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一线探新变,长沙智慧农机如何“全链升级”?
湖南
湖南 > 新闻资讯 > 正文
站内

春耕一线探新变,长沙智慧农机如何“全链升级”?

202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支撑。在“两重两新”等政策推动下,这个春天,长沙农机市场正经历着一场蝶变。

“十年前,长沙的农业机械化主要体现在耕田和收割两方面,如今耕、种、管、收、烘全流程都覆盖。”望城区一位老农人感慨。

政策护航:农机市场“焕新升级”

在望城区盛世农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春耕备战现场,20多台插秧机列队待发。通过以旧换新,今年新安装的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在阳光下闪烁着科技的光芒。

以旧换新不仅是设备更新,更带来农业生产方式重大突破。“现在只需在手机APP上打点设定参数,插秧机作业精度能控制在分米级内。”负责人何广介绍。

记者了解到,农机购置补贴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推手。五年来,中央及省级财政累计投入2.8亿元购置补贴,带动长沙市农机装备总量突破74.6万台(套)。目前,全市纳入购置补贴系统的农机具已覆盖13大类359种产品。截至2024年底,长沙农机总动力达649.5万千瓦,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01%。

在长沙县,今年的机插秧每亩补贴45元,比去年提高了3元钱。“今年以来插秧机卖得最好,到目前已经出售了28台。”长沙硕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毛阳辉介绍。

长沙县农机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机插秧比传统插秧效率提高了2倍,产量提高5%以上。

育秧革新:春耕生产“智慧提速”

图片

▲春华镇农事综合服务中心的智能育秧高速流水线

近期,在长沙县春华镇农事综合服务中心的机械育秧工厂里,智能流水线正演奏着现代农业交响曲。价值60多万元的智能育秧高速流水线上,秧盘乘坐“云梯”从立体仓库滑入生产线,分盘、播种、覆土等工序一气呵成。技术员王可斌自豪地说:“现在1.8秒就能产出一盘标准播种盘,效率较原来翻番,这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育秧流水线。”这套流水线单季可服务1.5万亩大田,遇到极端天气时,日产能满足900亩应急补种需求,真正实现“秧等田”而非“田等秧”。

在望城区靖港镇的设施大棚里,嫩绿的秧苗正享受着智能控制系统的呵护。望城区13万平米的集中育秧设施,让秧苗在舒适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五年前我们望城育秧设施还为零,如今设施化育秧占比已达90%。”区农机事务中心副主任高峰指着连栋大棚介绍。设施育秧带来的不仅是出苗率提升10%,加上机插、机抛来助力,让杂草更是失去生存空间——健壮的秧苗落地即能抢占生态位,这种“以苗制草”的生态智慧,正是设施化育秧的精妙所在。

目前,长沙市已建成集中育秧设施160多万平米,智能化育秧流水线(播种成套设备)400多条,可服务75万余亩稻田。

适地创新:农机装备“灵活拓展”

要实现农业机械化,就要“以机适地”或“以地适机”。

2019年以来,长沙通过推进“小田”改“大田”,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3.14万亩,改造提升19.13万亩,让农机有了自由驰骋的天地。同时,长沙也在积极推进农机装备“上山”,拓展机械化多场景应用。

图片

▲第二代铰接轮式拖拉机在试机

3月下旬,春光灿烂。在宁乡菁华铺镇的一小块农田中,周建龙驾驶的铰接轮式拖拉机正在上演“极限转弯”。这是长沙桑铼特农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铰接轮式拖拉机的第二代产品,2.2米的转弯半径比同类机型缩短50%,在巴掌大的地块里也能灵活穿梭。

“以前微耕机要干半小时的活,现在喝口水的功夫就完事。“老农机手周建龙感慨。

企业负责人周志透露,这款专为南方丘陵设计的农机已批量销往云贵山区。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未来15到20年,农业机械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期,今年企业产值有望突破2亿元,同比增长20%。

智能驱动:农机装备“智慧升级”

图片

▲智驾版插秧机在演示中

3月26日在望城区靖港镇的农田中,中联重科研发的智驾版插秧机正进行“闭卷考试”。这台融合新能源、数字孪生与AI技术的设备,遇到不规则田块会自动生成最优路径,厘米级定位精度确保每株秧苗间距毫厘不差。

“现在只需安排人员补苗,彻底解放了驾驶员。”湖南区域销售总监刘振坤表示,这款新型智能插秧机作业轨迹与计亩数据实时显现。去年以来,中联重科通过加大对农机智能设备的投入,让农机变得更聪明,今年一季度湖南地区的销售额比去年全年增加了300%。

在隆平好粮春华基地,员工们35岁的平均年龄折射出农业生产队伍年轻化趋势。

“每年200万的设备投入,吸引的都是会玩智能装备的年轻人。”负责人曾金指着正在调试高速育秧设备的青年团队说。

宁乡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心农机事务部部长陈紫高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今年新增的智能农机培训课人员爆满,年轻人对无人驾驶系统的上手速度超乎想象。”

据统计,宁乡市今年智能农机销售占比已突破20%,成为拉动市场增长的新引擎。

图片

▲无人机学员王广(左一)正在学习操控

农用无人机的异军突起,则让准90后新农人找到了用武之地。曾经手握方向盘的建筑运输司机王广,如今正在无人机培训基地苦练飞防技术。

“这台载重140斤的‘铁蜻蜓’,不仅能喷药施肥,还能吊运疫木。”他操控的无人机划出优美弧线。

长沙农邦农机销售有限公司的销售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无人机订单达48台,超过去年全年销量,价格下降30%的让利政策,正加速让“会飞的新农具”走进千家万户。

服务变革:产业生态“重塑新生”

当下,长沙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正在创新,如长沙县正着力构建“1+6+N”农事服务体系,计划2026年前建成1个省级中心、6个省级区域中心及多个服务站,打造覆盖全域的农机社会化综合服务网络。

“就像农业领域的‘滴滴平台’,农户手机下单就能享受专业服务。”长沙县农业农村局农机管理科王逸群科长的比喻形象生动。这种“共享农机”模式不仅提升装备利用率,更让小农户搭上现代农业快车。

为破解农忙时节农机“看病难,看病慢、看病贵”的痛点,在长沙市农业农村局的组织下,专业贴心的农机服务“4s”店下沉到了乡镇。位于宁乡市回龙铺的农机维修保养服务站,是以大型农机合作组织为主体,整合了经销商、厂家、农机合作社三方资源与优势为农机就近服务。目前,在长沙像这样的的省、市区域性农机维修保养服务(中心)站有14个。

据了解,长沙今年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率目标是91%。“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通过补齐水稻生产机械化短板,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农机安全生产,多措并举助推粮食生产‘稳面增产’。”长沙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化管理处处长柳斌表示。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