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城县株良镇株良村党委紧紧围绕“党建引领+强村富民”的发展思路,持续做好“接二连三”文章,推动产业融合,让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株良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2021年的7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50余万元。
校具加工 激活新“引擎”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株良镇素有“木工之乡”的美誉,而株良村更是远近闻名的“木匠窝”,发源于课桌椅加工的校具加工产业在村里已有30多年历史。为此,村党委统一思想,将校具加工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和富民产业来抓,让小小校具成为激活村级集体经济、拉动农民增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和乡村振兴的“孵化器”。
为打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村党委主动作为,打造了占地面积近50000平方米,集校具生产、研发、展示、原材料供应、物流仓储等功能为一体的教育装备(校具)产业园,提升了产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推动校具加工产业优化升级。同时,全力为校具加工企业“纾困解难”,通过多种渠道为企业招工,定期组织政企座谈会,积极与银行沟通协调,争取创业贷款,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截至目前,校具产业园已入驻海龙校具等7家校具企业,年产值突破1亿元,相关土地租金收入20余万元。
“就业+”引导、“宜业+”服务,校具企业建在百姓家门口,合适的岗位让百姓钱包鼓起来,带动了农户增收。目前,全村在校具产业链上就业的人员有300多人,工人平均月工资超过4000元。群众有了稳定收入,致富道路越走越宽。
文旅经济 吸睛更“吸金”
坐落于株良村的祥岗山万寿宫,始建于明末清初,是融合道佛文化的独特宗教旅游胜地,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如何擦亮景区“金招牌”,让人气变财气?株良村苦练“内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游客体验感。村党委多方筹措资金,对万寿宫大门及围墙进行全面改扩建,实施道路拓宽工程,引入网上购票系统,让这座“老”景区焕发 “新”容颜。“酒香也怕巷子深”,株良村还强化景区宣传推广,每年精心举办祥岗山庙会,吸引闽浙等地游客纷至沓来。如今,改造后的祥岗山万寿宫景区年接待游客超过2万人次,相关集体收入达30余万元,综合实力得到显著增强。
株良村还依托文旅带动,坚持做好产业融合,在祥岗山建立了果蔬采摘、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观光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蜜橘、大棚蔬菜等,吸引城里游客前来果园采摘游,实现了多方共赢。
闲置资源 “包袱”变财富
“锅里有粮碗里香”,株良村紧紧围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这一目标,坚持分类指导,强化村集体“造血”功能,盘活村内闲置资源,让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
曾经,株良村农贸市场面积狭小、环境杂乱、常年拥堵,给村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为给村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株良村党委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拿出20多万元对农贸市场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如今的农贸市场,摊位规划合理,秩序井然,环境整洁干净,还提供水果洗净切块、蔬菜免费清洗、鸡鸭鱼处理等一系列贴心服务,不仅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也吸引了更多客流量。
同时,株良村坚持“向存量要效益”的发展思路,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实现资产增值。一方面,将菜市场周边闲置集体店面整体出租,年增收18万元;村委会二楼闲置办公室出租给株良镇商会作为办公场所;老旧幼儿园通过招租实现年收益2万余元。另一方面,将“强村贷”周转资金投资给村办企业江西钢海金属有限公司,每年获得分红约8万元,实现了村办企业与村级集体经济的互利共赢。(周顺程)
免责声明:本站刊登/转载此文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等于赞同其观点或论证其描述,不负责其真实性或有效性,相关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