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女子成立“类家庭” 给5名特殊少年当“妈”


来源:潇湘晨报

她给5名特殊少年当“妈”本报记者骆一歌株洲报道在株洲七斗新村的一幢三层楼民房内,住着陶利华一家7口人。除了陶利华夫妻俩,还有5个来自福利院的孩子。门口摆放着大大小小数十双鞋,进

她给5名特殊少年当“妈”

3月23日,株洲市,陶利华带着福利院孩子在家洗菜。图/记者陈正

本报记者骆一歌株洲报道

在株洲七斗新村的一幢三层楼民房内,住着陶利华一家7口人。除了陶利华夫妻俩,还有5个来自福利院的孩子。门口摆放着大大小小数十双鞋,进门的台阶被改造成了无障碍斜坡,还摆着轮椅和拐杖,在这里居住的一些孩子很需要它。

这五个孩子的年龄在16—20岁之间,身体、智力或多或少有障碍。他们可以走出福利院,在外读书,多亏了“类家庭”的大家长陶利华夫妇。3月23日,记者来到这个“类家庭”,探访了这个七口之家。

“类家庭”成立前先定下家规

所谓的“类家庭”寄养,就是指福利院内部人员将一部分可以外出读书的孩子集中照顾,成立一个“类似”于真正家庭的集合。

2017年2月,陶利华的“类家庭”就成立了。屋子有两层住了人,第一层住的是腿脚不方便的,第二层主要的问题是轻微智残。这几个孩子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互相帮衬。

23日下午4点多,陶利华开始为大家准备晚餐。由于大家都爱吃韭菜,她会特意准备很多。洗菜时,她将一大堆韭菜放在大盆子里清洗。下午5点,正读初二的宗和回到家,看到她在洗菜,宗和进屋稍作修整后就立马出来帮忙。

在这里住的每个孩子都能自理,甚至还有帮忙做些家务的能力。宗和回家20多分钟后,门外传来“嗒嗒”声,同年级的俊林拄着拐杖回到家中。在厨房忙碌的陶利华听到声音在厨房里喊道:“你回家跟人打招呼了没有?”

在这个类家庭成立之初,陶利华给大家定了许多家规:比如要注意安全,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对人有礼貌,互相关心等。“如果有人没做到,是要写书面检查的。”

大龄特殊“儿童”更需心理慰藉

在株洲市儿童社会福利院工作时,陶利华就认识了这几个孩子,但是真正深入了解,还是在组建类家庭后。对于照顾这几个年龄较大的孩子,陶利华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体力上付出可能比其他类家庭少,主要是精神上的。”

此前,陶利华有5年的当生活老师的经验,管理男寝的内务。她说,相比于健全的学生,这些孩子更加“服管”:“外面的孩子有父母宠,有些就被惯坏了,但是他们不一样。”5名少年大多在小时候因为生理残缺被父母遗弃,之后在福利院和不同寄养家庭辗转,难免有种寄人篱下的小心翼翼。

其中一个男孩由于生活上有些坏习惯,数次被寄养家庭“劝退”,来到陶利华的“类家庭”后,他们开诚布公地谈心。“我把他的问题直接指出来了,让他心里有数,有些行为必须改。”经过教化,这位孩子最终改掉了坏习惯。

更多的时候,陶利华会维护他们的尊严。由于有几位孩子腿脚不方便,她就每天凌晨5点半起床,给他们准备早餐。“不能老迟到,因为学校的人多多少少会有意见。”

由于孩子们就读的是普通学校,陶利华从来不强迫他们与同学攀比成绩。“他们认真学就好了,成绩不好没关系。”陶利华说,几个孩子经过努力,没有人成绩垫底。

故事“人多一起说说笑笑挺好的”

约5年前,陶利华的弟弟病逝,2017年母亲和丈夫相继大病一场,陶利华数次想要放弃做“家长”,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对于她的举动,全家人都支持。丈夫罗小元表示,会支持妻子的一切决定,27岁的儿子也与他们相处融洽,回家后总能与大家打成一片,“人多一起说说笑笑挺好的”。

儿子14岁时,陶利华把一个几个月大的女婴带回家照顾,“他(儿子)完全没有表现出叛逆期小孩的样子,他也非常喜欢这个妹妹”。由于不符合条件,她不能收养这个女婴,这让她十分遗憾。

“类家庭”曾经的一名成员叫国奇,他看到陶利华买多人的食材,担心袋子勒疼她的手,便给夫妇一人买了双手套,花掉了他一个月的零用钱,这双手套至今被陶利华珍藏在家中。

“快乐远大于麻烦。”陶利华并不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有多“感人”,一来作为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做这些是有报酬的,再者“我是真的喜欢跟他们待在一起”。

本报记者骆一歌

[责任编辑:石凌炜]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新闻图片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