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省国资国企工作会议现场。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雪骅 长沙报道
2月8日,2025年全省国资国企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作为经济民生“压舱石”,湖南国资领域的工作得失,直接影响到全省经济发展的质量成色,因而这场会议,也格外引人关注。
从会议透露的数据看,过去一年,20户省属监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81.5亿元,市州监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80亿元。这份成绩单“不太显眼”,不过在经济下行和多行业周期性调整影响下,能有这样的表现,殊为不易。
在2024年的盘点中,有一项排名“含金量”较高,那就是省属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在全国位居第4、中部位居第1。过去的一年,省属企业还承担了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此外,过去一年,湖南多家省属企业和市州监管企业成功推进重组改革,在承担社会责任特别是在抗洪救灾及灾区重建方面也可圈可点,凸显了国企的使命担当。
从谋划全年的工作思路看,湖南国资国企圈定了十大重点工作,如要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以上的目标任务,要谋划实施“十大产业项目”和“十大技术攻关项目”等,主要彰显国资国企作为“长期资本”“战略资本”在市场中要有大作为。
若从提升核心竞争力角度看,结合上述会议透露的信息,则湖南国资国企要在2025年持续做好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对于湖南国资系统来说,今年是个特殊的年份,既是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决胜之年。所以此次全省国资国企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2025年定为“产业转型升级提速年”。
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近年来,湖南国资国企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
如湖南建投集团打造“智慧建造”、加快“走出去”合作步伐;
如中联重科、湖南钢铁集团和湘电集团频频走向海外市场,践行双碳战略,推出多个拳头产品;
如湖南港航水利集团不断整合资源,推动数字化转型,全力打造国内一流港航水利综合服务商品牌;
如湖南矿产集团围绕有色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构建“链主+链条+链生态”三链并重、三链齐发的产业发展格局;
如湖南农业集团优化产业布局,不仅在生猪市场和粮油食品加工产业转型升级,也在冷链物流领域启动新运营模式,品牌效应日显;
如湖南盐业集团持续开发更安全、更高纯度的产品,逐步实现“三大转变”,尤其是由单一盐产业向盐产业链集群转变,同时向调味品和盐化工两端扩充产业链布局等等。
以上无论是产业结构升级,充实拓展产业链,还是科技创新,推出高附加值产品,亦或走向海外寻求深度合作,都在表明湖南国资国企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一直在努力,且取得了不菲成果。
在此次会议上,湖南省国资委明确表示,省属监管企业要加快以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体推进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工艺升级,深入实施“AI+”专项行动,加快生产、管理、营销模式变革和流程再造,“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另一方面,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外部竞争更趋激烈,加上行业周期影响等因素,湖南国资国企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显然还要加快,某些产业领域必须加大市场化治理比重,全面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湖南国资国企2025年要加紧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推进并决胜“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具体而言,重点要处理好历史“包袱”,完善现代化公司化治理。
在此次会议上,副省长曹志强就指出,要对“过度负债、无关多元、财务金融风险、资产闲置浪费”等4类问题,以及省里部署的“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突出问题、企业领导人员任职回避”2类突出问题,扎实开展专项整治。这些问题,解决得好与否,直接关联到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收官之战的成与败,也直接关联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质量,有些企业,因为历史的、市场的因素,还需要“下猛药”。
要打好国企改革提升行动收官之战,还要完善公司化治理。而要完善公司化治理,就要以市场为准绳,用市场的手段、市场的机制来推进改革、深化改革。
上述提及的一众省属监管企业,在优化权责体系和强化市场运营机制方面皆可圈可点,它们有的通过重组整合,有的通过技术革新,有的通过“细到毛发”的制度建设,不仅在全国市场拥有话语权,在海外也占据了一席之地,难能可贵。
当然,完善现代化公司化治理,关键还要落实、体现到人身上。在一个企业里,员工能否人尽其才,管理者能否不拘一格降人才,三项制度改革特别是分配、激励机制能否改革到位,都是衡量国企改革成败得失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