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债”与“发展”换位,看湘潭工作重心之变
湖南
湖南 > 新闻资讯 > 正文

“化债”与“发展”换位,看湘潭工作重心之变

“发展”被摆到第一位,“化债”被摆到第二位,意味着湘潭正走出“泥潭”,回到正常的发展轨道。

当前,一些地方受债务影响,且办法不多、决心不大,迟滞了发展脚步。而湘潭曾一度被财政部列入债务预警地区,都能在艰难中扭转局势,柳暗变花明,足以说明办法总比困难多。

站在湘江边,望着杨梅洲大桥横跨两岸,湘潭的哥赵朝晖感慨:“桥通了之后,去砂子岭少绕20多分钟,生意都好做多了。”

这座桥,曾是“半拉子工程”,如今成了城市新地标。

桥的变化,恰似湘潭这些年走过的路——从背负沉重债务,到涅槃重生,全力奔跑。

图片

▲湘潭杨梅洲大桥。

在最新发布的湘潭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2025年工作总的要求,有这样一句,“一手抓发展,一手抓化债”。

观潮君梳理发现,2023年、2024年湘潭市政府工作报告的表述,均是“一手抓化债,一手抓发展”。

如今,“化债”和“发展”互换位置,看似文字的小变化,实则是湘潭发展逻辑的大变化。

“发展”被摆到第一位,也意味着湘潭正走出“泥潭”,回到正常的发展轨道。

图片

▲鸟瞰湘潭。

几年前,湘潭的日子不好过。用当地人的话说,像是“穿着湿棉袄爬山”,走不快也跑不动。

政府的钱袋子紧巴巴,许多民生工程被迫搁置。如杨梅洲大桥等项目,沦为“半拉子工程”。

据报道,过去十几年,湘潭加快城市及产业园区建设,旗下城投平台四处融资,成本高昂,导致债台高筑,财政部一度将湘潭列入债务预警地区。

另据电视专题片《忠诚与背叛——2022湖南反腐警示录》对曹炯芳滥用职权案情的披露,2016年3月,曹炯芳任湘潭市委书记后,滥权妄为,致使湘潭违规新增举债435亿元。

湘潭财政因此不堪重负,形成了33个烂尾工程,城市发展背负巨大压力。

图片

▲湘潭城区航拍图。

近年来,湘潭市委、市政府为化债作了大量工作,仅用3-4年就让湘潭发生重大转折,殊为不易。

到2023年底,湘潭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债务化解取得重大战果。

具体为:2021年省政府审定的“化债十条”全部实现,市本级债务穿透后银行资金占比达90%以上,成本降至4%以下,每年利息负担比2021年减轻近一半,节约“一个财政”。

2025年的湘潭市政府工作报告则提到:“化债工作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正在冲出隧道、迎接曙光,我们将有更多精力放到抓发展惠民生上来。”

在今年的湖南省两会上,省人大代表、湘潭市委书记胡贺波在接受观潮君采访时曾表示,湘潭从以前的“在化债中发展”,现在开始转向“在发展中化债”,这是一种积极而深刻的变化,反映出湘潭发展阶段的变化是转折性的。

《南方周末》在2024年的一篇报道中称,湘潭在财政收入没有明显增长的情况下,迎来了化债拐点。

图片

▲湘潭高新区。

脱下“湿棉袄”、迈入新阶段的湘潭,在发展的道路上正加速向前。

2024年,湘潭市GDP增长5.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7%,进出口总额增长5.25%,均好于全省、排名前列。

工业是经济增长的“压舱石”。

2024年,湘潭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11个月排名同类市州前两位,取得了近几年来的最好成绩。

图片

▲吉利湘潭基地生产车间。

在吉利湘潭基地的车间里,机器轰鸣声不断。2024年,这里生产了32万辆汽车,今年的目标是52万辆。

吉利汽车湘潭制造基地相关负责人对观潮君说:“吉利在湘潭发展来势较好,2024年汽车产销创历史新高,产品出口同比增长24%。今年1月,基地总产销量同比增长90%。”

从这里往西3公里左右,湖南省医疗器械产业园同样“涨”势良好。三年前产值才3亿元,2024年冲到30亿元,今年有望破50亿元。

图片

▲湖南省医疗器械产业园。

过去,湘潭因资金短缺,面临“八个坛子三个盖”的状况。在2024年,迎来转折。

杨梅洲大桥通车、下摄司大桥提前合龙,曾经的“半拉子工程”焕发生机;窑湾等闲置资产盘活;23项省重点民生实事、17项市守护安康民生实事全部兑现,让老百姓增添了获得感。

变化的背后,从来不是被动等待的结果,而是主动突围的选择。

这种主动突围的重要方向,是改革创新。

比如说,财政整肃就是倒逼出来的“解法”。

2022年以来,湘潭市围绕化债,在全省率先推行零基预算改革,取消市直专项资金安排,建立依次序、分层次的大事要事保障机制,牵引政府治理体系加快重构,让过“紧日子”成为习惯。

仅2024年,就压减收回非刚性支出近1亿元。

再比如,问题倒逼下的平台公司转型破题。

作为市本级唯一的承债主体,湘潭城发集团肩负着国企改革的重担。在实行“三企合一”改革后,集团2024年实现营收46.4亿元,利润3.848亿元,与整合前相比将近翻了一番,债务成本从5.84%降至3.39%。

图片

▲湘潭城发集团发行2024年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第一期)。

当下的湘潭,不仅把握转机,更主动抢占先机。

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同时,努力争取改革的试点权、先行权,从而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2024年12月,湘潭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召开,将“勇当改革先锋”作为全会主题,强调“以制度变革引领模式创新,以模式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会后仅两天,《湘潭市委第一批、第二批重点推进改革事项实施方案》印发,包括医改、低效用地、绿色低碳等两批16项重点改革事项。

图片

▲湘潭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现场。(方阳/摄)

当前,凡是中央有要求、省委有部署的改革事项,湘潭都挺膺在前。仅2024年,湘潭就争取了国省政策试点12个。

“改革不是等来的,是拼来的。”当地一位干部坦言。

如今的湘潭,手里攥着45项国省试点政策,连土壤治理、气候投融资这些新赛道也抢到了先机。

治标更要治本,湘潭正完善全域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

在地方债务动态监测方面,湘潭已穿透至村一级。

图片

▲湘潭窑湾历史文化街区。(资料图)

轻舟正过万重山。

湘潭的故事,也像湘江水一样,走出回湾,奔流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