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涌动处,湘江奔流急。在国家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的当下,长沙如何吸引人流、物流、技术流和资金流?记者观察发现,这次跨越山海的产业转移背后,蕴藏着长沙独特的发展密码。
产业转移是指“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通俗来讲就是把“生意”换个地方干。承接产业转移,就是指在“生意”落到本地时,怎么能充分发挥地方的特色优势,抓住这个做“生意”的机会,从而增强本地的经济总量。
在本次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湖南)中,长沙签约的省外转移项目有26个,涵盖高端装备、电子信息、先进材料、航空航天等领域,投资额接近350亿元,10亿元以上项目达14个。那么,这“泼天富贵”长沙是如何接住、接稳的呢?首先在于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长沙地处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依托“一带一路”和中部崛起战略,成为辐射中南地区的重要枢纽,“空铁水路”立体交通体系日益完善,新增第五航权航线,中欧班列(长沙)开行量稳居全国第一方阵,铁水联运量突破140万吨,立足长沙、逐梦全球成为真实写照。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党委副书记 蒋艳:结合湖南良好资源禀赋条件及综合成本优势,用好“湘商回归”合作平台,吸引更多优质项目和高端人才扎根湖南。
产业基础雄厚扎实。长沙形成了国内规模最大、品类最全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涵盖全国工程机械品种75%,能为众多制造业企业提供优质本地配套。同时,新能源汽车、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等新兴领域蓬勃发展,核心竞争力优势明显,市场蓝海前景广阔。
中国工程院院士 干勇:我感觉,这次产业对接,在能源材料上长沙具备优势,还可以继续集聚下一步的全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钒液流电池,包括高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这种大型的电池材料,我估计在长沙和湖南会有大的发展。
营商环境幸福可感。紧盯企业所需,长沙常态化开展“送政策进企业活动”,梯度培育和壮大中小企业群体,让企业家在长沙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其中,海信集团就从1300公里外的山东青岛走进湖南长沙,增资建设了总投资超百亿元的海信长沙智能制造综合生产基地。
海信家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鲍一:我相信有前期打得这么好的基础,这么好的营商环境,海信有信心能够在当地做出高质量的项目。
人才生态集聚出彩。长沙连续入选“人才友好型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60所高校,年均培养近百万大学生,人才发展生态指数居全国前十,迭代升级“人才政策45条”和“研发人才政策10条”,覆盖安居、创业、科研全周期。
中国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 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朱宏任:惟楚有才,实际上湖南的人才优势是在各个地区,特别是中部地区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通过这次产业转移活动,产业技术会有一个新的更好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