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10亿身价周新华:一个记者到上市公司董事长的华丽转身


来源:凤凰网湖南综合

11月8日,第19个记者节,凤凰网湖南走进华凯创意,听杰出民营企业家周新华的创业“故事”,感受其身上教师、记者独特气质的传奇和风采。

导读:11月8日,第19个记者节,凤凰网湖南走进华凯创意,听杰出民营企业家周新华的创业“故事”,感受其身上教师、记者独特气质的传奇和风采。

撰文|赵铁锤黄文成谢珂珂

编辑|暮云

摄影|谢珂珂

制图|徐鸣轩

正文共4833个字,预计阅读10分钟▼

校长、记者、董事长,他横跨三个行业,在每个行业都做得风生水起。可他从来不“消停”,经过10年的摸爬打滚,他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 打造成中国文化主题馆创意第一股,公司市值一度达到40亿,其个人财富也成几何倍增长,身价逾10亿,被业内不少记者作为成功转型的榜样。

他,就是周新华,华凯创意(300592)创始人,董事长、实际控制人,湖南省总商会副会长,IAI亚太设计师联盟大中华区理事会常务理事、长沙顶层设计专家,长沙市工商联副主席。

诸多名誉加身,周新华一直保持着做老师、做记者时的低调随和,说话坦诚实在,他感慨校长成就了自己的管理经验,记者成就了自己勇气、胆量、担当和仗义执言的性格。

他认为,记者是正义的化身,要敢于说真话,敢于为老百姓“鼓与呼”,同时他也直言不少做记者的没有“前途”,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白岩松、水均益、撒贝宁,所以,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本领,建立自己的人脉,找到合适的机会转型,实现自己的梦想。

11月8日,第19个记者节,凤凰网湖南走进华凯创意,听杰出民营企业家周新华的创业“故事”,感受其身上教师、记者独特气质的传奇和风采。

▼ 中学教学仅四年 便走上记者岗位▼

周新华是长沙宁乡人,1991年大学毕业后,回到宁乡一所中学当教师。在改革大浪潮的鼓舞下,他也曾尝试南下创业,然而坚持了大半年,弄了个不赔不赚,眼看着生意不成,周新华回到学校继续教书。1995年,26岁的他成了校长,是当时宁乡最年轻的中学校长,被视为教育界的青年才俊。

凤凰网湖南:你在校长的位置上干了几年,假如没有下海创业,你现在会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人生阶段?

周新华:当了五年的校长,教学生涯是9年。91年参加工作, 1994年当上了副校长,一年后转正。如果没有下海创业,在教育系统中,可能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科级干部。

凤凰网湖南:你当时教什么课?自我感觉教书水平怎样?

周新华:我教的是政治,在教书方面还是小有成就,在全县统考中,我教的那个班的成绩排到全县前列,当时全县一共有87所学校。正因为这一点,我在第四年便做了副校长,第五年升为校长。教育系统是知识分子扎堆的地方,有能力的人很多,现在不乏技术性人才、管理型人才,教学好的老师也大有人在,竞争非常激烈。如果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付出等量甚至超量的代价。

凤凰网湖南:后来是什么原因辞职的,辞职的时候领导留你了吗?

周新华:当时教育系统一个好朋友,邀请我一起去创业,给我描绘了一个很好的蓝图,也就是画了一个“大饼”,当时也感觉这个行业有前途,说干就干了。

当时辞职的时候,领导是留了。领导认为年纪轻轻的,前途一片光明,为什么要下海。我说,人各有志,对于一个有能力、有想法的人来说,就应该去实现一下自己的梦想,而我的梦想就是要出来,要干事业、要办企业。

▼ 被逼无奈做记者 前途不明再下海▼

2000年,周新华辞职,开始闯荡。因为跟合伙人经营理念不符,最终分道扬镳。之后,他打过零工,当过记者,到深圳呆过3个月。周新华说,打工一方面赚钱,同时也了解社会,掌握信息。

凤凰网湖南:在A股上市公司中,出身记者的董事长不会超过10位,而你作为湖南上市公司中唯一的一位,每年记者节的时候,你是否会怀念当年做记者的时光?

周新华:实际上,不得已而为之,才沦落到做记者。刚从学校出来的时候,曾到同学的公司工作,但因为理念不同,不得不跳出来重新找工作。后来,我有一个在长沙电视台政法频道当记者的同学,他说,电视台正好在招记者,你来考吧。于是,我就考上了政法频道的记者。

凤凰网湖南:当时是在哪个栏目?做记者的时光里,有没有印象深刻的报道?

周新华:在《政法报道》刚好做了一年。那个时候,由于城市化的推进,拆迁问题很多,有一起拆迁事件,我去采访报道后,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重视,那个拆迁户拿到了赔偿款,当时做记者的正义感油然而生。

后来辞职的原因是:满足不了对自己的高要求,当时政法报道要求每天一篇报道,但我却一天把一个星期的事情都做了。其他时间里,则去做生意,广交好友。借助记者职业的优势,建立人脉。即使自己“不务正业”,但我的新闻作品也没有问题,因为我的文字功底在很多年轻记者之上,而且还经常拿月奖季度奖。

另一个辞职的原因是:没有地位,采访中挨骂是经常的事,但庆幸的是没有挨过打,当时有一个抗拒司法的人,把我们的摄像机都砸了。

凤凰网湖南:你觉得真正的记者应该是什么样的?

周新华:记者应该是正义的化身,是社会的监督者,是社会向上、向善的宣传者,是应该受到大家尊敬的一种职业。记者是应该也是理应得到全社会尊重的。

凤凰网湖南:有一种说法,记者的职业生命周期里,黄金时间就是5到8年,对此你怎么看?

周新华:记者这个行业是没有“前途”的,除非你是真爱这个行业,否则你要提高自己的本领,找到好的项目,积极谋求转型。

按严格意义上来说,记者这个职业是没生命周期的。智慧和能力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正所谓术业有专攻。所以,在当记者这个过程中,还要多学点东西,将诚信、诚实报道以及正义的思维贯穿于自己的职业生涯,并多建立一些自己的人脉关系,为将来转型,打好铺垫,夯实基础。

凤凰网湖南财经主持人专访周新华

▼ 三个月没业务 股东纷纷撤资▼

2003年初,周新华邀齐6个人,筹集了30万元资金,注册了长沙创意建设模型有限公司。6个人中周新华出资最少,只有2万元。他得到了一个副总经理的头衔,既当老板又当工人。

万事开头难,公司成立后业务拓展并不顺利。整整3个月,都没有接到业务,筹集的30多万元资金用来买设备、发工资、租场地已经花得不剩多少。此时,3个还没脱产的股东提出要撤资退股。周新华没有后路,把他们的股份全部接下来后,只能自己继续坚持。

凤凰网湖南:网上一篇文章提起你曾在创业之初,兜里仅剩一块钱,熬了一个星期,是真的吗?

周新华:没错。就是刚刚创业的那一年2003年,真的是一块钱放在袋子里面,幸好公司食堂里面还有饭吃,不需要另外掏钱去买。除了在食堂里吃饭之外,那一个星期没抽一根烟,连出门都是骑的自行车,真的困难到了这个程度。

凤凰网湖南:融不到资,借不到钱?是什么原因造成自己如此困难?

周新华:那个时候没有融资这个概念。本来是想从朋友那里去借,不想从家里开口,父母也是有难处的。可同学和朋友都拒绝我了。最后还是我妹妹借了我6万,弟弟借了我6万,然后我父亲拿了12万,解决了资金问题。

▼沙盘第一桶金 首个上市公司

周新华对市场有着敏锐的嗅觉,也是一个善于抓住商机的人。在2000年前后,内地房地产开始红火起来,由于资金问题,缺少成本,只好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细分领域——大家并不在意的沙盘模型领域。

最开始3个月是亏本的,后来峰回路转。没过多久,一个小股东通过一个熟人的关系,做了河东水云间的第一单,赚了几万块钱。从此,业务日益红火,当年业务量达到了800多万元,净利润100多万元。到2009年,公司营业收入达到了5000万元。

2009年,敏感的周新华发现了一个新的机会——城市规划馆。当时,城市规划馆的建设方兴未艾。在城市规划馆的业务模式里面,往往是采用分包的方式,装饰、地板、窗户、设计、沙盘、多媒体分别由不同的公司来承担。其中沙盘在总预算中的占比在10%左右。

凤凰网湖南:后来怎么想到要做展览馆设计,综合布展服务,又是怎么跟这个行业挂钩?

周新华:我做沙盘模型,门槛低,投资很小,然后遇到了房地产黄金十年。沙盘模型的需求量大,像我这种素质较高的人进入这种低层次、劳动密集型的行业里面是有优势的,我的管理比其他人强,我的业务能力比他们强,所以我比他们更具有优势。

凤凰网湖南:那你的优势体现在哪里?

周新华:这个行业里面,从业人员的整体文化素质、管理能力都偏低,大多都是一些初中毕业的人,虽然我是外行人,但是我可以招专业技术人员,购买比较先进的设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至于做文化主题馆这一块的业务,那就纯粹属于个人的商业敏感了。我可以这么说,全国这个行业里面,我们是第一家上市,我们培育了这个上市公司,培养了这个系统,培育了这个市场。

在2008年,我刚涉足这一行之前,政府也在建设城市规划馆,但它是分散的,整体量没起来,而且一个展示馆里面,有专门做装修的,专门装投影仪器的,还有专门做漠模型的。我们公司当时就是做沙盘模型的。

后来,我感觉到能不能把这些项目整体打包,由一家来承包。于是,我就跟业主去谈,向他们提出整套的设计、文案、创意,全部由我们公司包下来行不行?就从那时候开始做起来了。然后2010年恰逢上海世博会,当时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那做展馆企业做展馆。

我认为这个事情就肯定会有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所以在2009年提前在上海注册了一家公司,利用上海“东方设计之都”的地缘优势,专注于做文化主题馆布展设计。到2010年,规划馆业务的营业收入已经占到公司的70%以上。看到国家逐年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2014年,他又把目标转向博物馆的布展设计。

凤凰网湖南:截止到目前,你最得意的项目是哪个?

周新华:目前为止做得比较好的是长沙博物馆,三馆一厅。这是全国十大精品工程,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认可,做出水平出来了。建设期间,我们公司另一位创始人周凯亲自抓质量,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创造出的一个精品。

凤凰网湖南:水平主要是体现在哪里?

周新华:方案设计方面和施工质量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无论是材质的水印,还是参观流线、布局,以及里面的网络的成陈列、艺术品的复制,都具有很高的水平。

周新华与凤凰网湖南财经主持人合影

▼ 财散了人聚了 擅与员工分享▼

周新华始终奉行分享原则,与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他最初持有公司80%以上的股份,后来通过不断分享,给予团队和员工股权激励,现他所持股份已不足30%。“财散了,人聚了”,这是他一直以来一个朴实的观点。

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用心用情对待每一位员工。他经常挂在嘴边的是“多一个人(员工),不是简单地多发一份工资,而是多了一份责任”。他还能够记起不少员工的生日,甚至非常清楚部分员工父母亲的情况。

凤凰网湖南:你初期占了公司80%持股,但现在不到30%,其中一大部分是用于员工股权激励?

周新华:我觉得企业做大做强了之后,首先是要留住人才。有效的留住人才的方法有很多,但授予股权是最直接的,让他们来享受到公司成功后的成果。

凤凰网湖南:这样做会不会导致股权相对比较分散,影响公司发展和你对公司的控制力?

周新华:没事。对公司管理发展没什么影响,我还是公司实际控制人、第一大股东。

凤凰网湖南:这与你说过的“财散了,人聚了”有关?

周新华:是的。别人到你这里来打工,他也有家庭,也有生活追求,如果说在物质上得不到保障,他肯定会去做别的事,甚至不会在你这里待,所以说你给他股份,给他看得见的利益,他就死心塌地在企业做。

就像胡林翼所的名言所说,“爱才如命,挥金如土,杀人如麻”,我做到现在这个程度,就是“用好人,分好钱”。未来,公司还会适当进行员工持股计划,进行员工股权激励。

▼ 遇行业天花板 积极谋求行业转型▼

2017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规范城市规划展览馆建设布展的通知》,这一文件的颁发,对于布展行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华凯创意也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实际上,为应对行业的下滑趋势,周新华早在公司上市前就开始考虑转型的问题。

凤凰网湖南:国家发改委发放了《规范展馆建设的通知》,对你们有什么影响吗?

周新华:有影响,规模缩小了,但对公司业绩倒是没什么影响。

凤凰网湖南:如果这个市场做到了天花板,公司将面临转型?

周新华:第一我们本身就在转型,第二这个行业永远都不会衰落的。展览馆使用一段时间后,必然需要提质改造,需要维护,尤其是博物馆,有新的文物要补充,有新的展示手段要更新,这些都需要我们来做。至于转型的方向,我们在上下游寻找,现在还没有明确的标的。

凤凰网湖南:转型是跨行业还是?

周新华:都在考虑,有跨行的也有不跨行的。

凤凰网湖南:对公司未来发展,有什么规划和宏图?

周新华:就是转型。要做大做强,就必须进行并购、重组。所有的行业都是有天花板,体量只有这么大,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形成饱和状态。然后我们就要找一个转型方向,重走这个国家鼓励的这种政策来做这个事,马上把这个体量规模做大做强,把利润做大。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杨雪]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新闻图片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