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即将收官,这是一年之计的关键节点。3月26日,湖南召开一季度工业经济运行及商务和开放型经济工作调度电视电话会议,释放出经济大省“挑大梁”的紧迫感。
记者梳理了会上披露的数据,总体感觉成绩不错,工业“压舱石”的多个主要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比如,1-2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增速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延续去四季度以来的回升向好态势。
透过一串串数据,可以窥见的是,区域经济的结构性变革、增长逻辑以及潜在隐忧。
(3月13日,道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湖南日臻服饰有限公司,工人在赶制订单服饰产品。蒋克青 廖均海 摄)
增长逻辑:新旧动能转换加速
工业经济的韧性,源于新旧动能的双向发力。
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形成合力。1-2月,湖南汽车制造、金属制品等18个行业增速超10%。增长背后是技术改造与市场需求的共振。
去年起,随着工业设备大规模更新政策覆盖面扩大,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仅从工业投资这一指标来看,拉动效果是显著的。1-2月,湖南工业投资增长13.4%,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2.7%,其中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大幅增长49.3%。
企业愿意追加投资加快技术升级,源于对未来发展的信心。这种信心不仅来自政策端的“真金白银”,更来自市场的回暖信号——2月份,湖南制造业PMI回升至50.3%,这是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制造业PMI首次重回扩张区间。与此同时,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达54.3%、51.1%,供需两端同步回暖。
高技术制造业的高速成长,显示出重工业占大盘的湖南正在向“技术驱动”转型。1-2月,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2.1%,装备制造业增长14.6%,分别高于全国3个、4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省级以上产业园区的规工增加值增速11.8%,显著高于全省均值,反映出产业集聚带来的效率提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协同的“雁阵效应”初步显现。
(3月18日,娄底市娄星产业开发区湖南宏旺高性能铁芯及配套电机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工人正在施工作业。吴永华 申晔军 摄)
区域分化:部分地区仍“一业独大”
市州数据的显著差异,暴露出湖南工业经济的非均衡性。
1-2月,湖南14个市州中,有10个市的规工增速超过8%。其中,怀化、湘潭、娄底、益阳4市,实现两位数增长;株洲、邵阳、岳阳、永州、衡阳、郴州的增速在8%及以上,对全省形成有力支撑。
省会长沙规工增加值、社零分别增长6.6%、1.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体量居前三的常德规工增加值仅增长5.5%。
这两地的增速滞后,与烟草、冶金等支柱行业的下滑直接相关。受高档烟需求减弱等影响,全国烟草行业呈下行趋势。这对长沙、常德等涉烟市州影响较大。与此同时,冶金、建材、石化等原材料行业降幅较大,挤压企业利润空间。
怀化、娄底等地规工增速良好,可能得益于有色金属冶炼等资源型产业的价格周期回升,以及区域性基建项目的拉动。
总之,部分传统工业市州仍未摆脱“单一产业依赖症”——依赖传统路径,抗风险能力不足;若转型过慢,则可能错失新动能窗口期。
如何在稳增长的同时,推动“一业独大”地区加速多元化布局,是湖南工业经济均衡发展的关键命题。
(3月22日,在位于湘潭经开区的吉利汽车制造基地,工人加紧赶制订单,满足市场需求。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隐忧与突围:内外压力下的破局之道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正在加剧。美国对电子、新能源汽车等产品的关税加征,对外出口挑战增大。这不仅考验企业的国际市场韧性,更倒逼湖南加速“内循环”能力建设。
内部挑战同样紧迫。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连续两年负增长,2月同比继续下降2.2%,尤其是冶金、建材、石化等原材料行业降幅较大,挤压企业利润空间。
对此,湖南的政策工具箱需更具针对性。比如针对原材料行业,可通过供应链金融等手段缓解资金压力,对新兴产业则需强化“产学研用”协同,缩短技术转化周期。
1-2月的增长为全年目标奠定了基础,但能否持续才是关键。
今年中央持续加大接续政策和相机调控的力度,为推动经济回升提供充足的政策支持。如何将中央政策转化为湖南特色举措,将关系到政策红利能否精准滴灌到我省产业链薄弱环节。唯有将‘国策’与‘省情’深度绑定,才能实现政策效能最大化。
信心比黄金珍贵。当前市场预期回暖,让企业切切实实有获得感,才能激发敢投敢闯的内生动力。
会上多个部门负责人态度很坚决:持续深入开展“走找想促”“链长到一线”“送解优”行动,以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七大行动为突破口,从水电气等要素保障和用工、生产、融资、物流环节等方面精准发力,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湖南工业经济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期。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外部风险的冲击、区域发展的失衡,均需通过更精细化的政策设计和市场机制创新来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