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天才作家”李娟:耕种于荒野


来源:凤凰网湖南综合

筹备近三年,李娟带来了新作《遥远的向日葵地》。和其他作家不同,李娟不写人物传记,也不写千万人书写过的城市生活,她把目光聚焦遥远的边疆,书写艰苦环境下令人动容的边疆风土人情。

3月30日,长沙梅溪书院,李娟与读者面对面。图/实习生 杨佳霖摄

凤凰网湖南讯(文/杨雪 甘雅婷)筹备近三年,李娟带来了新作《遥远的向日葵地》。3月30日,长沙梅溪书院,她与读者面对面。

作为近年中国文学圈崛起的新星,李娟极少参加这类线下活动,较少接受媒体采访。倒是她在网络上不时更新,公开她的新文章,记录生活琐事、旅途留影。

和其他作家不同,李娟不写人物传记,也不写千万人书写过的城市生活,她把目光聚焦遥远的边疆,书写艰苦环境下令人动容的边疆风土人情。

她不做作,不模仿,不编造,只书写着自己身心感受到的事情。

文字清新、质朴、有灵气,这是大多数人对她的评价。在这样一个书籍流行化、同质化的时代,在畅销的标签之外,她的文字带给了读者别样的体验。

很奇怪,李娟曾说她是一个很浮躁的人,但在与读者交流时,她给人的感觉很安静,平静。 

李娟在读者见面会现场。图/实习生 杨佳霖摄

“我很高兴我自己是一个写作者”

初次见面,李娟人如其名,给人的感觉同她的名字一样普通、平凡,通过阅读她的书之后,很难想象她小小瘦瘦的个子里竟然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与未知。

她似乎不属于“讨人喜欢”的那类被采访者,不会抛出惊人之语,也不会刻意迎合,大多的时候都很腼腆和安静。

出生于新疆,生长在四川的李娟曾经在阿勒泰山区生活,跟着母亲做过裁缝、卖过小百货,与牧民一起转场。她到过乌鲁木齐打工,做了一年多流水线工人。她还当过编辑和文案,在行政机关工作多年,辞职后专业写作至今。

还是个八九岁的孩子时,李娟就渴望成为作家,从热爱文学,到投身到网络文学创作,再到现在职业作家,一路走来收获众多赞美,她从不觉得自己是“一夜成名”。但她说,生活上和个人的变化相当剧烈,意外也重重。

李娟的文字是从“地”里、从“生活”里“长”出来的,是沉静地、不慌不忙地,朴素地陈述“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干干净净的日子、清清亮亮的生活。

“她重新界定了写作者的身份,那是一个在大地上和风雨中跋涉的人。”《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敬泽这样评价李娟。

作家孙甘露说:“李娟告诉我们何谓浑然天成。”

作家舒飞廉评价她:“她的出现,就像当年的萧红一样,是天才的出现。李娟和阿勒泰的关系,就像萧红和呼兰河的关系。”

从散文集《九篇雪》、《阿勒泰的角落》到《走夜路请放声歌唱》、《羊道》、《冬牧场》,再到最新力作《遥远的向日葵地》,李娟称自己一切的创作都是非虚构,无论是情节上的非虚构,还是情感上的非虚构。

李娟是天生的作家,她以一颗真诚纯净的心书写着自然和生命,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创造了一个纯净明朗的世界。

世界上最强烈的希望就是“一线希望”。在书迷心中李娟的书永远给人一种清新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温暖又干净,带有治愈力量。

湖南文艺出版社编辑耿会芬,是李娟的“铁杆粉丝”。她热切地称呼李娟为“天才”。她认为,李娟笔下的每一颗树,每一颗草,她的狗、猫、鸡、鸭以及她们家颠沛流离带着的鱼都是很有灵感的。这些动物,在李娟的眼里,都是带着天地间灵气的密码的解读者。她都能够很自如,很优雅,极有分寸地把它们表达出来。

“我很高兴我自己是一个写作者。”李娟如是说。

“既然活着,就要努力活着”

李娟在新疆出生,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新疆度过。新疆对于她而言是她目前生活的地方,是已经熟悉了的土地。

《遥远的向日葵地》,是李娟近两年开始写作并发表在《文汇报》笔会的专栏。“地理位置上很遥远,在荒野的深处,在时间上也很遥远,新书取名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李娟谈到新书的书名时说。

“向日葵地”位于乌伦古河南岸的广阔高地上,它有“一抹绿痕”的清新和诗意,但更多的是戈壁沙漠一贯的荒凉与艰涩,要在这里耕种、生活,其中的艰辛困苦一望便知。

这本书中,李娟记录了身边人及其生活细节:乐观能干的母亲,高龄多病的外婆,有人情味儿的大狗丑丑、小狗赛虎,鸡、鸭、鹅……

李娟母亲带着家禽、牲畜,举家迁徙乌伦古河岸的戈壁,定居在葵花地边的“冬窝子”,开始一段充满艰辛与奇遇的耕种生活。荒漠上开辟的百亩葵花地,经历鹅喉羚啃食、三次补种,又接连遭遇干旱、虫害,直至收获,中间是微弱的希望和漫长等待,同时还要面对沙尘暴、干旱、寒流等不期而遇的恶劣天气。

在这些吉光片羽的记录中,书中刻画的不只是李娟母亲和当地人民的坚韧辛劳,更是他们内心的希冀与执着。李娟用文字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环境的担忧和对生存的疑虑,呈现出一种完全暴露在大自然中脆弱微渺,同时又富于乐趣和尊严的生存体验。

李娟说这是她一直渴望书写的东西。关于大地的,关于万物的,关于消失和永不消失的,尤其关于人的——人的意愿与人的豪情,人的无辜和人的贪心。

李娟以饱含深情又不失节制的文字,诉说着她对新疆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完整。

“我未必是特别热爱这个世界的,但我既然活着,我就要活下去,然后为自己去争取希望,去寻求关爱,去努力对别人好,所有这些生活中细小的一些努力和欲望,让我活到现在。没有那么强大的,就是要努力的活着。”李娟在读者见面会上说。

李娟笔下的土地是她用脚丈量过的,她笔下的生活是她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李娟与现场读者合影。图/实习生 杨佳霖摄

“我是一个坚强的人,不抱怨不撒娇不矫情”

时隔10年,李娟至今仍有耕种的梦想。但仅仅只是梦想,无法付诸现实。

一个靠近大地的小院子,两分地,只种着几棵辣椒番茄,几行韭菜,只养着一只猫,两只鸡。只有两间小房,一桌一椅一床,一面锅,一只碗。李娟把它们比拟为比整个王国还要完整的世界。

可是现实中的李娟,衣服塞满衣柜,碗筷堆满水池。琐事缠身,烦恼迭起,终日焦灼。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感到还没做好准备,结束每件事情后仍患得患失。她把这一切归结于缺少一小块土地,一段恰当的缘分。

李娟不喜欢出远门,从小因为不停搬家,相反她特别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天天就在家呆着,不用交房租费,也不用东搬西搬的,稳稳定定,所有东西都放在家里,更不用害怕丢失什么东西。

2017年李娟出了三本新书、一本笔记书,再版了四本旧书。年底又签了另外三本旧书的再版,还得了两三个奖。

赚了很多钱的李娟,在秋天的时候按揭了一个大房子。她说她的花终于有地方晒晒太阳喘口气了,这是最大的安慰和欢乐。

作为写作者,书写就是李娟的耕种方式,她深陷文字之中,一字一句苦心经营。写文总是字斟句酌,尽量避免他人阅读中的障碍和误解。她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反复修改的产物。

所有念念不忘,耿耿于情的事情,李娟都想写出来,都想弄明白它们为什么非要占据她的记忆不可。

“写作的过程像是挖掘的过程,甚至是探险的过程。很多次,写着写着,就‘噢——’地有所发现。曾经一直坚信的东西,往往写着写着就动摇了。以为已经完全忘记的,写到最后突然完整地涌出笔端。我依赖写作,并信任写作。很多时候,我还是很满意写作这样的命运的。”李娟曾说。

“所有人只热衷于捕捉向日葵金色的辉煌瞬间,无人在意金色之外的来龙去脉。”在《遥远的向日葵地》中,李娟写道,要知道它们远不止开花时节灿烂壮美的面目,更多的时候还有等待、忍受与离别的面目。

“我是一个坚强的人,不抱怨不撒娇不那么矫情,只写一些和它相反的东西。”谈及生活苦难和不幸,李娟说。

她解释,生活中更多的是寂寞、艰辛和痛苦,这些东西有可能比作品呈现出来的美好的,温暖的,很期望的东西还要多,但她并没有抹杀它们的存在,只不过没有提及而已。

当然也可以认为这是她给自己的定位,简单又不失幽默诙谐。

她丝毫不惧怕质疑,谈话中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还有一种专属于女性的优雅气质。

[责任编辑:姜潇]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新闻图片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