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政伟
(2025年2月13日随记)
去年旧历的腊月,省文旅厅的那位好友,带着有些神秘、有些自豪的口吻,打电话告诉我说,新年的春节,是申遗成功之后的第一个春节,全省各地,都会举办一系列的“非遗”展览。
确切地说,先前过去的那么多年,对于中国春节的深刻内涵,特别是中国春节的文化价值,自己真不是非常知晓的。
腊月的年底,我赶紧在网上购买了一本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民俗学家萧放著写的《春节》一书,自己比较系统地研读了“春节的由来”、“春节的演变”、“春节的习俗”、“海外过春节”等内容,对于中国春节的历史脉络、深刻内涵、文化价值,有了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领悟——
春节,在古代称之为“岁首”、“正旦”、“元旦”等等,民国年间,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
丰收祭是春节最初的起源,作为“岁首新年”,春节在中国已经走过了3000多年的历史,其产生与古代历年概念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从本质的意义上来说,春节根源于上古先民的时间感受与时间意识。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它在我们的文明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以“年终岁首”作为时间基础,在民俗中,习惯称之为“大年”,其核心内容是“除旧迎新”。
“家”对于中国人而言,是最不能割舍的情感单元,借着春节回家的脚步,以“家人团聚”的方式,来一次情感大爆发。
春节正是因为凝聚了中国人最浓烈的情感、最质朴的愿望,才成为了最深入人心的第一传统节日、民俗节日。
中国人早已经习惯将自己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都凝聚在这一节日上,春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时间点,它已经被人民充分价值化,节日文化已经成为了我们复兴传统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我们对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时机。
春节不仅是具有象征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认同资源,更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强大精神动力。
当下的春节,不仅是“中国年”、“中国红”,而且早就已经成为了“世界年”、“世界红”。
《春节》一书,细细地研读之后,我即刻就跟好友无比欣喜地分享道:“看完此书,我才真正领悟中国春节的深刻内涵、独特文化价值”。
随即,我又在网上购买了一本由原国家文化部非遗司马副司长盛德著写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十讲》一书,自己比较系统地研读了“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分类”、“非遗的特征”、“非遗的价值”、“中国非遗保护20年”、“中国非遗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对策与思考”等内容,自己深深感觉,真是受益匪浅,收获满满。
单从非遗的“专业性”来说,中国的非遗,主要涵盖了10大门类: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再从非遗的“学术性”而言,上述10大门类的非遗,都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知识体系,是一项集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科学、文学等知识,于一体的文化现象、系统工程。
春节期间,我特别关注了中国春节的专题报道,自己比较系统地收看了中央一台的《焦点访谈》、《开讲啦》等电视专栏之中,相关中国春节的专题报道,比较系统地收看了中央四台的《中国华侨》、《中国春节在国外》等专题节目,对于中国春节、非遗保护的深刻内涵、独特价值,有了更深更细的领悟。
新春元宵佳节的前一天,省文旅厅的那位好友,无比热情地打电话告诉我说,就在烈士公园之内,正在举办“湖南非遗元宵喜乐会”,当天晚上,我在湖南卫视的“新闻联播”节目之中,及时收看了这个新闻报道。
新春元宵佳节的当天下午,我赶紧专程去了烈士公园,放眼环顾,在“潇湘阁”的亭台之下,周边满是“非遗”展览的棚台,我顺着展棚,圈绕而行,映入眼帘的,都是那些令我非常沉醉的“非遗”展品——
湘西地区的苗族挑花、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祈福粑粑制作技艺、邵阳羽毛画、土家族织锦技艺、湘西苗绣、长沙面塑、传统和香制作技艺、浏阳夏布、株洲竹木雕、纸影戏影偶制作技艺、福亭晏拓印技艺、长沙核雕技艺、传统钩针编织技艺等等,足有20多个展台,真是琳琅满目,应接不暇,观赏展台的人群,穿行期间。
“潇湘阁”的亭台之坪,有演艺之人,正在唱着摇滚类的曲调,音乐之声,响彻天穹。
我跟在人群之中,先是环顾了一圈,然后,再细细地巡看每一个展台,在“湘西地区的苗族挑花”、“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邵阳羽毛画”的三个展台前,自己各自精心挑选了一个“非遗”产品,购买之后,十分惬意地回了家里。
新春元宵佳节的当天晚上,我静静地品读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十讲》一书,书中那一段又一段如夜灯之语,一次又一次地照亮了我的心空——
“我们中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中,首次提出‘大众的文化’,如果没有大众的文化,中国文化,决不可能是全面的,甚至不可能是真实的”。
“然而,在我们中国的古代,几乎一切人民的创造,都只能假手于权力,也就是上层文化的提倡的推崇,才能保留下来”。
“只有在非遗保护的课题提出来之后,我们才第一次关注了人民的创造,让我们把人民的创造,归还给了人民,不再顶替人民去享受辉煌”。
“非遗的保护,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的‘人民’观念的延续与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倡的‘民主’精神的弘扬,是是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表征……”。
我的居所的窗外,庆贺新春元宵佳节的鞭炮之声,一阵高过了一阵,烟花的火光,将春节的夜空,照得通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