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凤眼观湖湘|常德打造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让雨水得到安放


来源:凤凰网湖南综合

检验一座城市够不够现代化,一场大雨足矣,“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

导读:检验一座城市够不够现代化,一场大雨足矣,“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

撰文|向云

摄影|庄德通 谭丽平

编辑|沐新 暮云

正文共2456个字,预计阅读7分钟▼

2017年6月的那场暴雨,成为检验常德这座海绵城市建设的试金石。

数据显示,湖南遭遇10年一遇的暴雨,多地内涝。其中的一天,6小时内常德城区累计降雨量达93毫米,但常德城区安然无恙。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018年,海绵城市三年试点建设已进入收官阶段,将迎来终期考核。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16大试点城市之一,常德常德在这场严酷考试中会交出怎样的答卷?

6月27日,行走在常德市内湖畔边,景色怡人。

“特殊”景观草坪成排水利器

“一到下大雨,出门必须穿雨靴。”67岁的肖女士家住常德芷兰居小区,说起4年前入住的状况,她不停摇头,“家里就湿漉漉的,路面经常严重积水,有段时间还全是泥浆”。

但如今,环顾焕然一新的社区,肖女士非常满意:“下再大的雨也不会积水了”。

同一小区的超市老板向先生对此有同样感受,他在小区开店数年,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进入小区之前,每次下雨都会有商品货物因受潮发霉而无法出售,每年损失金额2、3万元。

芷兰居建成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是常德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改造项目之一,于2017年全面完工。

而在常德海绵办工程组副组长吕志慧印象中,关于这个老旧小区,过去每年都会有十几条投诉,主要涉及房屋潮湿渗水和积水问题,自从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入驻以来,再也未收到过,变化明显。

现在的芷兰居小区楼房墙壁上仍依稀可见过去积水时留下的及腰深的水渍,还有外墙上斑驳的霉变墙皮。

但全新的芷兰居有着干净整洁的柏油路面,整齐划一的生态停车位,还有大量的绿化草坪。

有趣的是,草坪除了给居民在视觉上提供景观享受之外,还有关键而隐秘的作用:生态过滤。

吕志慧向凤凰网湖南透露,“此草坪非彼草坪”,在这里,外观普通的景观草坪实际是一项专类工程设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雨水花园”,其原理是在地势较低区域种植各种灌木、花草以及树木等植物,通过更换人工配比的土壤和植物的过滤作用,达到净化雨水减小径流污染的作用。

“雨水花园”原理资料图。其原理是在地势较低区域种植各种灌木、花草以及树木等植物,通过更换人工配比的土壤和植物的过滤作用,达到净化雨水减小径流污染的作用。

“雨水花园”是模仿自然界雨水渗透功能的现代风景园林发展方式,也是一种运用生物滞留原理的旱地生态系统,维护成本较低,但效果显著。

老西门的重生

四季花街、情景水街、二十四桥街、常德历史文化街。现在的常德老西门已晋升为国家级文旅创商业综合体,古老的护城河从市井穿过,逐渐被赋予越来越重的商业生活气息。

曾经,这里是一片逼仄的棚户区,拥挤的老街区,护城河被加上了盖子,成了一个巨型“排污下水道”,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垃圾淤泥堵塞导致水体变小,臭味难闻。

老西门的蜕变实际从2014年开始,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落地前,护城河修复治理工作便已展开,期间恰逢常德老城区棚户区改造,海绵城市建设与之同时进行。

改造项目的第一步从揭开河面上的盖子清淤、恢复水体开始,这一过程进行了4年。

第二步为截污处理,为解决此区域的生活污水排放问题,施工团队在老城区的两旁放置了两条地下管道,护城河两侧的居民区废水将通过这两条管道集中排放后,引流至污水处理厂,解决生活污水排放问题。

治理后的护城河,可缓解老城区的雨水滞留问题,干旱期还可取水浇灌沿途范围内的景观绿植。护城河水变清,水体变宽,蓄水和排水能力大幅增强,变成了一条有“弹性”的实用性景观河。

老西门的护城河,拥有1800年的历史。

“常德是个水城,护城河拥有1800年的历史,在老西门流域的改造上,建设队伍以恢复水体为主。”建设方天源住建公司的副总经理龚德秋告诉凤凰网湖南,护城河的治理规划,主要根据70年代的水系结构来进行复原,恢复的也是历史记忆。

复原后的护城河,依托曾经对常德特色建筑和人文印记的特色,使穿梭其间的人能够真切感受到时空的变迁和文化的映射。

如今,老西门以其优良的水系和极富设计感的建筑物,文墨气息浓重的社区文化,成了海绵城市建设的亮点之一,老护城河畔也成了常德市民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6月27日,德国风情街,如今是常德市民的一大休闲娱乐场所。

生态过滤让雨水得到安身之所

常德海绵城市建设的另一亮点,则在德国风情街。

2015年,常德市成功入选中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德国风情街也成为了常德海绵城市建设标志性亮点项目之一,其设计充分体现了源头减排和末端治理的理念。

这是一个无市政管网的区域,整个街区的雨水分区后,全部通过地表不同景观效果的开放式明沟进行收集,然后充分利用现有的滨河公园绿地、泵站及生态滤池进行过滤排放。

德国汉诺威水有限公司常德代表处负责这一区域的海绵城市建设及维护,其总经理杨昶介绍,目前,风情街旁的穿紫河全线共有8个泵站及生态滤池,流域被划分为8个板块对应8个滤池进行污水处理,污染的雨水会先进入沉淀池,初步沉淀处理后,重金属以及杂质将被吸附和净化,才会通过生态滤池,最终注入穿紫河,实质上是双重处理。

收集、调蓄、净化雨水,由尼古桥泵站的生态滤池、以及滨河景观带设置的海绵城市元素净化处理后排入穿紫河补充水源,这就是德国风情街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果,雨水不用通过地下管网便能达到80%以上的回收处理。

“中国的排水管都偏大,若除去雨水占据的部分,常德的地下管网是完全够用的。”常德海绵办工程组副组长吕志慧说,“将所有的雨水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打造的地表处理系统直接排放至河流,减轻了地下管道压力,维护成本也更低”。

据了解,过去常德有32个区域经常发生内涝,海绵城市项目建设至今,这些区域的问题已完全解决。

若今后城市建设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理念,相比建设大型地下调蓄池、大规模改造雨水管线等方案,多添置一些“海绵体”反而更具可行性。

“地面上看不到的,才是一座城市的良心所在。”吕志慧十分认同这句话,他说常德在2008年便已开始城市水系统综合治理,还曾给城市管网做全面“B超”,“海绵城市不是为了海绵而海绵,而以解决民生为主”。

近年来,常德一直致力于打造海绵城市建设品牌。除建立常德海绵城市技术示范基地外,还将建立国家海绵城市论坛,组建海绵城市技术研究院,发展论坛经济等,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常德力量正在逐步形成。

[责任编辑:张桂琪]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新闻图片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