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拖板车:老长沙沿江大道上的百姓生活


来源:凤凰网湖南综合

原标题:拖板车:老长沙沿江大道上的百姓生活彭复旦长沙解放前夕,湘江东岸有一条沿江大道,它南起西湖桥码头(即今天的杜甫江阁),顺着北去的湘水迤逦延伸至新河,是今天湘江路的主要路段。别看今天的湘江路集多种

原标题:拖板车:老长沙沿江大道上的百姓生活

彭复旦

长沙解放前夕,湘江东岸有一条沿江大道,它南起西湖桥码头(即今天的杜甫江阁),顺着北去的湘水迤逦延伸至新河,是今天湘江路的主要路段。

别看今天的湘江路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繁荣昌盛,气势恢宏,它的前身沿江大道仅仅是古城湘江边一条专供运输的甬道而已。

现今湘江的防洪堤无疑是沿江大道的一道风景线,但那时的景致实在单调乏味,虽有矮石栏杆和年久失修的石阶点缀,但弥望的仍是踩得紧巴巴光秃秃的黄色泥巴,那些残缺得难以成行的垂柳下一堆堆卵石与河沙随处可见。大道的另一侧大多是简陋破败的棚户,唯几家米厂规模较大。

当时长沙的货运汽车如凤毛麟角。白天,大道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人力板车,成行成队,举步维艰。它们的往返常形成对流。烈日当空,树荫下有人摆茶摊,一分钱一杯,那就是板车工人的休息处和“加油站”。每至黄昏,板车工人收了班,大道就冷落为空漠的荒凉地,偶见两三个妇女在昏暗的路灯下清理废品,更烘托出寂寥而脏乱的氛围。

那时长沙的搬运工人使用的板车还相当原始。车轮上套的是一圈弹性有限的厚橡皮,因而板车使用起来不活泛,而一辆板车经常要拖上千斤重的货物,在平坦的路上行驶尚且费力,遇到上坡,工人弯腰弓背气喘吁吁,大腿肌肉股股紧绷欲绽,也难以阻止板车滑坡。此时他们企望有人从车后给力,一些穷孩子常站在坡旁自我推荐。一句童声问道:“要人推么?”只需几句洽谈,孩子就会上前助力,常常是先用肩从车后抵住下滑的板車,再下死力助车爬坡。凭借着孩子们这支别动队,一辆辆板车才得以顺利上坡。在坡顶,汗流浃背的孩子接过几分钱,又飞步下坡赶下一趟生意。推一个小坡两分钱,推一个大坡五分钱,这种报酬简直是“针上削铁”。每推一个坡,内衣都要汗湿。为挣几角钱回家买点米,不知身上要汗湿多少次。要是下雨的冬天,一身内外都是湿的,他们比板车工人更辛酸。

湖南各地的特产通过湘江向省会长沙集中,这些物资大部分在沿江大道的三四个埠头上岸,这里是江边最热闹的地方。高音喇叭指挥着争先恐后的货船有序地靠岸,调度着搬运工人的各项劳务。陡峭的石阶上,工人们肩扛一篓篓一捆捆沉重的货物艰难地上行,喘气声中连带出“嗨哟,嗨哟”的低吟,宣泄着极度劳损的痛乏。

扛上岸的货物将停在街边排成一长溜的空板车全都装满,经清点核查,车队才一齐出发。他们将分赴到长沙城的各个角落。河东穿越东西的大街小巷很多,如五一路、湘雅路、中山路……它们的西头都与沿江大道相接。因此,站在沿江大道的大堤之上放眼望去,常会感到那些蜿蜒前进的车队渐次分流是种聚散有致的表演。

在中山路与沿江大道交汇处不远,当时设置了一个粪码头,这里是当时全城粪便的主要集散地。掏粪工人每天黎明就到大街小巷公私厕所掏粪,掏出的粪便装在板车上一个椭圆形的大木桶里,经过弯弯曲曲的转折,拖向沿江大道粪码头。由于沿江大道路面沙石浮离,坑坑洼洼,车上的大粪桶与桶盖又不严合,板车颠簸起来,粪水便涌动溅射到桶外。那些给粪车助力的穷孩子都改在车前用绳子拉。粪车过后,晴天地上的黄色斑点构成条条虚线;雨天黄色的细流向路洼处蠕动。粪车到达码头后,板车工人就将粪倾倒在一个大池里。每天上午倒粪的响声此起彼伏,弥散开的臭气一阵又一阵。若是暑气蒸腾的夏天,行人不得不捂着鼻子、屏住呼吸,尽快穿越。

长沙城解放后,位于沿江大道旁的潘家坪建起了一排排粮仓,随之,一支运粮的新板车劲旅异军突起。装有充气车胎的板车大量出现,年轻的工人驾驭着新板车,自诩为“城市的血液”。在新铺上柏油的沿江大道昂首阔步,一副游刃有余的模样,板车工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后来长春制造的货运汽车源源不断输入三湘,许多年轻的搬运工学会了开汽车,一阵呼啸,即可运货万吨。现代化彻底解放了他们,也美化了市容。

1972年,长沙湘江大桥在万众欢呼声中沟通了湘江两岸,河东的引桥穿越沿江大道的上空。交通发展的非凡成果促使湘江两岸日新月异,也呼唤着沿江大道与之媲美。沿江大道一轮新的提质改造,从那时开始了……

[责任编辑:曹臻伟]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新闻图片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