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磷”攻坚交出新答卷 各级政协委员持续助力助推洞庭湖减负
湖南
湖南 > 新闻资讯 > 正文
站内

“减磷”攻坚交出新答卷 各级政协委员持续助力助推洞庭湖减负

春到洞庭湖,水清岸绿、碧波荡漾、鱼翔浅底,一幅大美生态画卷。

图片

洞庭湖一景。

洞庭湖不仅是三湘四水的生态总开关,还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屏障。为守护好一江碧水,近年来,湖南坚持高位推进、综合施策,持续深化洞庭湖生态环境保护,其中一项重点工作是以钉钉子精神扎实开展洞庭湖“减磷”生态攻坚战。在这场战役中,全省各级政协委员积极投入其中,为洞庭湖减负贡献智慧和力量。经过持续努力,洞庭湖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01

久久为功 护一湖碧水向东流

总磷是指水体中所有形态的磷的总和,包括溶解性磷酸盐、颗粒态磷和有机磷等,也是影响水体水质的主要污染物。

洞庭湖总磷污染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2024年,湖南省扎实推进治理工作,完成331个总磷攻坚年度整治项目;2025年又创新启动洞庭湖总磷污染测管一体能力建设项目,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向精准化、智慧化迈进。

图片

2024年10月,省政协召开“洞庭湖湿地体系建设”对口协商会。

全省各级政协积极履职尽责,特别是以改善生态环境专项民主监督为抓手,多措并举助力洞庭湖“减磷”工作。2024年,省政协将“洞庭湖湿地体系建设”列为对口协商课题,组织调研组深入环湖县市区实地考察,形成专题报告。在10月召开的对口协商会上,7位省政协委员围绕西洞庭湿地保护、湖泊管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建言献策,省直相关部门负责人现场作出回应。

岳阳市各级政协委员以问题为导向,围湖而走,沿河而行,进社区、到厂企,深入开展履职活动。在岳阳绿色化工高新区,委员们针对环保督察过程中发现的老旧装置不符合环保要求等问题,深入了解整改进度;在南湖新区黄梅港,委员们聚焦水生动植物保护,详细了解水环境综合治理措施和落实情况;在王家河沿线,委员们通过现场水质取样检测,探讨泡沫状悬浮物对水质的影响。

常德市政协通过整合西洞庭区域内部分乡镇政协委员工作室力量,成立了市政协“洞庭湿地卫士”委员工作室。此后,委员工作室积极开展委员“三查”行动,助力整治三汊障等重点区域的人工养殖鱼池矮堤,养殖鱼池全面退出。

益阳市赫山区衡龙桥镇政协委员工作室驻室委员通过微建议形式,提出增设农业废弃物回收点的建议,得到相关部门重视和采纳。“多了回收箱,少了乱丢弃”,农户如今再也不用跑到几公里外的回收站去送垃圾,促推农业污染面源得有效控制。

02

深入调研 破解内源污染治理

省政协委员、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梁婕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摞论文,其中有许多是她和团队开展洞庭湖磷污染与治理研究的成果,有的已发表在《Water Research(水研究)》等国际顶级期刊上。

“总磷浓度过高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暴发和水体缺氧,破坏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和生态平衡,甚至导致鱼类等水生生物缺氧而死亡。”梁婕介绍,水中总磷及叶绿素含量等计算的TLI(综合营养状态指数)高于50时,湖泊已处于富营养化。

“湖泊中的磷来源既有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外源,也有底泥释放等内源。”在梁婕看来,随着对湖泊外源污染控制力度的增加,对内源污染控制变得至关重要。

图片

湖泊处于富营养化。

内源污染藏于水中,看不见、摸不着,做好内源污染防控难度更大。2022年起,梁婕带着研究团队走进洞庭湖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在汛期、非汛期分别对洞庭湖航道区、静水区以及洪泛区(洞庭湖汛期淹没、非汛期出露)进行采样,并在湖南大学建立实验室,结合模型构建、沉积物磷释放实验、污染控制技术等多学科、多领域开展研究。

“治好洞庭湖的‘磷病’,需要追根溯源、分类施策、精准治疗。”梁婕告诉政协融媒记者,将依托研究成果形成社情民意信息或提案等,助力洞庭湖因地制宜、更加精准“减磷”。

03

多措并举 给大通湖“治病疗伤”

大通湖是洞庭湖区最大的内湖,占地12.4万亩,素有“洞庭之心”的美誉。然而,这片美丽水域曾因过度投肥投饵、捕捞及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一度陷入生态危机,总磷、总氮超标,水质恶化至劣V类,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2018年,按照“退养、截污、疏浚、增绿、活水”十字方针,大通湖吹响了全流域水生态环保治理的号角,一系列生态恢复工程正式拉开帷幕。“水上春耕”是生态修复的关键举措,即将一株株翠绿的水草种到湖底淤泥中,对大通湖进行“治病疗伤”。

图片

大通湖如今成了候鸟的乐园。

益阳市政协委员、大通湖区湿地管理局副局长关心毕业于武汉大学生态学系,在2018年作为人才引进到大通湖工作。

“栽种水草是让河湖水质有效改善的生物修复技术之一。”关心告诉政协融媒记者,沉水植物不仅能够固定底泥,将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转化为自身生长的养料,还可为水生动物提供足够的溶解氧。此外,沉水植物还能为鱼类、底栖动物提供觅食、产卵、栖息场所,提高大通湖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

然而,在最深处不过2.5米的浅水湖中种草并非易事——风一大,就会将底泥翻起来,大量释放底泥中的磷、氮;湖面开阔,岸线多呈直线型,水草没有避风港,水草根部的覆土就容易被冲散。

经过反复试验,武汉大学技术团队创新性地采用防浪竹排减浪、莲子催芽播撒、人工扦插等技术,终于让红莲等水生植物在大通湖扎根。如今,湖区内已成功构建了“岸线挺水植物带(荷花、荻)—中部浮叶植物带(菱、荇菜)—深水区沉水植被带(苦草、轮叶黑藻)”的三级植被带。水生植被覆盖面积稳定在5万亩左右,沿湖植被带修复超65%,湖内水生植物达27种,大通湖水质提升到Ⅳ类。

“在从‘水下荒漠’重回‘水下森林’的同时,大通湖也成为了候鸟的乐园,许多珍稀鸟类都飞回来了。”关心欣喜地说,如今大通湖生态系统日趋完善,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