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创非遗新韵:绒花牵手扭扭棒,点亮童年色彩
湖南
湖南 > 湖南商讯 > 正文

川农创非遗新韵:绒花牵手扭扭棒,点亮童年色彩

在时光长河的悠悠流淌中,非遗文化宛如一颗古老而又璀璨的星辰,散发着独特的光芒,照亮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之路。触摸历史脉搏,倾听文化琼音。2025年1月19日至26日,四川农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白鸽传“信”团队小鸽子向阳分队在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解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了为期八天的社区冬令营活动,活动以非遗传统文化为核心,将文化之光洒向孩子们纯真的世界。

非遗文化是孩子们触摸历史脉搏的温暖掌心。那些精美的剪纸、古朴的书法、红色的遗迹,无一不是岁月的见证者。活动期间,老师开展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的详细介绍,课程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导入主题、知识解析、手工实践、总结思考。

在正式进行知识讲述之前,本堂课的授课老师小脆老师通过创造李小华同学因惜花衰而苦恼情景,引导学生加强解决问题的多项性思维的培养,进而引入绒花的概念。小朋友们看到美丽的绒花时发出阵阵惊叹,希望能了解更多关于绒花的知识。

c81f6b8e48656a19caccf6de1f24488

图为老师展示美丽绒花的幻灯片 幸彦汝 摄

当进入知识讲解部分时,老师提问:“什么是绒花呢?”讲台下面的声音此起彼伏,都在诉说着他们对绒花的见解。在老师倾情讲述时,小朋友则会认真听讲,他们明白了绒花是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非遗技艺,起源可追溯至唐朝。在古代,它深受人们喜爱,是宫廷贵族和民间百姓装点生活、表达美好祝愿的独特饰品 。老师运用提问与联想的方式对制作流程进行简单讲解,例如,在介绍染色这一步骤时,可欣小朋友认为染色就是把蚕丝染成古人喜欢的颜色,这一猜想得到大部分孩子的认同。由此,老师进行详细讲述染色、勾条、打尖、传花等近十道绒花制作工序,并为下一部分的实践打下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则为万众期待的手工实践部分了。在备课期间,老师发现,传统绒花制作工艺复杂,对材料和技巧要求颇高,而扭扭棒则以其色彩丰富、柔韧性强、操作简单等特点深受大众喜爱。二者结合,能让课程更具吸引力,极大地激发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孩子们在接触古老绒花文化的同时,又能借助扭扭棒轻松上手,体验手工创作的乐趣,降低了学习门槛,拓宽了受众范围。所以这次手工实践,老师决定用扭扭棒这种简单易上手的材料让孩子们体验手工制作过程。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db9ed4e39478fc8de3e282abd2ac59c

图为老师们在指导孩子们做扭扭棒绒花 谢金鹏 摄

孩子们在欣赏绒花时,能感受到古代手工艺人的精湛技艺和对美的追求;当他们亲手参与制作绒花,更是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让古老的文化在指尖绽放,在心中种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传统文化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与扁平的插图,而是变得鲜活、生动,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与那些精美的剪纸、绚丽的刺绣、古朴的传统建筑一样,绒花也承载着先辈们的生活智慧与情感,让孩子们通过它推开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图为孩子们自主创作绒花的情景 谢金鹏 摄

对于孩子们来说,非遗文化是培养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奇幻乐园。在制作绒花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设计出不同形状、颜色搭配的绒花作品。他们可以将绒花想象成春天盛开的繁花,或是翩翩起舞的蝴蝶,把脑海中的奇思妙想通过手中的丝线与铜丝变为现实。这与传统戏曲中演员们凭借夸张动作、华丽服饰和独特唱腔演绎人间百态,激发孩子们思维飞扬一样;也和民间手工艺制作如捏泥人、做风筝给予孩子们无限创造空间同理,不断激发他们自身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图为小朋友因做好了自己的绒花而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谢金鹏 摄

在最后的总结部分,孩子们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并且经过老师的提示与引导,孩子们都所感悟。段倾语小朋友说:“我不仅学会了制作绒花,还学会了合作分享与学习交流,这可太棒了!”在学习非遗绒花的过程中,孩子们能体会到耐心与专注的力量,更能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文化根基,增强文化自信。孩子们深入了解广安家乡的非遗文化,如独特的方言、传统的节日习俗等,发现自己的文化同样丰富多彩、独具魅力。这种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会成为他们内心深处的精神支柱。

从文化传承角度看,本课程借助扭扭棒这一现代材料,让绒花文化以更亲民的方式走进课堂,使更多孩子有机会了解和接触这一非遗技艺,有助于绒花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在创新方面,扭扭棒独特的材质为绒花造型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孩子们可以在传统绒花造型基础上,大胆发挥创意,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的碰撞与融合。

用非遗文化点亮孩子成长之路的璀璨星光,白鸽团队一直在路上。(幸彦汝)

免责声明:本站刊登/转载此文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等于赞同其观点或论证其描述,不负责其真实性或有效性,相关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