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眼观湖湘|常德乌云界:因地制宜 发展林下产业带动脱贫
2018年07月18日 08:01
来源:凤凰网湖南综合
作者:谭丽平 向云 庄德通
近年来,生态保护政策日趋严苛,与村民的生存利益相冲突,乌云界摸索出一条因地制宜的生态保护与发展之路。
导读:近年来,生态保护政策日趋严苛,与村民的生存利益相冲突,乌云界摸索出一条因地制宜的生态保护与发展之路。
撰文|谭丽平 向云 庄德通 通讯员 龚飞
摄影|谭丽平 向云
编辑|沐新 暮云
正文共1673个字,预计阅读5分钟▼
6月26日,在乌云界保护区王家湾水库边,碧湖蓝天,景色怡人。
6月26日,车辆穿梭于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翠竹涌动,浓浓绿意不断向天边延展。
乌云界保护区位于湖南省桃源县南部,有华中低海拔地区现存面积最大、保存较完整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原始次生林,森林植被覆盖率达92.5%,是湘西北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
近年来,生态保护政策日趋严苛,与村民的生存利益相冲突,乌云界摸索出一条因地制宜的生态保护与发展之路。
「一个村庄的蜕变」
遥看乌云界,峰岭起伏、沟壑纵横,一山的翠绿望不见尽头。
保护区内有17个行政村,其中10个为省级贫困村,贫困人口占了保护区总人口的30.5%。
赛阳村是其中一个村庄,但这里的林下产业蓬勃发展,乡村旅游也生机盎然。
6月26日上午,在赛阳村的村部大厅,乡村旅游专家在现场教学,手把手教村民学整理房间、烹饪,十几位村民听得全神贯注。
6月26日,村民正在赛阳村蓝莓园采摘蓝莓。一天工作七八个小时,村民能收获80到100元不等的收入。
赛阳村村支部书记吴雄告诉凤凰网湖南,这是赛阳村第二期扶贫培训班,借鉴国内外乡村旅游范例,为村民解答关于民宿、乡村旅游等方面的疑惑,为乡村旅游产业打好基础,让前来休闲的游客有更好的体验。
“现在除了林下产业,还在打造乡村旅游的新模块,争取让在家的留守老人也能有一份可观的收入”,吴雄说。
村中有意向参与的村民被分为几个组,每组负责的领域不同。
“只要管好各自的方面,我们组合在一起就能建设好一个完整的乡村旅游基地”,这是吴雄的理念。
6月26日,赛阳村民宿。近年,乡村民宿、农家乐等新兴旅游业态蓬勃兴起,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寻找野趣、回归自然。
虽然赛阳村的乡村生态游目前还在建设和发展中,但已解决了全村近百人收入问题。基本可保证全村有几位6旬以上老人获得10000至15000元的年收入。
行走在赛阳村,“桃源县2018年首届乡村旅游节”的彩旗还在飞扬。
今年4月8日,桃源县2018年首届乡村旅游节在沙坪镇开展。期间知青联谊活动、半程马拉松、竹林寻宝、乡村购物等10个系列活动陆续登台。
近年来,赛阳村所在的沙坪镇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实施生态旅游开发,蓝莓采摘园、白玉枇杷采摘园等农业观光体验园硕果累累。环湖自行车赛道、赛五龙登山步道等旅游配套设施竣工建成,乡村民宿、农家乐等新兴旅游业态蓬勃兴起,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寻找野趣、回归自然,同时,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给村民增收。
「保护与创收的矛盾」
自然保护区成立以前,村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主要经济来源依托山林。
但是自保护区成立后,按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标准,村民被禁止滥捕滥猎、滥采滥挖、滥砍滥伐,传统的生活方式被打破了,收入锐减,生存便成了问题。
茶庵铺镇的谢邵祥,早年间在“荒山造林”政策的引导下种植了150亩人工杉林。然而自保护区建立后,因为禁伐政策,面对价值百万的山林,他却无法砍伐,加之几年前女婿出了车祸,谢邵祥陷入了难关。
像谢邵祥这样的农户不在少数,乌云界有5万亩人工林,大都是村民十几年前贷款种的树,十年后都被禁止砍伐。
“守土有责”,乌云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的孙玲珍面对凤凰网湖南时表示,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农民创收之间的矛盾问题,成为乌云界的头号难题。
孙玲珍介绍,2014年,桃源县每年安排林下产业专项奖励资金100万,因地制宜,发展猕猴桃、中华蜂、农家乐、清水蛙、生态游、竹加工、高山茶等林下产业,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通过这些产业为乌云界内村民创收。2016年,奖励资金追加至150万,并纳入正式财政预算。
在乌云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引导下发展林下产业,老百姓尝到了甜头,便自主的加入这条脱贫致富路。
如今,通过采摘茶叶,谢邵祥每年可收入1万多元,基本可以解决生存问题。
6月26日,红茶手工制作的传承人刘化云正在讲述茶史。
“刘老树”高山茶是乌云界林下茶叶发展的代表。
黄昏时分,“刘老树”创办人刘化云正在“三闲居”茶室与友人品茶。2015年,刘化云流转1800亩古茶园,以及220亩水田,正式发展林下茶叶。
“乌云界作为世界红茶的发源地,却由于历史原因一度停止产茶。”作为红茶手工制作的传承人,刘化云表示,发展高山茶,不仅保护了野荒茶树资源,也保护了制茶技艺以及茶史等文化资源。
另一方面,通过每年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收购茶叶,农民能够直接受益。去年,以30元一斤的成本价收购茶叶,“刘老树”总共为农户提供162万的采茶收益。
高山茶业成为乌云界林下产业扶贫的支撑型产业之一。
如今的乌云界,村民仍然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同的是,他们的生存手段不再是砍伐、破坏森林,而是依托山林,走出生态绿色发展之路。
凤眼话题▼
对于乌云界脱贫路,你有什么建议?
[责任编辑:张桂琪]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