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安乡创新发展“四水”新模式 助力农户脱贫


来源:凤凰网湖南综合

安乡县位于洞庭湖西北部冲积平原,是长江“三口”(太平口、藕池口、松滋口)泄洪与澧水注入洞庭湖的必经之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水资源丰富的安乡是一个纯湖区农业大县。立足资源优势,安乡积极谋求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政策支持、市场运作、企业带动、群众参与”的方式,极力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四水”新模式,便是安乡因地制宜发展的特色农业模式。

凤凰网湖南讯(文/刘晓晗 通讯员/李呈龙)安乡县位于洞庭湖西北部冲积平原,是长江“三口”(太平口、藕池口、松滋口)泄洪与澧水注入洞庭湖的必经之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水资源丰富的安乡是一个纯湖区农业大县。立足资源优势,安乡积极谋求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政策支持、市场运作、企业带动、群众参与”的方式,极力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四水”新模式,便是安乡因地制宜发展的特色农业模式。

“四水”模式(图片来源于网络)

发展“四水”模式积极做活“水文章”

安乡潭子口村临近虎渡河,村民们多以水面种植养殖为主。近年来,由安乡县农开办牵头开发的“四水”模式成为潭子口村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和村民就业增收的主渠道。"四水"模式是指以稻田为基础,按一定面积连片开发为标准丘块,田中间为稻田,四周为养殖水沟,外围为田埂。中间稻田种植水稻,田中、沟中套养水产品——龙虾,沟中部分水面以及田埂与水面交汇处种植水生蔬菜,田埂上种植水果。该模式选地科学,布局合理,讲求生态优先、良性循环。它还能通过生物除草、除虫、松土与增肥、增氧、增碳,改善田间小气候,起到良性循环、保护环境的作用,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侧供给结构性改革。

做实“四水”模式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

湖南省楚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过两年的摸索,在安乡农村大力发展“因水而生,以水养虾”的稻虾共生模式,投资1000万元建设的小龙虾优势特色产业园项目已初见效益。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公司聘请湖南农大教授、生态立体种养专家黄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员、全省水稻首席专家夏胜平等十余人组成专家团队指导公司进行稻田生态立体种养,发展小龙虾特色养殖,并逐步建立了潭子口生态立体种养基地。盛夏时节,千亩“四水”模式种养殖示范基地内生机盎然,水面波光粼粼。

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县农开办的倡导下,2016年以来,楚源公司正式与同福楚源、昌宏水产两家合作社达成协议,潭子口生态立体龙虾养殖基地流转村内1400亩面积土地,涉及农户约126户,其中包含32户贫困户400余亩土地。流转土地由两家合作社各养虾700亩,发展水稻、水生蔬菜、小龙虾、田埂上栽种水果(黄桃)的“四水”模式,立体种养。楚源公司负责种苗,原材料(饲料)、药品、技术与销售。三家共携手,探索发展小龙虾优势特色养殖新方式,重点开发300亩稻虾共生项目,取得良好成效。2016年10月1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以“稻田里的合租客”为题进行了报道。

稻虾共作收益可观(图片来源于网络)

潭子口种养殖示范基地近千亩以龙虾养殖为主的稻田收益可观。每亩产销龙虾350斤,亩平实现产值7000元,养殖实现纯利5500元/亩,还有虾苗和稻谷收入,贫困户的效益分红每年近700元。

今年4月以来,示范基地园区按照规划,完善“四水”布局,新增了1万余棵黄桃果树和1000亩的水生蔬菜,为基地园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楚源公司与贫困户签订种养殖技术指导协议,实行“公司+基地+技术+产品回收”的现代经营模式,在养殖前、养殖中、养殖后为农户提供帮助,并与农户签订订单协议,带动了村内26户贫困户发展龙虾种养殖产业,确保贫困户能赚钱。在产业基地园区,务工岗位新增了50余个,很多村民足不出户也能务工创收。

潭子口村9组的贫困户刘正学说,家里土地流转面积有6亩,每年的土地流转金为2100元,自己还种植4亩的棉花、油菜,收入大概有7000元。每年还在农闲时到产业基地园区务工,一天100元,一年纯收入能够有6000元左右。刘正学家中有个小孩在上高中,享受国家教育助学补助,刘正学的负担也因而轻了许多。除开家庭的生活开支,他还能给孩子上大学预备一些钱。谈起现在的生活,刘正学总是露出腼腆的微笑,是那般的淳朴与喜悦。像刘正学一样在产业园区务工的贫困户全村还有20余户。

创新“四水”模式探索新型产业发展道路

“四水”模式下阶段将向农、水产品深加工延伸。潭子口村准备把园区内的鱼虾蟹包装成开袋即食的小商品,将千亩四水种养殖示范基地打造成为集养殖、采摘、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科普体验为一体的综合示范产业园基地。

探索建立产业发展带动机制:积极引导承包土地向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流转,增加贫困户财政性收入。推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提高贫困户的组织化水平,同时通过委托经营模式,让贫困户入股企业,年终享受分红,使贫困户从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利益,早日奔小康。

探索建设“四化”标准农田:让“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林成行、旱能灌、涝能排”,建成“四化”高标准农田,提升机械化生产效率,让虾稻共作,种养有效结合,实现增产增收。

致力发展绿色生态有机水稻:推进绿色生态有机水稻种植基地建设,进行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创建绿色生态水稻知名品牌,提升绿色生态大米市场竞争力。通过发展绿色生态水稻产业,带动村内百余户群众生活奔小康,户均多增收4000余元。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在发展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食用菌、果树、水芋头、莲藕、水鱼、草鱼、白鲢鱼、螃蟹、泥鳅等地方特色产业,不断发展新的特色养殖产业,最大限度地拓宽贫困户选择面及增收渠道,丰富产业扶贫业态。通过特色种养殖产业发展,让贫困户彻底摆脱贫困,实现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行百里者半九十”。扶贫需扶业,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只有稳步巩固、发展、壮大好村实体经济产业,全民参与,让百姓得实惠,农村的生活面貌才能彻底得到改善,脱贫攻坚的工作任务才算真正圆满成功。坚信,勤劳的双手必将拼搏出未来幸福的生活。

[责任编辑:张桂琪]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新闻图片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