香港出版后引发了广泛争议。李泽厚曾经是革命的积极支持者,“文革”中期之后开始“告别革命”。

李泽厚曾总结说,最近二三十年中国社会有过四热:美学热、文化热、国学热、西学热。如果我们作一粗疏划分,前两热可以归属思想,关心现实;后两者大致偏重学问,旁观时局。而以他那种哲学性视角、提纲式写作,自然是将“被淡出”的思想家。更为重要的则是,无论思想还是学术,大众根本已是冷眼相看的,现在,经济收入、物质生活才是主流了。文化英雄,于此绝迹。

身在异域,异常寂寞。他最后定居于科州小镇博尔德。美国“没什么人知道我”。

好在每年还是能回国一次,短则一个月,长则半年,见见朋友看看书。用他的话说,在他的思考中,“尽管不一定都直接说出,但实际占据核心地位的,大概是所谓‘转换性创造’的问题。这也就是有关中国如何能走出一条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的问题……”

文化旁白

对一个人的追寻

2010年6月13日是李泽厚先生80华诞。一位学人的生辰,引发各界关注,则此人之影响,概可想见。回顾其学术风格,以一语作结:雅俗共赏是此君。

李泽厚少年得志,然而,他“但开风气不为师”,数卷著作抛出后,飘然远行,引无数人追寻足迹,一至于今。采访中得知,此追随队形首尾相接,竟贯穿文坛如许年,一些名头甚盛者,其学术之最初发端,也多归入斯人门下,令人惊叹。

相信有无数人亦如笔者般,曾对李泽厚手不释卷,于青灯之下寻行摘抄,因为李泽厚之魅力,不仅在于思辨,亦在于文采。回望李泽厚之学术成长史,要点有二:不畏大腕盛名,不蹈常人旧路。他以叫阵前辈朱光潜而跃上文坛,此后又与蔡仪等大腕相征战,车轮大战,愈斗愈勇,令无数人瞠乎其后。待将“人”之理念、“实践”范畴引入美之系列思考,一时山鸣谷应,和者甚众。如此,则李泽厚“开山”之功,功不可没。

常言,“君子之泽,三世而斩”,李泽厚之“泽”,却使几代人受惠。简言之,深刻识见,诗意表述,淡泊为人,此三点,似可为李泽厚“贴签”。

放目文坛学苑,多少人,原本会有大成就,却应酬交际,争名于朝,争利于市,而视学术为畏途,孜孜只求为文化仆从,生怕门前冷落车马稀,生怕座下弟子粉丝无多,生怕板凳要坐十年冷。于是,煊赫于一时,衰落于长久,醒悟之时,年已迟暮,尚何言哉!

李泽厚则始终一纯粹学人,以学术始,以学术终,做大学问,具大影响,可为镜鉴。当然,如此之人,亦自有大课题、大困惑。他,名满天下,仍在追寻、追问。我们追寻的是他这个人,他追寻的是永恒的“人”的理念。

谈故乡

李泽厚曾为一本有关长沙的诗文书法作序,在序中他写到:“我虽是长沙人,对此想来想去却想不出什么可以说的。当然,我至今还想念长沙,还鲜明记得1946至1948年经常由左家垅渡河到长沙市的好些情景:黄昏日暮,坐一苇摆渡,风起时随大浪浮沉起伏,摄人心魂,和饿着肚皮站在各书店看书一整天……

当时,是在第一师范读书,思想是越来越左,醉心于《西行漫记》《历史哲学教程》之类的书,自以为革命正宗,根本瞧不起储安平和《观察》。现在想来,实在幼稚。但尽管思想激进,自己的“小资”情感却又仍然非常浓厚,有着各种各样的朦胧的憧憬和期待,期待着钟情、恋爱、欢欣……可又什么也没真正发生和得到。回想起来,自己这方面的胆量实在太小。如今时过境迁,人不我待,也莫由追悔,无可如何了。

长沙,那教育会坪,那文运街口,那国货陈列馆,那银星电影院,那90年代我两次回长寻找过的旧石板路,那‘淡淡的三月天,杜鹃花开在山坡上,杜鹃花开在小溪旁’的歌声,它们随伴着那时的艰难岁月,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给我以温柔和慰藉,苍凉和感伤。”在淡淡的感伤中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黄秋霞]

标签:李泽厚 思考 耄耋之年仍

人参与 评论

新闻图片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