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公益创业教育“叫好不叫座”?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前,记者走进我国最早推行公益创业教育的高校之一——湖南大学,深度解读一个被公众误会已久的词:公益创业教育。在湖南大学,“公益创业学”、“生涯规划发展”等必修和选修课程,正在上万名学生中开展,但这仅仅是湖南大学公益创业教育的一个方面。

中国公益创业者训练营学员在做案例分析。王元成 摄

捐款、献血、捡垃圾……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公益”。但公益能与创业结合起来吗?公益创业是不是就是做慈善?公益创业教育又是怎么一回事?

公益创业在国外已经流行近20年,但大多数中国人对于公益创业和公益创业教育知之甚少。即使在高校,大多数人对此也很陌生。

日前,记者走进我国最早推行公益创业教育的高校之一——湖南大学,深度解读一个被公众误会已久的词:公益创业教育。

公益创业发展潜力巨大

如果把开发中国的社会公益资源比作挖井,这口百米深井现在或许才挖了3到5米,越来越多的资源正在深处等待人来挖掘。未来10年、20年,社会最需要的是公益创业家。

6月18日,长沙,摄氏37度。在长沙街角一栋写字楼里,25岁的彭超满头大汗,他正忙着进行他的一个项目:废旧报纸兑换绿色小植物。

2009年从湖南大学毕业后,彭超就致力于他的公益创业之路——心慧计划,其中包括创建心迷俱乐部、双翼青年职业发展服务中心和可友网长沙爱心社等公益机构。废旧报纸兑换绿色小植物正是可友网长沙爱心社的一个项目。

“从6月5日开始,我就一直在忙着做这个项目,已经设了21个点了。”彭超说,他们深入到大学宿舍、社区和写字楼进行废旧报纸兑换,目前已经收到500多公斤废旧报纸,另外,他们还与湖南省教育厅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合作,推进一项残疾人就业培训项目。

像彭超这样,湖南大学学生创办的公益组织和企业已经有54家。他们走上公益创业之路,得益于湖南大学从2006年起推动的公益创业教育。

何谓公益创业?

湖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唐亚阳教授说,公益创业也称社会创业,是强调社会责任的创业,它拓展了创业的含义。开展公益创业,不仅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在社会公益事业中就业的机会,而且可以推动社会公益事业更好地发展。

“公益创业更注重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目的是使社会效益最大化,而商业创业则注重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唐亚阳说。

专家介绍,公益创业的产生,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第一,强调创业的公共利益导向性,弥补了市场经济的不足和缺陷。第二,顺应社会组织演进边界模糊化趋势。

目前公益创业主要有4种类型:一是创办和管理非营利组织,如慈善公益基金会等;二是创办和管理兼顾社会利益的营利性企业;三是非商业性的志愿公益活动等,如在高校中,举办学术报告、科研竞赛、创业竞赛、自主设计、社团或沙龙的组织管理等;四是产学研混合型。例如,斯坦福大学将校园智力成果产业化,硅谷在20世纪下半叶崛起。

投身公益创业、2009年毕业的刘玄奇说:“在国外,公益创业的全职就业率已经占到了社会的10%,从业者也有可观的经济收入,是一个正常的职业。连美国总统奥巴马竞选前都会去拜访NGO(非政府组织),为什么?因为他们的队伍很大,并且很有社会号召力和影响力。”

有数据显示,我国的社会捐款数最多的一年是2008年,才1000亿元左右,当年的GDP是30多万亿元,社会捐款占GDP的比例不到0.01%,而这一比例在美国早就超过了2%。美国公益组织超过120万家,而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只有49.2万个社会组织。

刘玄奇所在的长沙滴水恩公益创业发展中心就是一家社会企业。4年里,该公司从益创培训中心到滴水恩学院再到中国公益创业者训练营,共计开展培训20余期,讲座30余场;接受培训学员超过600人,学员遍布中国10余个省市,年龄从18岁到54岁不等;累计支持创建了20多个公益创业项目,其中包括湖南大学德鲁克管理学社、郑州青花艺术发展中心、天益环保社、为湖南而教、深圳大学公益创业协会等有影响力的项目。

“公益创业的成功率远远高于商业创业,在大学生中应该倡导公益精神,尤其是那些热衷于创业活动的大学生,应该鼓励他们进行公益创业。”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湖南大学中国公益创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汪忠说,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省份是浙江,也只有4%,全国的平均水平在2%左右,但公益创业的成功率普遍在60%左右,有的甚至达到了80%。

汪忠表示,究其原因在于,商业竞争有排他性,你死我活;公益创业目前竞争性较低,更多的是共同呵护发展,而且,公益创业的投入热情与成功是成正比的。如果把开发中国的社会公益资源比作挖井,这口百米深井现在或许才挖了3到5米,越来越多的资源正在深处等待人来挖掘。未来10年、20年,社会最需要的是公益创业家,公益创业对大学生来说是全新的道路选择。“不过,公益创业教育目前在我国刚刚起步,大多数人对公益创业不了解,因此,亟待大力推动公益创业教育。”汪忠说。

公益创业教育:高教发展新趋势

公益创业教育可以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乃至文化传承相结合,甚至上升为与大学的整个使命的有机结合。

2006年,湖南大学率先在全国开展公益创业教育,他们不仅培训了一批师资,出了教材《公益创业学概论》,还纳入教学计划,先后作为选修课和必修课在大一、大二上万名学生中开展,学校越来越多的学生投身到公益创业中去。

唐亚阳说,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将就业的目光投向自主创业。但是,受社会和自身条件等因素的制约,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成功率并不高。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创业更难的问题,需要改进目前的学校教育方式,而加强公益创业教育不失为一种好方式。

“高校公益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产学研的高度统一,也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拓展现代大学的功能定位。”唐亚阳说,“之所以说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于公益创业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思想。大学的最高目标和价值取向,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大学生,培养胸怀天下、关注民生、能够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栋梁,而不仅仅是培养学习了一些知识的学生。此外,它还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和手段。”

在汪忠看来,公益创业教育将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他认为,第一代大学是11世纪欧洲教会衍生的教学型大学;第二代大学是研究型大学,以1810年创立的柏林洪堡大学为标志;第三代大学是创业型大学,以斯坦福大学为标志(斯坦福大学所在的硅谷,1998年的产值大约相当于当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4)。“今天的大学,大多数还是教学型和研究型大学,未来必将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向创业型大学发展,而公益创业教育又是创业教育的继承和发展,是创业教育的升级版,可以说,公益创业教育将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汪忠说。

汪忠表示,这种趋势在国外大学已经得到体现,公益创业教育在国外已经有20多年历史,并进入了西方著名大学课堂。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成立只有10多年,却已经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公益创业家。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等著名大学,都已开设公益创业课程。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至少有30个商学院教授公益创业课程。世界著名的大学,如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以及牛津大学等都开设了相关的研究中心。“但在我国开展公益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高校不是很多,除了湖南大学,还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少数几所高校。”

湖南大学之所以最早在全国推动公益创业教育,就是基于对大学发展趋势的一种把握和对当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唐亚阳曾长期主管学生工作,他说:“我越来越觉得我们的大学教育少了点什么。”

许多企业负责人告诉唐亚阳,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很聪明,思维活跃,专业水平较高,外语水平也不错,不过,与原来的大学生相比,自我性太强,社会责任感弱了。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不少人在工作当中,稍微有些不如意,便甩手走人。

“我常在想,高校究竟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我们现在人才培养是不是出问题了?”唐亚阳说,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但现在很多现象,像大学生竞争力不如农民工、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博士生自杀率越来越高等,至少说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弊端,部分失效了。

唐亚阳表示,重点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善于学习而且要努力实践,不仅具有创新创业精神,而且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可以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更应该创造丰富的精神财富,不仅能够给自己创造价值,而且还能为他人和社会创造价值。他认为,公益创业教育可以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乃至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甚至上升为与大学的整个使命有机结合。

社会呼唤兼具公益与创业精神的人才

公益创业教育推进了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更符合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促进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高。

在湖南大学,“公益创业学”、“生涯规划发展”等必修和选修课程,正在上万名学生中开展,但这仅仅是湖南大学公益创业教育的一个方面。

湖南大学团委副书记韩峰告诉记者,从2006年起,湖南大学开始构建“公益助学+就业+创业”的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校公益创业教育模式。内容主要包括加强对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的指导,坚持公益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公益创业实践相结合;注重公益创业教育课程及公益创业教学体系建设,成立专门的公益创业教学团队,推广公益创业教育课程;鼓励现职教师或选派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公益创业实践。

此外,学校还设立公益创业教育项目,成立公益创业研究机构;加强对公益创业教育的领导,成立了“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专家顾问委员会”、“大学生公益创业指导中心”等机构,专门负责大学生公益创业各项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帮助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活动。

王爱丽是湖南大学数学专业大二学生。她告诉记者,进入大学后,她发现学校师生投身公益事业的氛围特别浓厚,她在这种氛围影响下,也加入了学生公益社团——湖南大学彩虹助学协会,现在还是该协会的会长。

王爱丽介绍说,彩虹助学协会现在有会员319人,主要开展3个方面的公益活动:一是周末支教,与长沙市望城区真人桥希望小学孩子进行一对一辅导,每个学期有6周时间。二是对长沙市郊区、社区农民工子女开展义务辅导,三年里已经辅导了180多人。三是暑期支教,社团在湘西自治州和怀化市等地确定了9个点,每年辅导学生100多人。大家还通过书画义卖等创造基金,去年筹集资金9000多元,资助了38名贫困学生。此外,大家还发动班级对点资助,目前,湖南大学有38个班分别对口资助了38名学生,直到他们大学毕业。

王爱丽说,在社团活动中,大家不仅锻炼了开创事业的能力,还体会到对社会贡献自我价值的幸福和快乐,大家社会责任感都有了提升。

在开展公益创业教育的影响下,湖南大学师生参与公益创业实践人数超过了80%。湖南大学109个学生社团中,像彩虹助学协会这样的公益社团就有50多个。韩峰表示,湖南大学公益创业教育7年的实践,让他深深地体会到,公益创业教育推进了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更符合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促进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高。

公益创业教育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毕业生的社会公益精神与自主创新创业精神,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根据湖南大学的统计,经过该校试验区培养的学生,就业率高达98%,高于学校的平均水平91%;学校自主创业人数,2013年比2012年上升了4.9%,一批具有担当精神的公益创业典型涌现出来,如毕业于湖南大学的研究生王翠,成立了一家环保科技公司,公司已获得3项专利,同时正在申请多项专利。此外,像愿景废旧物品回收有限公司、长沙创享环境保护有限公司、湖南省湘水环境科技工程有限公司、长沙高新开发区仪奇测控技术有限公司、长沙宇凊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一系列兼顾社会公共效益的高科技型社会企业,也都是湖南大学毕业生创立的。

公益创业教育为何难以推广

公益创业教育之所以难以推动,根本原因在于,公益创业教育是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导向型的教育,与现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及价值取向格格不入。

尽管公益创业理念已经走进大学,并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探索和推动,不过,国内推动这一教育理念的高校凤毛麟角,已经在做的高校也觉得困难重重。原因何在?

作为最早在湖南大学提出和推动公益创业教育的一名普通老师,汪忠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年公益教育创业教育,让我想起贾岛的一首诗——‘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其中,让汪忠最感困难的是整个社会对公益创业教育内涵的不理解,观念和意识还不到位。刚开始时,有人甚至冷嘲热讽说,现在就业都难,还搞什么创业,何况是公益创业?

“中国人很喜欢从字面上去理解含义,很多人简单地把公益创业理解成做慈善,目前,没有接触公益创业的人恐怕都会这样理解。”汪忠说,或许应该把它翻译成社会创业可能更好,因为公益创业也需要回报,这样才能生存,但它更加注重社会利益。他认为:“一味强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不现实的,也不可能壮大中国的公益事业。”

汪忠表示,目前国内高校做的少、议论的多,参与的少、旁观的多。“很多做公益的人,经常被挂靠到道德标准上去了,人们对公益事业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在他看来,中国公益创业教育研究才刚刚起步,多数学校对公益创业还比较陌生,学生也觉得新奇,师资、机制、经费的问题不好解决,还需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公益创业教育模式。不过他坚信,公益创业教育现在是“丑小鸭”,但10年后,必将变成“白天鹅”。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有志于公益创业的大学生,也面临社会认同度低、缺乏成熟完善的项目管理执行模式、缺乏宽松的注册条件等困惑。

不过,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大的困难还是在于它要求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作出变革。唐亚阳表示,公益创业教育之所以难推动,根本原因在于,公益创业教育是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导向型的教育,与现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价值取向格格不入。

他认为,我国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分数+技能”型,教书育人两张皮,而对教师的评价,又只是看发了多少论文、有多少项课题,而不是看能不能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这导致很少有人愿意去关心和推动公益创业教育。如果要真正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把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融入到教育、教学环节和课程里去,就需要作出深度的、系统性的变革,而不是加减几个学分的问题,这个难度很大。

唐亚阳说,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某种程度上说,存在着社会责任感欠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待人接物和社会适应能力欠缺以及抗挫折能力欠缺等问题,这些问题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挑战。他说,《教育规划纲要》和十八大报告都把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说明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变革,而公益创业教育,或许能给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供一些启示。

相关观点: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 汤敏:

中国的公益慈善需要大批年轻人,应该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在大学里推动社会企业创业的启蒙教育。即使企业家真正下海从事公益了,还要有一大批年轻人愿意跟着。像社会创业的启蒙教育这样大规模的基础性工作,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 袁岳:

零点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模式是要在普通的大学生中鼓励和凝聚青年力量,尝试更多的社会服务与社会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与强化自己的公益热情,锻炼提高公益技能,形成与壮大新一代的公益人才群体,让更多的受过较好教育的青年人才把公益服务与公益就业当成常规的职业与值得投入的职业领域。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 李家华: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当代大学生将要担当的社会责任,这就是要建设一个和谐的、进步的、文明的社会。公益事业是一个必然的社会目标,如果大学生在创业的时候就能建立社会公益、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的理念,我觉得他们将在精神上站上一个高点。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黄秋霞]

标签:公益创业教育 叫好不叫座 人才培养模式

人参与 评论

新闻图片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