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医疗“顶天立地”的落点
湖南
湖南 > 新闻资讯 > 正文
站内

湖南医疗“顶天立地”的落点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文洁 长沙报道

人生在世,离不开吃喝拉撒,少不了生老病死。医疗话题,是关系到民生福祉的大命题。

近日,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主持召开全省医学学科发展座谈会,强调要以“顶天立地”为目标,扎实推动全省医学学科建设,为加快建设健康湖南提供有力支撑。

图片

▲3月31日,全省医学学科发展座谈会召开。(图源:省人民政府网站)

“顶天”通俗来讲,就是攀登医学高峰。

“立地”则需夯实基层医疗根基,更好服务广大民众。

“顶天”不易,“立地”亦难。但必须明确的是,人民医疗“顶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更好地实现“立地”。

今天,记者就来聊聊湖南医疗是如何“立地”的。

【资源下沉,筑牢网底】

70岁的张奶奶是冷水江市沙塘湾街道筻溪村的村民,不久前,她胸痛剧烈,突然倒地。

家人紧急将她送到村卫生室,村医当即给张奶奶做心电图,并通过“心电一张网”上传。

冷水江市人民医院值班医生收到信息后立即诊断,同时建议将病人立即转运到该医院。医院及时做冠状动脉手术,张奶奶最终康复出院。

图片

▲2024年7月4日,冷水江市“心电一张网”项目启动暨培训会议现场。(图源:冷水江市人民医院)

这是湖南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一个缩影。

何谓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就是通过“以县带乡、以乡带村”,把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形成服务、管理、利益、责任共同体,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比如,在醴陵市,2家三级医院牵头,6家中心卫生院为支撑,与2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图片

▲醴陵市泗汾镇中心卫生院发热门诊、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

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高位推动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被纳入全省“三医联动、六医协同”集成改革重点内容。

2024年7月,湖南省卫生健康委等十部门联合下发《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方案》。

今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李小松在全国两会上表示,全力强基层是推进健康湖南建设的三大举措之一。

“在湖南,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主要有三种模式,‘总院+分院’,如桑植县;‘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如石门县;‘县级医院+中心卫生院+一般卫生院’,如醴陵市。”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罗辉介绍说。

图片

▲醴陵市泗汾镇中心卫生院医生给患者问诊。

随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推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湖南省卫生健康委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比达62.75%,居全国前列。

目前,湖南所有建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提供常见病、多发病门急诊服务,85%以上能提供住院服务;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展了门诊延时服务;行政村卫生室医保定点实现全覆盖。

【组团帮扶,缩小差距】

4月3日,张家界市人民医院完成了一台高难度心房扑动射频消融手术。

主刀医生不是省城专家,而是该院新培养的骨干——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廖海林及主治医师向真。

此时,距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高水平对口帮扶该院已有一周年。

图片

▲2024年6月26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联合张家界市人民医院成功开展首例房颤脉冲电场消融手术。

2024年4月,湖南启动高水平医院结对帮扶医疗资源薄弱地区医疗机构项目。

首批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和湖南省肿瘤医院,对口帮扶大湘西地区怀化、张家界、湘西、邵阳等市州的重点医院,为期3年。

长期以来,湖南医疗资源存在“东强西弱”格局,32%的三甲医院集中在省会长沙,大湘西地区的优质医疗资源相对缺乏。

这些地区的患者,不得不辗转大医院求医,“看病远、看病难”成为民生痛点。

图片

▲张家界市人民医院举办首届“住培教学查房”技能竞赛。

与以往零散、短期的对口支援不同,此轮帮扶呈现“组团式、紧密型”特点。

4家支援医院派驻副院长级管理团队,组建25个专科帮扶小组,实施“1+N”学科共建,从“管理+技术+人才”等多方面赋能。

比如,湘西州人民医院在湘雅三医院团队帮扶下,新建EICU成功救治了首例危重溺水老人。

图片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帮助湘西州人民医院EICU建设和运行,成功救治首例老年溺水患者。

湖南医药学院总医院位于怀化,湘雅医院团队进驻后,仅今年2月,就为当地完成关节置换手术32例,而上一年同期仅为9例。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湖南医药学院总医院挂职副院长王爱民对记者说:“结对帮扶一年来,最直观的变化,是怀化的患者能够在家门口享受高水平医疗服务,不用去长沙了。”

图片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帮扶专家在怀化开展CORI机器人辅助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立地”的逻辑】

湖南医疗大规模“地推”,是为了更好地“立地”,力图用一系列改革硬招,打通健康湖南高质量发展中的堵点。

以“指挥棒”的变化,促进优质资源下沉。

对口支援的目的是实现均衡发展,天然存在支援方和被支援方。

在过去的一些对口支援中,如何确保精兵强将成为支援主力,往往靠个人情怀和支援单位的魄力。

但近年来,湖南从机制层面对确保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划出了“硬杠杠”。

比如,湖南明确规定,执业医生晋升副高前,必须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一年以上。

湖南还启动了乡村医生等级评定工作。已在84个县市区评定一二三级村医1.4万余人,2025年实现全覆盖。

2025年,湖南将乡村医生能力和服务提升行动纳入省政府重点民生实事,计划全年培训行政村卫生室乡村医生不少于5000人。利用三年时间实现行政村卫生室村医轮训全覆盖。

图片

▲医护人员为长沙县江背镇福田村的居家老人听诊。(图源:新华社)

从碎片化“地推”,变为系统性培育。

湖南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从2019年的20个试点,到如今99个县市区142个医共体全面铺开。

全省通过顶层设计,系统施策,告别碎片化,能避免过去“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弊端,形成提升基层医疗水平的合力。

比如,湖南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在医保方面,设置“总额付费、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机制;人才方面,医共体牵头医院已派驻31位执行院长、145位业务副院长“下沉”;服务模式上,推广“分布式检查、集中式诊断”,建成县域内心电诊断中心86个、医学影像中心83个、医学检验中心31个。

还比如,通过待遇激励等,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也涌现出一些“名医”,常见病、多发病在村级就能妥善处置。

图片

▲新邵县紧密型医共体总医院成立后,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在家乡就医。(肖斌辉/供图)

从“输血”式短期帮扶,变为长效“活血造血”。

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条重要经验,是打造一支永不退场的“工作队”。

医疗帮扶同样如此,唯有被帮扶地区的医疗服务能力提高了,才算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近年来湖南医疗在推进帮扶过程中,这种变化十分明显。一方面,在高水平医院优质人才的带动下,被帮扶医院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湖南大力通过推广远程医疗和数字化联通,推进医疗技术和数字化下沉,让基层直接共享优质医技资源。

这也构成了湖南“高水平帮扶”的另一层逻辑:不仅是“送技术”,而是“共进化”。

从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到组团帮扶,从人才下沉到数字赋能,湖南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正在被系统性重塑。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